《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根据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课程,按专题汇编、解读相关史料。每一篇文章下根据高中历史课本分为若干个小专题,精选若干条经典史料,包括史料原文、出处介绍、内容注释、解析等内容。本书所选史料经典,可信度高,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注释简明。作者对史料的解读详细准确,用语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并为次出现在书稿中的典籍进行详细介绍。本书还设计了高考模拟题,练习题设计科学严谨,遵照高考命题原则,以提升高中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高考实战能力。
在过去10万年里,人类建立大型合作网络,以此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人类推入了一场生存危机。全球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我们为什么走到了生态和技术自杀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 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们也许可以更了解今日与未来发生的事
恢复、道学、权臣是贯穿南宋一朝政治的三个重要主题,本书以南宋中期为集中考察时段,梳理三者相互纠缠的关系。宋孝宗早年致力于 恢复 ,其急进的富国恢复路线与道学群体主张的裕民恢复路线相矛盾,是孝宗朝反道学问题的实质。孝宗晚年转向 安静 后,却仍未改变富国强兵的 聚敛 之政。道学群体要求 变更 的愿望,又与维护安静之政的官僚群体相冲突,构成了光宗、宁宗两朝政争的主线。两者之间的斗争又为韩侂胄等权臣争取外朝支持提供了土壤,而 北伐 的议题也裹挟其间,塑造了南宋政治的面貌。
《混一戎华: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一书,主要涉及蒙古帝国与元王朝政治史方面的内容。全书除绪论外,主要由六章构成,其中第一章《臣服或毁灭:蒙元对外征伐政策的演进》以蒙元使臣被杀或遭囚的视角重新思考蒙元的对外政策问题,从总体上考察其对外政策的逻辑变化过程,为后续各章讨论蒙古与元王朝向外征伐的转变及其演进奠定基调。第二章《成吉思汗征西夏:蒙古灭夏问题再反思》是对蒙古灭西夏问题再予讨论和反思。第三章《窝阔台的武功:成吉思汗灭金 遗言 问题再考察》从文献、文本和历史三个维度对成吉思汗灭金 遗言 问题及其相关史事重新进行讨论。第四章《蒙哥的意志与忽必烈的犹疑:取南宋还是攻大理》主要以所谓 斡腹 之谋为主线反思性地讨论蒙古进征大理国的缘起以及蒙哥与忽必烈兄弟之间的争斗问题。第五章《忽必烈的抉择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智慧的重要经典,是历来帝王将相、大臣学者治国、为学的经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三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三家分晋至五代十国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历史学家王笛关于中国城市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结。该书一反作者过去实证和个案研究的风格,把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放到更抽象的层次上。宏观与微观、利用文学和图像作为历史研究资料的方法论、新文化史的取向、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以及新城市史研究的路径、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研究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等,书里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本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史学素养,我们得以了解王笛那些脍炙人口的专题研究后面的深层思考,让我们看到那些理论是怎样转化为实证和经典的个案研究的。在结论部分,作者比较了柯布西耶、芒福德和雅各布斯对城市发展的三种不同理念,对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城市皆有非常大的启发。第一编《书写城市的日常史诗》是专为此次修订而写。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 大门口的陌生人 ,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 3 11 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
刘整在宋元之际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军事将领,他先后由金入宋、由宋入元,其一生经历了宋元战争中绝大多数的重要事件,成为南宋降将仕元的典型代表。本书以刘整一生事迹为主要线索,对其经历的宋元战争进程中的若干历史阶段和重要事件进行研究。本书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考订,利用零散、有限的史料对诸多模糊不清、晦暗不明的问题进行辨析、考订和钩沉,以期通过充实和丰富历史细节来对宏大历史图景进行勾画;其次注重通过典型人物的个案研究,来关照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人物群体的整体特征和境遇。
本书为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还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给父母的),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原书于1907年出版。 本书除了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日记中不时出现他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与中国官民沟通过程中使用的种种有趣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总充满自豪地讲述他是如何实现 精致奢侈 的欧式旅途生活的,让人对他的考察之旅充满艳羡;重要的一点是,年轻读者在跟随李希霍芬 走完 中国之旅后,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手段,这才是阅读这本书Z大的收获。虽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观地介绍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用华丽的词句描绘自己的旅行体验和冒险经历,但这仍
本书是美籍华裔宋史学家刘子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所收集的多篇主题文章体现了作者多元化的历史观。作者由封禅祭典、君主与言官的关系、政治上的包容性来观察宋代的君权和政治特色,由岳飞、秦桧、王安石、曾布、梅尧臣等人来观察宋代士大夫与武将的风格类型,由地方官学私学的消长、考场弊端、道统之成立来观察宋代的教育与道学,由马球、启蒙书、乡绅赈饥来观察宋代的文化与社会,视野宏大,剖析入理,为读者描绘出有宋一代更清晰的图像。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 为了揭开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开创者彼得 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 运动部分 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 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往,引入民众贫困化和精英生产过剩这两大因素,以解释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基础;为避免叙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结合美的现实经验勾画个例,呈现冲突各方的处境和诉求,包括面临绝望之死的底层、不满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则着眼危机爆发的后果和未来的出路,在比较众多国家(如乌克兰、英国等)的应对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到人类早期文明国家形成的历史,著名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巴里 坎利夫爵士盛赞本书: 历史就应该这么写!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詹姆斯 C.斯科特的著作,全书以大历史的纵横视野探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主要关注两河流域也即美索不达米亚的初民国家,必要时也纳入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这是斯科特集毕生功力,综合考古学、生物学、环境史、人口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所写作的人类早期国家的文明史。本书既有跨越数千年、游走多个人类早期文明的恢弘视野,同时又随处可见严谨、细致、令读者拍案叫绝的分析,对人类早期国家的形成这个文明史的大问题,书中提出了若干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并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来一些读史的心得札记,话题有点芜杂,大都是出于对世事的关切,试图从史中求得学理上的解释。由历史中求知,需先走进历史的时空,进入历史之门径,自然是史籍文献之阅读,从书本文字中考究旧日情事。然今人明古事,必以今情解之,而古之事理,亦必以喻今为趣旨。此中奥义,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公元前91年八月,西汉都城长安被戾气笼罩着。遵照皇帝的旨意,一群胡巫(有可能来自中亚)在禁苑、宫殿和朝中高官的私邸宅基大肆挖掘,寻找用于祝诅巫术的人偶。军士将感应到巫蛊邪气之处团团围住,将蛊者与夜祠者尽数收捕。 这一幕血淋淋的政治惨剧在江充指控太子刘据亦参与了巫蛊阴谋后达到了高潮:在太子宫中发现了刻有诅咒受害者形象的木俑。无以自明的太子诛杀了江充及其随从,自掌禁军。此时并不在都城的武帝闻变后火速回驾长安,同时命*忠诚于自己的军队镇压这场叛乱。 作者通过汉武帝时期和随后的昭帝、宣帝、元帝时期高级官员出身身份的数据统计和比较,认为汉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导致大批担任高官的军功贵族后裔被杀,导致儒生阶层在官僚群体中迅速崛起,成为其后三公九卿的主体,从而促成了*个儒家帝国的兴起,在秦汉史研究
该书是一部科学、系统反映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 三星堆文化研究成果的大众普及读物。全书四色印制,彩图600余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全书从三星堆 文明的重现、神权政体与文明、神权政体的运作系统、古蜀文明与夏商文明和长江中游文明、古蜀文明与欧亚古文明、南方丝绸之路 古代中印交通与中国丝绸西传等方面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并对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书将深奥的学术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既具有学术高度,又具有普及性的特点,以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对笼罩着三星堆文明的诸种未解之谜一一给予了妙趣横生的科学解释。
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本书以1928 1948年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史语所新典范的生成、运作机制、求新趋向、话语建构、治学特色、学术贡献、域外影响及研究局限等,较完整地呈现出史语所推进中国现代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图景。注重从 本土 与 域外 的双重视角,从中外史学交流的维度观照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关系,考察西方的学术观念何以与中国传统史学相互交织、熔铸,进而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较为系统地使用相关档案资料,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国宝级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 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更加立体地加以展示。 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
《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唐初史家吴兢撰,是一部记录唐代贞观年间(627 649)唐太宗君臣讨论治国方略的政论集,包括君臣问对、大臣谏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刑罚、军事与周边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决策。 政要 ,即为政之要。全书除吴兢上书表和自序外,大体按照君道政体、任贤纳谏、为民择官、教戒皇子、社会道德、个人修养、崇儒尚文、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十个方面归类编排。 《贞观政要集校》采用 集校 的方式,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初勤有堂本为底本,以日本现存钞本建治本、海内外通行本明成化年间戈直集论本为主进行通校,参以其他钞本和刊本十余种;参照现存唐宋时期记录相关史事的史籍、文献,在每章章后以案语分别注明本章之事的互见情况;参考日本学者凭借现存钞本、刊本对《贞观政要》进行的校释文献。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明代和清代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种类、来源、内容等,对各个时期重要的史料及其使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在体例结构上与原有版本一致,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些年新发现、整理的史料成果,修订了原书中的不妥之处,学术价值极高。
谷霁光先生的代表作《府兵制度考释》,是其以三十年的功夫研究北朝隋唐府兵制的重要成果,全面系统论述了府兵制的由来、演变、发展及其衰落的历史。如其对府兵制的渊源问题、初期府兵的军备给养问题的看法,补充了陈寅恪先生的相关论述。另外,书中对府兵制还提出了一些新视角,如军府前冠以地名,虽很细小,却能从中窥见到,那原来是防守要冲的驻屯军队,后来逐渐变成了常备军,又进而成为常设的军事学校。本书可以说是府兵制研究的集大成者。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 读史阅世 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何炳棣先生不幸于6月7日去世,本书为特别制作的纪念版,以纪念这位真性情的真学者。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对中国史部分领域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回顾与思考,内容涉及古代官制研究、石刻文献研究、史料批判研究及历史研究整体。相关思考一部分源自作者平时的学习与探讨,一部分是在授课和指导学生过程中萌发。这些思考大抵结合学界已有成果展开,避免空谈理论,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同学或能提供些许启示。
本书指出晚明清初的儒学经历了 泛阳明学 由漫衍到解体的过程,以阳明学人士的流动、晚明清初阳明学与朱子学的诠释路径、阳明心学境界诉求的衍化、主体性思维的转向等为议题,从哲学及历史的维度,揭示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的细部因素及具体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