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1472 1529 )》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 知行合一 ,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 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 知行合一 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
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 李硕中国史 开篇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 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终目的是推算 翦商 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
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 通贯各时代 ,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更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 周赡各领域 ,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
《壁上观 细读山西古代壁画》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内容覆盖从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墓、唐代山水画到金元墓葬壁画,从美术史、考古、历史、社会、宗教、地理、建筑等角度,探讨图像如何作为历史文献、墓葬与绘画史研究、跨宗教文化的践行、壁画的营建与工艺等问题,以综合的视角进入古代壁画的世界,展现古代山西壁画绚丽多彩的画面。本书配合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上海博物馆的山西壁画展览,展出文物包括文物娄睿墓壁画、九原岗壁画、永乐宫壁画等。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 考察 探险 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极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在过去10万年里,人类建立大型合作网络,以此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人类推入了一场生存危机。全球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我们为什么走到了生态和技术自杀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 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们也许可以更了解今日与未来发生的事
钱穆史学经典 收录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名著》四部代表作,涵盖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文化、教育、信仰、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内容宏大,观点深刻,均是经万千读者审视过的史学经典。在这些书中,钱穆辩证比较中西历史,深挖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与可取之处,以期将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传递于世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 公共史学 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精选 二十四史 中的326篇。按照 二十四史 年代顺序分成6大类,每类的开头由 导语 统领;按照人物、事件的关联度组成150个组,每组的开头由 导言 统领;每组包含一至四个篇目,每个篇目由选文、注释、赏析三部分组成。 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上古至明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经典案例,从国家命运和个人智慧的角度加以读解;从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将可资比对的人物分别置于一组,是 国民智慧 的代表性案例。通过这一编排,读者既能以明确的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作为参考,又能比较同一个时期相碰撞的历史人物在博弈中的智慧。 书末三个附录 学做 史家 :成一家之言 今天我们如何鉴赏二十四史 、 鉴赏和读解二十四史中的历史故事的一个尝试性样本 、 评点二十四史 ,是对如何鉴赏 二十四史 智慧的提炼。
《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根据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课程,按专题汇编、解读相关史料。每一篇文章下根据高中历史课本分为若干个小专题,精选若干条经典史料,包括史料原文、出处介绍、内容注释、解析等内容。本书所选史料经典,可信度高,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注释简明。作者对史料的解读详细准确,用语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并为次出现在书稿中的典籍进行详细介绍。本书还设计了高考模拟题,练习题设计科学严谨,遵照高考命题原则,以提升高中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高考实战能力。
《说苑》是西汉刘向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书加以选择、整理而成的一部杂著类编。刘向 以著述当谏书 ,希望据以实现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从体例上看,类似后世的《太平御览》等类书;刘向的思想是儒家,但《说苑》以儒家为体,以老庄墨名法诸家为用,更像是杂家著作;表现形式颇具故事性,多为对话体,很多篇章甚至可以视为古代短篇小说。三全本《说苑》是译注者在其《说苑全译》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的,共20卷723则,皆按卷次独立编排每则序号,并辑录佚文72则。按照丛书体例,吸收了新近的研究成果,每卷原文之前加题解,对本卷内容进行总括式介绍;增加了大量注释,改正了以前的错误;调整润色了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言清晰畅达。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智慧的重要经典,是历来帝王将相、大臣学者治国、为学的经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三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三家分晋至五代十国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 费吉斯通过 娜塔莎之舞 ,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 文明 和 本土 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 俄罗斯灵魂 和 俄罗斯性 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秩序的根基》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 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 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作者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 大历史观 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2022年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出版四十周年,在黄仁宇哲嗣黄培乐先生的鼎力支持下,中华书局再次推出纪念版。四十周年纪念版利用如今便利的编校条件,在经典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字品
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是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以往对历史上的国家祭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展开研究,本书则将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信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贯通起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祭祀与地方祠祀、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尤其在秦汉至宋朝祭祀发展的脉络中考察隋唐的情况,前瞻后顾,视野开阔,呈现了国家祭祀对于民间社会乃至普通民众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得以体现的途径和方式。其研究所描述的历史画面,远较我们看到的单独详细考述国家礼制和单独研究佛、道与民间宗教的论著要丰富多彩,因而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由此我们看到,适应时代变化,唐朝国家为建立一个以儒家理论为基础,以皇权支配的人神关系新格局之不懈努力,国家祭祀怎样在唐宋时期逐步发展成
本书以*对二十四史的批注和圈画为基础,结合*生平、批注圈画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身边工作多年的独特经历,详细解读了*有代表性的批注与圈画,展现了*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以及他渊博的知识、勤奋的读书精神,总结论述了*的各种读书方法,特别是古为今用、与实际相结合、联系对比的方法。从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伟人*的认识。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 人、日常和文化 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 以貌取人 ,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
《*的年代 : 1914 1991》是霍布斯鲍姆 年代四部曲 的第四部。 *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 短20世纪 ,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 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 历史终结 的口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下册)》从全球视野出发,将第三世界看成西方世界自身的一部分而非只是其殖民地,考察了第三世界在1400 1980年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作者将第三世界视为一个流动的整体,按照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对其进行解释,细致地勾画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形成和扩大之间的相应联系,深入地剖析了第三世界的经济依附和地理演变,并从广阔的视角探讨了第三世界革命运动的整体发展趋势。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清史专家林乾继《雍正十三年》之后,围绕 张居正改革 这一影响明中后期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铺陈开来的一部通俗历史叙事作品。 张居正是辅佐万历帝开创 万历新政 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个性鲜明的改革家,更是彪炳史册名流千古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前后理政长达10年之久,其间,他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经邦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开创 一条鞭法 。拯救朱明王朝于将倾之际,不仅延续了明代历史的命脉,更使得万历时期成为大明历史上十分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在波谲云诡、风云际会的明代官场中辗转腾挪,终得位极人臣;然而,一朝大权在握,他便开始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之徒,引得攀附权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其迈向了人生巅峰,也为其身后祸端埋下了重
《帝国的年代 : 1875 1914》是霍布斯鲍姆 年代四部曲 的第三部。 资本年代的矛盾渗透并支配了1875年至1914年这帝国的时代。一方面,凯歌高奏的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日趋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了科学、艺术的伟大革新,并将其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正式转化为有系统的征伐、兼并和统治,使世界进入一个殖民帝国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反叛和革命的合并力量。工人阶级大规模、有组织的运动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并且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帝国格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终导致*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西方世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繁荣的时代,而又同时孕育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战争和对革命的恐惧。之后的世界所面临的希望和恐惧都直接根源于此。 ---------- 见识丛书:(
走出五代 是宋初政治体制调整的**关切,对藩镇的措置是其中重要一环。讨论宋初的藩镇政策,须回溯到唐末五代,将其置于整个十世纪的政治社会变动中进行理解。本书从 方镇为国 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 藩镇州郡化 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 藩镇时代 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 走出五代 的历史过程,并就十世纪地方行政的调整对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做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