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的一次重要修订。作者首先以六朝建康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康城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居民、寺院等,并对比与洛阳城的差异,进而研究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古都城坊制,是一部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城市史的力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代序:读常见书与用新资料1、六朝文献考证,如《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隋炀帝墓志、曹操高陵文物等2、六朝文献导读,如六朝通鉴博议、世说新语、颜氏家训、荆楚岁时记、谢朓金陵诗、刘禹锡金陵诗等3、六朝著作评介,如诸葛亮评传、拓跋宏评传、六朝艺术、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等4、六朝著作序言,如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汉唐地理志考校、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东晋南朝墓志研究、六朝江东佛教地理研究、萧梁政治制度考论稿、魏晋南北朝关中郡姓研究、六朝设计史、探寻臧质城、东晋门阀领袖传等附录:三栖四喜斋之书事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由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他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三国人物肖像图。 《三国志精选新绎》选取《三国志》中主要人物纪传四十五篇,以人物为中心,按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演进分为六编,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曹刘孙三家的兴起、魏蜀吴三国名臣武将和一统三国的人物。通过剖析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三国兴衰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观和历史发展规律,史料丰富,思想性强。同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智慧谋略,以及历史经验与教训。
本书为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2016至2020年举办的 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 (共计七次)会议论文集萃。论文作者以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京都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龙谷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博物院、名古屋博物馆等海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为主。论文内容,以六朝历史与考古的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城市、器物、丧葬等领域,研究视角多样,并尽可能地对既有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与突破,是体现目前六朝史、六朝考古研究最新前沿方向的成果集结。
本文集标题中的 都城圈 与 都城圈社会 这两个概念,对很多读者来说也许还比较陌生。置于文集首篇的中村圭尔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都城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所述内容事实上可以成为本文集的总论。中村先生在文中回顾了日本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都城的研究历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而借助考古学界首唱的 都城圈 概念,结合历史学的研究,提出了 都城圈社会 这个新的概念,并将之视为魏晋南北朝都城研究的 另一种可能 。这里,拟在中村先生论文的基础上,对 都城圈 及 都城圈社会 这两个概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由于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对都城的偏重,历代王朝的都城是城市考古和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以都城为舞台上演的各种悲喜剧,又是广义历史学及文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其重要性不待赘言。 然而,既往的考古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比曹操更家喻户晓的人物吗?但是,你真的了解曹操吗?作者连清川想要重新解读的,正是曹操这个 熟悉的陌生人 。本书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书写的主题为 历史中的曹操 。作者试图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在历史学基础上,运用文学的语言和想象力,还原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更加复杂、生动,不为人知的一面。连清川不仅关注曹操作为一代传奇人物的辉煌胜利,更着重描绘了曹操在追求理想、实现抱负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在这本书中,曹操不再是单一的 恶人 或 英雄 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立体人物。
\"死亡与生命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考古所见的墓葬正是关于死亡的遗存,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社会的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死,也关乎生动的人类社会。三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政权割据、人口迁徙、 民族交融以及外来 和文化的渗透,共同促成了汉唐之间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从这个社会背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礼俗与生死观,是考古学的重要任务。 本书通过分析魏晋北朝墓葬材料的类型和文化因素,将魏晋北朝墓葬分为12个区域,分别讨论了各区域墓葬文化的形成与互动。在此基础上讨论汉唐之间墓葬的礼仪空间、丧葬模式和丧葬观念的转变,并对墓室图像、碑铭和器物所反映的南北朝文化交流进行了个案研究。 \"
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明开放的隋唐,而这却是分崩动乱的近四百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祸频仍,无数北方人口南渡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塞外之胡族文化和尚武精神也融入了华夏的躯体。 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的 乱世 ,也是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 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盛世。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全书四篇,力求将从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复杂、纷乱的历史局面充分展现。前三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梳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西晋、东晋与十六国的发展与征战,南北朝政权的兴亡与融合,并对这个时
在中国历 ,还有比曹操 家喻户晓的人物吗?但是,你真的了解曹操吗?作者连清川想要重新解读的,正是曹操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本书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书写的主题为“历史中的曹操”。作者试图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在历史学基础上,运用文学的语言和想象力,还原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 加复杂、生动,不为人知的一面。连清川不仅关注曹操作为一代传奇人物的辉煌胜利, 着重描绘了曹操在追求理想、实现抱负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在这本书中,曹操不再是单一的“恶人”或“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立体人物。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时期,改朝换代频繁,各朝疆域变化不定,地方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制度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颇为复杂,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方镇年表,前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新编诸表于汉季(中平六年以后)及魏、西晋、东晋、宋、齐5朝大体沿袭万斯同的著作,对有明显脱误处作补充、修订,对各州重新排序,并一一查考史料出处,附于各州之后。于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7朝则重新列表,体例上遵照万氏,将有都督、刺史等长官可考的州全部列入,并注明史料出处。对吴廷燮等所编诸表,则予以参照,择善而从。对有明显出入或脱误者,在按语中作出说明。本书稿为北魏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的发展,尤其是士族群体的发展,为其后中国社会从分裂走向统一,并产生更加灿烂的隋唐文化,走向中古社会的文化高峰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文化动力。本卷梳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发展的地域、民族等特征;揭示了其时宗族与政治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文献还原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现象。
本书的主角是初平三年(192年)之前的曹操和董卓,主题是“篡权者的真面目”,讲的是曹操和董卓这两个将天子、朝廷玩弄于股掌间的汉末权臣,面对汉末乱世的不同选择,以及大转折时代背景下,何进、王允、袁绍、袁术等豪杰之士的复杂面相。 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将朝廷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试图解决汉王朝的统治危机。但董卓弄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汉王朝进入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时期。曹操乘势而起,借讨董战争在军中和民间树立了威望。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自己塑造成“朝廷守护者”的形象,隐藏了篡权者的真面目,汉室名存实亡。 汉末乱世,不仅有毫无底线、两面三刀的投机者左右逢源, 有自诩忠于汉室、顺应天命的士大夫在扰乱朝纲。他们的忠奸贤愚,全都隐藏在史书的字缝里。
三国,中国历 精彩莫测、 启发性的时代之一。《寻真三国:战争、生活与人物》为香港大学博士、历史学者陈万雄重走三国兵争故地,“在场”感还原三国时代脉络与真相的图文力作。 《寻真三国》以战役为编撰主线,沿“群雄竞起”“转折之战”“三强鼎立”“再造一统”四大篇章展开叙述,穿插以“神仙思想与 兴起”“曹氏与邺城”“真假赤壁”“金牛古道与沿线要塞”等22大亮点专题,采用多达490张实景照片、50幅示意地图 、34个知识图表,立体呈现和解析了烽火三国的战史权斗、地缘密码、世变人心、经济文化……陈万雄博士不但精研三国历史多年, 游走神州数十载,搜集和拍摄了大量与三国历史、社会、文化相关的证据与图像。《寻真三国》便融合了其对正史资料的研究,对文物、民俗、诗画文学的爬梳,对历史现场的实地勘察,并辅以图文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