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581~618年),一个仅维持了三十七年国祚的王朝,如同一颗流星般划破黑暗了三百年的夜空。它结束了自西晋末期至南北朝近三百年动荡的局面,是继秦、汉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它所创立和发展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州县制,是文明的进步,对后世王朝影响深远。本书将带领我们看一看 从不凡少年到开皇之治 从旷世繁华到盛极而衰 从大业之变到二世而亡 ,了解隋朝从开国到盛世再到走向崩坏的全过程。
本书是关于唐代精英社会的研究专著。 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 ,这是唐人自身对所处时代的直观描述,昭示着士人阶层从乡里世界 脱嵌 ,进而实现 中央化 的历史进程。也因此,两京以外,士人的地方生活经历在历史叙事中多被遗落、删削。本书充分运用笔记小说与出土墓志,拼缀、勾勒出如下历史图景: 中央化 之后,唐代士人又转而从两京迁徙、侨寓地方州县,出现 地方化 的转向;围绕着诸项社会资源,士人与地方民众间呈现出竞争、对立的态势。作者认为,这种关系格局是中晚唐社会的特有结构,也是从地方视角重新理解唐帝国崩溃与唐宋社会转型的一条线索。
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 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 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
本套书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唐朝三百年间的故事。以官方正史和经典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等)为基础,以时间为经度,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事件为纬度,采用幽默诙谐的叙述方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士人布衣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是一部白话正说唐朝大历史的作品。该套书首版自上市以来畅销五余年,深受读者喜爱。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权力之路艰辛曲折、残酷血腥,到底是怎样的社会背景、主观条件和历史机遇造就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为踏上权力宝座,武则天又施展了哪些权谋与驭臣之术?武周时代又为后世留下了哪些政治遗产?我们该如何评价她的功过与是非? 本书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围绕武则天的成长和权力之路,抽丝剥茧,细致考辩,还原一处处被后世夸大、歪曲的历史,拨开武周时代的层层历史疑云,深动讲述一代女皇孤绝非凡的传奇人生,为还原历史真相做最严肃、最有步骤的努力。
本套书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唐朝三百年间的故事。以官方正史和经典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等)为基础,以时间为经度,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事件为纬度,采用幽默诙谐的叙述方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士人布衣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是一部白话正说唐朝大历史的作品。该套书首版自上市以来畅销五余年,深受读者喜爱。 第一辑共三卷。第一卷讲述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艰苦卓绝的开国史,第二卷讲述李世民贞观之治,及以大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与战争荣耀;第三卷讲述李唐政权与武周政权的纠葛纷争,演绎王室人物的传奇命运与智慧韬略。
本书以李唐武德元年 太原起事 到贞观四年 摧垮突厥 这十年(公元621 630年)为历史背景,通过对《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权威史料重新梳理研究,以现代社会科学分析视角,对李唐集团在纷争乱世中迅速成功崛起,特别是短时间完成霸权更迭、重建泛亚权力秩序的历史脉络进行解析,勾勒出李唐集团在内外重大战略决策和关键路线斗争背后的隐秘线索,还原了中华历史上一次史诗级的大战略实践,揭示出史书背后所隐含的决策与治理、斗争与博弈、阴谋与阳谋的经验与智慧。
科举之名始于宋代。唐代贡举制度宋以后也习称为科举,因为它已具备了科举制的基本特征,故本书亦以科举名之。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为王寿南先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为近代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王云五及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全书共十章,对自唐睿宗景云元年起至唐亡为止之节度使、观察使、都防御使、经略使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叙述唐代中央政府对藩镇控制力的演变。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虽距离初版已过半个世纪,但仍是唐代藩镇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尤其是作者为写作《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所制作的唐代藩镇总表,包含86镇,藩镇1333人,几乎将唐代藩镇网罗在内,内容详尽,为全书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后来研究者打下重要基础。
本书是解读盛唐时期历史科普类书籍,作者于赓哲从唐朝的性质、唐代的民族关系、唐人眼中的外部世界、外国人对唐朝的看法、丝绸之路对唐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唐代众多女性的风采、唐代的婚姻观和贞操观、唐代的黑科技、唐代的科举与文学几个方面介绍了盛唐时期的历史知识,分析盛唐到底盛在哪儿。 在网上流行的关于盛唐的诸多说法当中,有的是真知灼见,但有的则是毫无根据的传言。在本书中,作者旁征博引,文本中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选择网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言加以分析,如安史之乱、怛罗斯之战、武则天等,以帮助大家认知一个真正的唐朝。 翻开本书,读懂盛唐到底盛在哪儿!
本书以考据推演与真相还原的态度解读颇具争议的唐朝开国故事,解码鲜为人知的唐朝开国史料,解密被后世误解误读的唐史事实。 本书从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临去世前倒述开来,讲述了隋朝末年国家动荡,各股割据势力蜂拥而起逐鹿中原的故事。故事以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李渊为核心,以其与各方豪强势力在争斗中此消彼长的较量为半径展开叙述。从并州风云至太原起兵,从东征屈突通到西败薛举,从瓦解李密的瓦岗军一直到决战虎牢关,其间以颇多笔墨对风云人物如雄主窦建德、劲敌王世充、猛将尉迟敬德、名臣魏征、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摹写。 作品以战争讲述和人物描写双规并行,典籍史料引介与考古遗迹发掘互为佐证,以严谨的考据、周密的推演讲述了诸多被大家误解误读的历史史实,如所谓的 晋阳宫逼宫 事件之始末,
《唐都长安》是一部关于唐代长安城的全面性的综合研究作品。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增修而成的。隋唐长安城在继承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这一传统都城建筑制度的基础上,结合 象天设都 的思想,并吸收北魏洛阳城建制,经过隋唐两代的营建,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宏伟、建筑最壮丽、布局最规整的都城,以后各朝的都城营建主要沿袭了隋唐长安城建制。 本书关于唐代长安的营建与规划布局叙事极为详尽,从关中的自然环境、交通运输和隋大兴城的创建说起,到唐代长安城的发展、破坏与改建,特别是对唐代长安城的布局、市政建设,外郭城、皇城、宫城内部的坊里、政府衙署、宫殿的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还介绍了当时长安城居民的经济文化活动。 本书将文献资料、考古成果等各种资料结合起来,
《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以作者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授的隋唐史课程为基础,经过多次整理、修订,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地叙述了隋唐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经济文化成就、重要制度之兴废及发展脉络等,均有深入精当的解读。对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在造就盛唐中的作用,对于文化、宗教、艺术诸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新的探讨。语言深入浅出,结构清晰,体系完备,既可供授课参考,也可作为了解隋唐历史的普及读物使用。
本书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也不是历史传奇,而是对大环境背景下的家国命运与情怀的中肯评判。五代十国时的南唐,经李昪、李璟两代君王的休养生息,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既是历史人物,也是文化人物。南唐的历史,因他的文化身份而得以彰显;他的词作,又因为亡国之君的命运而更加动人。全书将重现李煜生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找寻其多才多艺、多愁善感和人生悲剧的起点;也着笔于南唐繁华的人文景象。在嗣位后、降宋前,偏安江南的十多年中,李煜虽然由于文人习性,耽于享乐,但他和大小周后凄婉的爱情也是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他也曾尝试改革,试图保全南唐的社稷,其仁厚的品性和施政风格,也得到了南唐百姓的认可,但在历史洪流和时势面前,还是沦为悲剧人物,成为亡国之君。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的成名作,敦煌学界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学子均以本书为入门与深入的教科书,影响深远,故纳入中华学术丛书。本书以揭示史实为主要目的,重点探讨归义军的政治史和对外关系史,对九世纪后半期至十一世纪前期将近二百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区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竭泽而渔地取材中、英、法、俄、日等地所藏敦煌文献(包括洞窟题记),与传统传世文献印证,鞭辟入里地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海内外敦煌学界均有极佳的口碑。
唐朝之所以被历代以来的人们所追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富强、强大。 在大唐兴衰沉浮近三百年里,诞生了众多强大到足以改变历史的帝王、宰相、权臣、叛将,在激荡的王朝变局下他们挥斥方遒、拨弄时势。本书选取了唐朝十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包括王朝奠基人李世民、数位宰相和将军、一代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以及最后的掘墓人高骈等,用他们串联起了大唐跌宕起伏的历史,线索清晰,叙事通俗生动,不但彰显了盛世大唐的恢弘与豪迈,也体现了历史不乏阴险与背叛、隐忍与冤屈,既展现了大唐王朝的兴衰沉浮,也让读者看到了风云人物的命运长歌。同时,每一章讲述一个人物,串联起来就是整个盛唐;每一章也是一个个单独的故事,读者可以从其中任意一章开始阅读,轻松了解大唐及唐人故事。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着力重现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隋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帝国时期。孙英刚教授提炼出五大关键词: 世界主义 佛教帝国 贵族政治 律令制社会 神文时代 ,以中古政治史的宗教面为线索,展现隋唐盛世的完整面貌。三册书将隋唐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 《隋唐:帝国的形成》始自隋文帝,迄于武后掌权。这一时段,贵族政治仍是中国历史的主线,尤其表现在大量的皇子政治集团的涌现。统治阶级中的各大家族各自下注,甚至两边下注,希望能延续自己的政治地位。 《隋唐:盛衰的痕迹》自女皇登基开始,跨越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前夕结束。这段时期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隋唐 世界主义 特征最鲜明的时期。浑厚、包容,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再造了中国文明,进而带来了宗教、文化、制度、知识的璀璨和辉煌。 《隋唐:文明的转向》完整展现安史之乱全
本套书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唐朝三百年间的故事。以官方正史和经典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等)为基础,以时间为经度,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事件为纬度,采用幽默诙谐的叙述方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士人布衣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是一部白话正说唐朝大历史的作品。该套书首版自上市以来畅销五余年,深受读者喜爱。 第二辑共四卷,讲述唐王朝由盛转衰,历经安史之乱、奉天之难、黄巢起义,最终朱温代唐。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大唐兴衰三百年,终成历史。
本书是中国中古史、中古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的代表性著作。初版于1992年,旋即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北京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美国《中亚杂志》、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澳门日报》等先后发表了多篇书评。 全书主要阐述了公元七、八世纪唐、吐蕃、大食三大政治势力在中亚地区的角逐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诸如吐蕃向西域扩展势力及其与唐朝的争战、西突厥的兴衰、大食的东方扩张等。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等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中做了大量摘译,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推动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隋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帝国时期。孙英刚教授提炼出五大关键词: 世界主义 佛教帝国 贵族政治 律令制社会 神文时代 ,以中古政治史的宗教面为线索,展现隋唐盛世的完整面貌。三册书将隋唐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 《隋唐:帝国的形成》始自隋文帝,迄于武后掌权。这一时段,贵族政治仍是中国历史的主线,尤其表现在大量的皇子政治集团的涌现。统治阶级中的各大家族各自下注,甚至两边下注,希望能延续自己的政治地位。 《隋唐:盛衰的痕迹》自女皇登基开始,跨越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前夕结束。这段时期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隋唐 世界主义 特征最鲜明的时期。浑厚、包容,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再造了中国文明,进而带来了宗教、文化、制度、知识的璀璨和辉煌。 《隋唐:文明的转向》完整展现安史之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