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 枢纽地区 。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此次增订本在对已有内容进行必要修订的基础上,新增《秦、
柏杨曾以十年之力将《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其间,他用 柏杨曰 史评的形式,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出发,对史实作出角度宽广的观察,发表辛辣深刻的评述,表达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以示与原著中 臣光曰 的不同立场。其旨在于引发读者的独立思考,不局促于中国传统儒学价值观的一贯窠臼,进而读者在认知外部世界或面临人生抉择时,有足够能力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在本书中,柏杨亲自总结《资治通鉴》典型史事,以配其862则 柏杨曰 点评,一事一议,一目了然,读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暨创作《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之后,将视角拉回到人类文明史,以他独具的观点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有机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画卷。 《文明之光》系列创作历经整整四年。作者所选的创作素材来自于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对其内容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系列,为读者全面了解人类文明史中那些绚烂多彩的璀璨文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 周制与秦制 ,并不是狭义上 周代的制度 秦代的制度 ,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 周制 秦制 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优秀可取之处,同时吸
钱穆史学经典 收录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名著》四部代表作,涵盖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文化、教育、信仰、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内容宏大,观点深刻,均是经万千读者审视过的史学经典。在这些书中,钱穆辩证比较中西历史,深挖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与可取之处,以期将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传递于世人。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 费吉斯通过 娜塔莎之舞 ,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 文明 和 本土 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 俄罗斯灵魂 和 俄罗斯性 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 顾全大局 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秩序的根基》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 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 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
《左传》是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前后二百五十四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十三经 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钻研《左传》多年,有多部相关著作问世。对《左传》注释,代不乏人,各有侧重,简明赅要是本书最大特点,在周详考辨的基础上,扼要地对文本做出解释与疏通,不做繁复引证,尤便初学。本书曾于2008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嗣后十年,赵生群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在原书基础上不断修订,结成《春秋左传注释》一稿。今中华书局精校出版,以飨读者。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 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知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 库恩三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知识、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
赵匡胤正生逢五代这一动荡分裂、 易君如骰棋 的极乱之世。他的家世平平无奇,年方及冠就为家庭生计,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历经长达一年半一无所获的流浪之后,终于被当时的后汉重臣、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收为帐下亲兵。以此为起点,他仅在约十年间就快速跃升为后周的高级将领,并一举篡夺政权,成为叱咤风云、君临天下的开国皇帝,不仅南征北战、统一疆域,更通过收拢兵权、厘革官制、大兴文教、鼓励农商等手段稳定了宋初局势,奠定了绵延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的基业。 本书既在陈桥兵变、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等宋初诸疑案上,有异于成说之新见,在宋太祖针对宋初乱局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上,亦深稽博考,融叙事与考辨于一体,全面地展示了一位与 秦皇 汉武 唐宗 比肩的千古一帝的个人形象与千秋功业,更借赵匡胤的传奇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 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 《记忆之场》。 与以往强调考索遗迹的历史研究不同,与法国 年鉴学派 倡导的 心性史 亦径庭有别,这部巨著旨在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诺拉声言:记忆研究不是要复原或建构历史,也不是回忆过去的历史;而是探究关于过去的现在记忆;记忆在消失;与过去发生勾连的感情只残存于一些 场所 中。 《记忆之场》荣获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被选译为英、德、西、俄、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的重要作品。 本次出版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涵盖了《记忆之场》原书第一卷《共和国》的所有内容。 第二卷收录了《皮埃尔 拉鲁斯的 大词典 》《拉维斯,民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 正统观 。清朝以前的 正统论 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 二元理政 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 大一统 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 正统性 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 大一统 在 观念 与 实践 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 大一统 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 大一统 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197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是闪耀着特殊光辉的一年。 这一年,邓小平,这位在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即被当作 党内第二号走资派 打倒、1973年又重新出山的伟大人物,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在全国各方面进行整顿,同占据要津的 四人帮 展开了特殊的斗争,力图拨乱反正,使历经8年 文化大革命 动乱的中国,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同时,他又推行改革、开放,力图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本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富有激情的文笔,叙述了中国在1975年惊心动魄的历史,有许多史料是首次披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感染力。 1976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发生了许多震惊中外的大事。 本书全面记述了1976年新中国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于
知行合 阳明套装
此书以 诚与真 为主要线索,从陶渊明的 历史世界 精神天地 文学风貌 三个维度展开,对其生平与作品、思想境界、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上编 生平六考 与 作品六考 充分呈现出某些看似老生常谈内容的复杂性,并提出了许多可靠而颇具启发性的新见。中、下两编所关涉之话题,包括对陶渊明人生行思的剖析、作品中自我与风度的探讨、主题与风格的论述、陶诗 修辞 特征的把握等。书中所涉多为陶渊明研究史上 重要而又文献足征 的话题,因依托于 竭泽而渔 式的文献搜寻工夫,借助于细致的文史互证和深入的文本细读,本书在许多方面丰富进而刷新了前人的研究。 此次重版,除了订正旧版疏误之外,还调整了部分论证。另外,附录增加了一篇论述陶渊明家世出生的文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乃从课堂讲义中
本套书包含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民族与文化》《中华文化十二讲》《历史与文化论丛》《文化与教育》这五部经典代表作。 这一系列经典从精神、民族、教育、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探究了中国历代治乱兴衰规律。在先生的讲述中,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延续几千年而不断绝的真正原因。 此外,在中西比较中,先生从宏观视野重新阐释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以期重建我们的民族信念和文化信心,重建符合中国人气质的精神家园。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作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如《申报》《大公报》《女工日记》等,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不同实业的劳资关系加以深入分析,讨论了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呈现出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纷繁复杂的样态。本书尤其注重在微观上对社会底层劳工生活实情的展现,对读者认识或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劳资关系有很大启发。
《南史》八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是唐朝李延寿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南史》起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四二〇),终于陈后主祯明三年(五八九),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 本次修订在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点校本《南史》基础上进行,沿用百衲本为底本。在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南史》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形成一个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点合理的修订本。
本稿以历史学方法研究礼经中的饮酒位次问题,得出了爵制演生相关的卓见。本稿认为, 酒之爵 与 人之爵 的内在联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 爵 的方面,即,作为王朝品位的 爵 既然与酒爵同名,则其演生必定与酒爵相关,也就是跟饮酒礼相关,所以这套品位称 爵 。二是 位 的方面,即,执爵而饮的席位布局,可以、而且确实曾被用来区分尊卑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