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若干政权割据的时间长,边境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和部分汉人的流动、迁徙,特别是统治集团间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而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促进了边远地带和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以后隋唐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因此,这时期考古学的特征是:地方特色比较浓厚;过渡性比较显著;边远地带增多;不少遗迹遗物突出了军事的需求,而反映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更为引人注目;佛教遗迹保存较多,佛教雕绘得到发展,形象地说明这种外来的宗教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1958年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研究工作,较有成绩的项目有:墓葬分区与分期的研究;城址布局的研究;边境地区遗迹遗物的讨论;中外文化交流遗物的研究和早期石窟寺遗迹的研究等。本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之书。
【新华书店旗舰店】 魏晋南北朝谥法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戴卫红 著 原价 ¥156.0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6-01
《魏国史》通过对魏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展现了中原诸侯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魏国史》适合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有兴趣的读者阅读。魏国(公元前403~前225年),姬姓,其辖地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南部,陕西、河北部分。战国初年,魏国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是早任用布衣卿相的诸侯国。平民中贤能之士的大量选拔任用,成就了战国初年魏国的霸业。魏国是法家文化的发祥地,李悝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壹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后世封建王朝法典的蓝本,对我国后代法典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河南汲县发现的魏襄王墓中出土了大批竹书,即《汲冢周书》,是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魏文化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发达进步的诸侯国文化之一,魏国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
《两晋南北朝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代表性著作“四部断代史”第三部。本书上承《秦汉史》,下接《隋唐五代史》,共二十四章120余万字。上部分纵向讲朝代 低,下半部分横向讲两晋南北朝社会经济、文化 等。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 一段漫长、混乱而无序的时期,因此也是一段极难叙述清楚的历史,吕思勉先生取材自传统的\\\"二史八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还旁征博引同时代相关的学术论著和出土的材料,并以史学家通贯的格局,索隐钩沉,纵横开阖,拆解纷乱如麻的两晋南北朝史。本书1948年出版,畅销近百年,经历时间的考验,依然是当代全面了解两晋南北朝的 书目,对当代读者学习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撰写的一部历史通俗读物,用通俗的笔调讲述读者熟悉的三国故事。吕先生秉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史学趣味,从汉末的宦官、黄巾讲到三国的战事、曹操等人的评定,纠正汉末三国的历史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