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谈论治史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应众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要求而写。 全书主体为治史方法论,但所述观点与方法并没有流于说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风朴实真诚,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活泼生动,夹叙夹议,令人既读来轻松,又深受启发。书中关于治学基本功、问题意识、如何写传记人物等见解,对于想投身于学术的人,会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书中还有两篇作者新近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呼应了书中对治史方法的阐述,可谓最好的示例。 此书亦可视为作者的治学小传,从中可窥一代史学大家对学术传承的殷切期望。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 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 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 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 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每讲解答一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众多历史中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恰当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利,让 不断地发展;而糟糕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输, 崩溃。本书每讲围绕着三个线索展开: ,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第二,从财政制度的变迁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怎样不断成长发展的。第三,体现在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是如何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地实现公共化的。跟着钱走,打开一个 真实的视角。
......
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他 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会之中,或许揭示的是 深刻的整体变化。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 的对抗。 在中魔事件前后,卢丹城像是成为了一个舞台,中魔者/驱魔者、医生/官员、被指控者/审判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抱着各种目的,使用各种话语,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利用这些文献,将史料与史家的评述深度糅合,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完成这本书。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部名著,也是塞尔托作品中一部极富可读性
......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15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1405年 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
本书是列奥·施特劳斯的一本文集。作者试图从一些众所周知的政治现象出发来阐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本书的主题是重新发现显白写作,即极尽所能对苏格拉底谈话方式所进行的写作模仿。它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哲学必须讲究“写作艺术”吗?如果必须,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哲学的写作艺术关系问题至关重要?这本书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施特劳斯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具有思想 的标志性意义,而本书 是具有特别的标志性意义:它提醒我们古老的西方哲人一直没有忘记的苏格拉底问题。
看1300年科举制度,如何从一种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走向没落?历代王朝是如何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科举舞弊与防弊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拉锯?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 作者以清代科举为蓝本,参阅诸多回忆录、日记、笔记、杂谈、奏章、小说等,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度,再现士人群体在科场和官场的人生命运,化抽象为形象,让我们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两汉兴衰》讲了一百个三国故事,涉及上百位三国英雄。作者公孙策效仿东汉末年的“品人”之学,刻画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境,描绘出英雄们丰富复杂的内在,勾勒出每位人物在历史中的位置。他们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鲁肃与诸葛亮提出“鼎足三分”的构想并 终推动它实现;甚至改变了历史走向,比如若张松得到曹操重用,蜀汉是否就没有机会立足。一百个小故事娓娓道来,分析“你没读到的三国”,打捞容易被世人忽略的细节,通过三言两语的点拨,道出历代史家没能道破的历史真相。
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农业的肇兴,奠定了农耕文明在世界文明 长达7000年的 地位,对世界各地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为农耕之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制度变迁与技术变革为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涵盖农业起源与文明萌芽、重农思想与农耕社会、农学肇兴与近代转型等内容。同时,访谈组遍访当前农史研究的诸多重要学者,如王思明、萧正洪、樊志民、曹幸穗、曹树基、刘兴林、王建革、吴滔、倪根金等,介绍当前农史的治学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对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并将中国农史研究重点书目加以梳理,以期为关注农业历史的读者提供一本既简明扼要,又可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的著作。
《北大史学》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 创办于1993年。本集刊是历史学学术性刊物,涉及史学各个领域,特别强调前沿性、专题性、跨学科和国际性。从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将以 专号 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所谓 专号 ,即每辑均有一组围绕同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专题论文,这些主题可以围绕新内容、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设计,也可以是在传统主题上的开新之作。同时,也欢迎其他有见识的好文章。这些文章不严格限制字数,确有不凡见解的好文章,长达数万字亦可。此外,也欢迎具有深刻分析、不流于泛泛内容介绍和褒奖之词的学术评论。这样,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每辑中读到一些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品,获得不同于面面俱到的综合性刊物的收获。本辑为第28辑 近现代城乡经济与社会专号 专号。内容分为 专题研究 学术
本书为日本学者楠原俊代“十年磨一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是屈指可数的由海外学者撰写出版的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专著。作者以客观严谨的态度,通过对中日两国印行的回忆录、校史稿、校友会杂志、战时记录等大量史料的搜罗整理,从历史碎片中为我们还原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直至西南联大成立的文化长征之路,进而探究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一部西南联大的诞生史。
1987年,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站在数字时代门槛前的弗卢塞尔,一边充满乡愁地回顾了文字的历史,一边大胆预测书写将要面临的衰落命运。三十多年后的 ,人工智能已将我们推向创造和风险的双重边缘,重读弗卢塞尔的前瞻发问,将启发我们再度思考:数字化时代下,基于书写的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本书详细解答了老年人应该如何实现居家养老,是一本相当实用的晚年居家养老规划书。本书是写过希望临终前能有完善规划的人的,同时也写给那些想要让家人走得安稳舒适的亲友们的对于同日本一样越来越为老龄化问题所困扰的中国来说,这是一部直击社会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设性作品,对于社会机构配套和政府规划层面,也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