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 考古 行政 技术 辞章 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较为薄弱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部要籍选刊史部之一种。《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范晔以前,有关东汉史史书已有多种,如汉末官修《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晋张莹《后汉南记》、晋袁山松《后汉书》等。范晔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弃其冗赘,自成一家,大致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并因应东汉具体情况新增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种类传,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过了当时同类著作。自其行世以后,其他各家东汉史书逐渐淘汰,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主要的参考资料。今据清同治金陵书局
秦汉卷 周振鹤 李晓杰 张莉 著 本卷依据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三编对秦、西汉、东汉的行政区划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述。 *编为秦代政区,重点对秦郡进行了探究。上篇分区域对秦郡置废分合的过程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篇末则以附章的形式将楚汉之际诸侯疆域的变迁过程进行复原。下篇首先对秦县设置的数目与分布作出估测,随后考辨了秦代具体县邑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所属之郡。 第二编为西汉政区,主要涉及西汉郡国及其属县的变迁。上篇概述西汉疆域、地方行政制度及西汉郡国建置沿革。下篇以汉武帝十三刺史部辖境为考证区域,分述西汉一代各郡国及其所领县邑侯国的变迁过程,*后展示了两个时间断面的郡级政区面貌。附章对新莽时期的行政制度和政区变化予以考述。 第三编为东汉政区,着重考
名物研究是说明诸多历史文化现象的基础。《秦汉名物丛考(增订版)》是王子今教授在秦汉史领域耕耘三十余年所得,其考证对象包括秦汉百姓日常饮食之酱、豉、盐菜、酒、脯、饼、蜜、豆、枣、乳,衣饰之赤帻、襁褓、胡粉、香囊、手巾,行居之行囊、行縢、偪胫、马甲、掌蹄、鹿车、流马方囊、木罂缻,道路形式之浮桥、阁道、石道、复道、复壁、虹梁、封,器用之筒型器、角杯、合卺杯、缣囊、蒋席、渠枕、胶?、连弩、机械,儿童玩具之鸠车、竹马、泥车、瓦狗,鸟兽昆虫之天马、野马、骆驼、驴、骡、貘、鹤、孔雀、蛤蜊、鱼、蚕、蜂、蝗,植物之茭、苇、慈其,等等,可视为一部秦汉社会日常生活小百科。 本书取材宏富,考证精详,言必有据,文必有征;且不仅考证名物本身的形貌、生成、功用等,更从广阔的视野和多侧面多角度揭示各
徐州是两汉时期的中心区域之一,拥有国内罕见的丰富汉代文化遗存。在徐州博物馆里,你会看到馆藏的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尤以汉代文物最为丰富,它们默默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古代先民们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故事,见证着古人的劳作、百姓的安康、兵武的豪勇、王侯的奢华,它们是徐州历史文化的缩影。 本书中,编写团队精心挑选了徐州博物馆藏的二十件文物,划为五个主题,进行深入讲述,附有百余幅精美文物图和精心手绘的文物插图,用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点 展开趣味探索,通过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及拓展文物知识点连接成 线 ,最终由不同且又具有相通性的文物构成整个单元的 面 。讲述内容涉及古人的日常生活、艺术美学、丧葬文化以及地域交流等,你可以通过了解一件件文物,循着历史的脉络,去感受那些历史的故事,发现不同文明间的关联和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讨论简牍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尤其学界存在争议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书中不仅细致地研究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探寻历史规律,努力揭示土地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在联系,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借鉴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数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对战国秦汉土地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是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项目编号:00BZS009)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等级 优秀 。出版后,《文摘报》2007年10月21日发表书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7年(总第36期)发表书讯,《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16日4版发表孙闻博书评《领域开拓与史料发掘 读〈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科学时报》2008年3月13日 读书周刊 B3发表李迎春书评《透过生态史看秦汉》;2008年6月被评为 2007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 ,2009年9月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此次增订,补充了初版后新的若干研究收获。增列的部分,有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 中的 5.河西汉简气候史料解读 ;第三部分 秦汉时期水资源考察 中的 7.秦汉关中水利经营模式在北
史学大师吕思勉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人物。其史学著述丰富,成就卓著,《秦汉史》是其断代史论著中*值得推重的一部。本书初版于 1947 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将两汉政治历史分为十一个段落,即做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又能抓住重点作比较详细的阐释。对社会经济,对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分为许多章节做了细致的论述,其中不乏创见。本书所体现出的史学家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人努力学习。
本书是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选取该刊自1979年1月创刊以来,陆续发表的关于秦汉史研究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研究综述文章40篇,内容涵盖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海内外关于秦汉史研究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概览式介绍。一书在手,秦汉史研究领域所有代表性成果洞悉于心。
喜,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他生在秦始皇时代,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比秦始皇早死七年。他和秦始皇是同代人,从人到民,继而成为楚国故地的基层小吏。他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他的家族平稳地延续到了汉朝,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还略有提高。 作者把零星的材料串连起来,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并在遥远、陌生的世界里找到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凭借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世界,并描述一个普通人或者说被统治对象直接面对的帝国统治机器:通过户籍制度、军功爵制、邻里的军事化编排,以及军政一体化的行政体系,将每一个黔首都固定在国家控制体系的特定位置上,使之从军应役、立功受爵、交纳租赋、互相伺察,有必要或有利时举报同伍、同里的邻居,但也在战场上生死与共,构成一种生存
《汉书补注》征引注解百余家,亦加精辨。汇集专家,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吸纳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百衲本、中华书局标点本以来的研究成果,多吸收清代如王念孙父子等训诂大家之精良成果,不但能发前人所未发,亦能纠正颜氏之失,诚为研读《汉书》者之 。
《汉晋简牍与制度史丛稿》是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沈刚教授以汉晋简牍所见地方行政史料为材料,对这一时期的制度史进行考察的一部学术专著,分为四个专题:(1)简牍学研究方 法:主要针对简牍研究史及其与秦汉历史学的关系、整理与研究方法,以及对简牍外缘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2)西北地区出土汉简研究:对西北汉简涉及的身份制度、军政 制度等一些具体制度进行了考辨。(3)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对吴简中涉及的行政文书制度、人口控制等问题做了考察。(4)汉晋制度史研究:讨论了汉晋时期制度史的几个 具体问题,关注制度变迁及相关影响因素。全书内容主要集中于秦汉魏晋时期出土文献与制度史。
本书上下两编,上编 秦汉礼制与律令 ,共计5篇,关注近年来新出土的秦汉律令类材料,集中梳理与礼制有关的祠祀、丧葬、宴饮等律篇、令篇及仪注文本,尤其注重从中发掘秦汉礼仪类律令与礼经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考察秦汉国家通过礼制与律令进行统治的具体方式。下编 六朝隋唐礼学与礼议 ,共计8篇,关注六朝隋唐的礼议,或围绕礼学名家,或围绕专场礼议,或围绕礼议中所呈现的某种经学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整体上合而观之,构建六朝隋唐礼议之取证与推理方式的宏观图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皇权的逐步强化,朝廷礼议越来越强调理据的明确性与权威性,越来越限缩对 人情 的任意发挥、对经典的任意诠释。礼议方式的迁流,背后不仅是国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动,也与学术思想的演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