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早年的作品。它跳出了以时间顺序列举史实的传统体系,从皇权、官僚、军队、农民等角度,分析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崩溃的历史命运。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通俗的语言使本书问世以来广受好评。 此外,本书新增《论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转变点的研究》《康有为与戊戌维新》等四篇附录,接续正文讲述中国由封建走向共和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更有助于读者观览中国历史全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相信本书也能为读者总结这二千年历史中的经验,为读者启迪新知。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黄仁宇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191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193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弃文从伍,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印度作战。1950年退伍后负笈美国,以34岁的 高龄 从大学三年级读起,终于1964年获得密执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此后,他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任教、从事研究。1979年曾赴普林斯顿大学,参与《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撰写明朝部分。 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
全书分两编,*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 全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 大历史观 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本书英文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好评如潮,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z大的20本书 。另有日文、法文、德文、韩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
本书全方位地再现了宋朝饮食的细节和风貌。作者详细解读了宋朝宴席的礼仪、菜式、器具、酒令、饭馆经营等,笔调轻松,娓娓道来。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文人故事:苏东坡是资深饕客,欧阳修热衷吃蟹,王安石不讲究美食 阅读本书,我们能从新的视角了解宋朝的生活情致,并通过饮食文化感受大宋风雅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慧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另外,本书附录中收录了吕思勉先生关于三国的其他文章共12篇,对正文内容加以补充,目的是使读者对三国历史有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
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蒋廷黻以独特的内政与外交并重的视角,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凝练在一条主线、四大主题中,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视角。
透过经济看历史,一不小心看透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陈磊(笔名:二混子)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仅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就让读者读懂了复杂的中国古代经济名词:井田制、初税亩、工商食官、盐铁专营 没有枯燥的理论和难懂的术语,在哈哈大笑中,从经济角度揭开中国改朝换代背后的历史规律: 周朝为啥撑不住了?铁制农具普及,农民自己拿着锄头就能去开荒,周王室的地没人种,自然就濒临破产了; 秦国为啥能统一?商鞅变法规定,砍下多少人头,就给多少房和地,所以秦军战士砍的不是敌人,而是一个个宝箱啊; 汉武帝为啥能灭匈奴?全靠官方下海做生意,抢商人饭碗来攒军费,这才把河套、西域等地纳入大汉版图。 翻开本书,透过经济看历史,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瞬间一清二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者是精神为富足的人,也是懂得幸福、享受幸福的人。”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所有的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本书通过《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团队亲身采访、深度挖掘,精选了30余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又有“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用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激发各行各业的人士更加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藩纪事本末》是清朝杨陆荣于康熙五十六年写的记载南明史事的史书,共四卷,二十二篇。是叙明、清之际史事,起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以台湾归清止。书成于康熙丁酉(1717),距清朝全部消灭南明势力,仅三十余年,当时尚无禁毁野史之令,作者杂采各家野史所记,并参考王鸿绪《明史稿》中有关部分,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明史事,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撰写的一部关于吴越两国历史的著作。据史书记载,赵晔原书十二卷,而今传世本《吴越春秋》只有十卷,一般认为传世本《吴越春秋》系东汉赵晔原著、皇甫遵考定本。《吴越春秋》前五卷主要记载吴国的兴亡史,以伍子胥佐吴王阖闾伐楚复仇及吴王夫差争霸为主线;后五卷主要记载越国的兴亡史,以勾践灭吴复仇为主线。与《国语》《左传》《史记》等史籍的记载相比,《吴越春秋》所载的吴越争霸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被视为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吴越春秋》中记述了大量精彩的传奇故事,如伍子胥乞食报恩、专诸刺杀王僚、干将莫邪铸剑、吴人杀子衅钩、要离刺杀庆忌、夫差姑苏昼梦、大禹天书治水、勾践卧薪尝胆、西施行美人计、老人化猿、越女教剑、陈音教射等,这些故事大多叙述生动,引人入胜,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
这是 从零开始读的中国史 系列的开篇,集中讲述了先秦时代的历史,展现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和定型的。 由于缺少文字记载,人们对先秦历史,尤其是夏以前的历史知之甚少。这一次,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考证和考古资料的研究,用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还原了5000多年前神州大地的面貌,讲述了从神话中的黄帝蚩尤大战到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崛起,再到周朝分封制建立与崩塌的几千年历史。 在书里,我们能看到承载后人政治理想的黄帝、暗黑版的尧舜禅让、恢弘的夏宫城与夏文明、震惊世人的殷墟与商王朝,还有以小博大的周人如何建立周王朝,周朝的百余个诸侯国又是如何尽归秦手。 从零开始读,探寻中国从何处而来,了解中国最初的面貌。
《历史不忍细看(精编版)》搜集大量被人遗忘、误读的历史资料,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以风趣幽默的说明来纠正。《历史不忍细看(精编版)》囊括了政治、军事、文化、人才等不同方面的隐秘奇闻。权利斗争很残酷而某些方面也很荒谬;才子佳人很浪漫但结局并没有传说的那样圆满;文人骚客,写得出好文章,也干得出争议事;市井轶闻,很奇葩,却也很真实。 多少年的旖旎与荒唐、残酷与深沉、哀怨与痴狂、压抑与放荡,集结成一部史,酝酿成一部书,呈送君前。
您愿意做一个宋朝人吗?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一个宋朝人的一生》,谈社会习俗;下编是《一个宋朝人的四季》,谈节令习俗。假设回到宋朝,从出生到年老,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要遵守哪些规矩?会养成什么习气?怎样求学?怎样娶妻?怎样谋生?怎样交际?在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分辽代文化、西夏文化、金代文化、元代文化四个板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在和汉族政权的对峙、融合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体包括科学技术、思想与宗教、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风俗等方面。全书结构清晰明了,语言 简明易读,以通俗流畅的笔调,勾勒出民族文化的全景图。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在这一时期创造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封建时代后期的特征,既吸收了汉族政权文化的某些方面,又体现出一定的成熟性。因此,本书是一本简明的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特 色的读本。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z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史纲/国民阅读经典》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惟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 玩索所得 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期间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时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此次出版,将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作者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列为附录。并选配彩图20余幅。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和交通作了介绍,通过讲解古人的衣食住行,重构历史的氛围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