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经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这就是《贞观政要》的写作初衷。全书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也正是基于其政治目的和政治内容,所以它一直为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
隋朝自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共存在短短37年。其间,王朝开创者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央废除北周六官制,基本上确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体制;创立科举制;制定并颁布《开皇律》;颁布关于均田和租调的新令,创置义仓制度,等等。此时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史称 开皇之治 。继位者隋炀帝发展科举制,设进士科,收集300年战乱失散的文献,修造大运河等。但是,隋炀帝仗恃国力富强,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叛军四起,618年,隋炀帝被缢弑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 唐朝由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建立,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开创了 贞观之治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 唐 为 周 ,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及唐朝旧制,还都长安。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
唐代是个开放的朝代,有数不清的外国人曾定居于此;唐代同样是个保守的朝代,一到晚上就要执行严格的宵禁。要想了解唐代人的生活风貌,还要翻阅浩瀚的史书典籍。本书考订清楚翔实,语言风趣幽默,为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唐代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本书力求在严谨考证的基础上,以尽可能轻松的语言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唐朝。
五代十国时期,在政治上,权位之争超乎寻常,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在文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大不如唐朝,尤其是北方甚至处于停滞或倒退。十多个政权互相攻讦,又互为从属,还有时不时南下搅局的辽国。各方势力为了抢地盘、争名头,打着各种旗号相互角逐、厮杀、攻伐,各路江湖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人重温这段历史,可谓精彩纷呈。热闹过后,都如浮云一般散尽,只留下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思考、评述与回味。
本系列文章以《大唐西域记》为切入点,因为这是中印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典籍,当年以季羡林先生为主组织、主编了《大唐西域记校注》,王邦维先生为其中的作者之一。本系列文章以《大唐西域记》涉及到的人、事、物、历史等为切入点,以此扩展开去,介绍与梳理与此有关的中印之间、中国与中亚其他国家之间的历史往来,民间传说,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内容正好处在一般读者知道一点但是又不完全知道的程度,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兼顾普及与提高。 形式上,要求深入浅出,语言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文字感染力。这些方面的特质王邦维先生都具备,这也是一大优势。 作者曾多次深入印度腹地,并拍有大量历史与自然风光方面的图片,文章中涉及的有关历史场景、遗址等内容,都可配以图片,使之更加立体、形象、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
五代十国是 历 的 段大分裂时期,唐朝末年民变 起,各地藩镇自立为 ,中原内乱不息。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乱世之中,天下 分五裂,纲常法纪松弛;统治 层更替频繁,道德失序。骄兵悍将称 称帝,父子相弑轮回不 ,文人学士卖身求荣;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也正是这段黑暗时期为华夏 新 轮的整合统 了前车之鉴,孕育出文治昌盛,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赵宋之世。本书是 讲述五代十国史的普及读物,作者从黄巢起兵讲起,再分别叙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 朝的更替,以及南方前蜀、吴、南唐等众多割据政权的建立和北方契丹的兴起,直 周世宗柴荣去世、赵匡胤 黄袍加身 建立宋朝结束。作者以建立 朝政权的皇帝,及其谋士、将领等人物为点,以军事行动、重大事 、 朝兴衰为线,辅以描刻中原 朝对割据政权的反应和行动,以点带面、层
五代十国时期,在政治上,权位之争超乎寻常,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在文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大不如唐朝,尤其是北方几乎处于停滞或倒退。十多个政权互相攻讦,又互为从属,还有时不时南下搅局的辽国。各方势力为了抢地盘、争名头,打着各种旗号相互角逐、厮杀、攻伐,各路江湖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人重温这段历史,可谓精彩纷呈,但生逢其时的百姓却叫苦不迭。 粗看,五代十国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细看,它却又是一部部创业史、奋斗史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背后,展露的却是雄韬伟略,留下的是一段段传奇佳话,印证的历史变迁与局限。
中国人讲古,极其推崇“盛唐”。所谓盛唐,脱离不开的话题有帝国版图、制度、经济、诗文等无数灿烂华章。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帝国的掌舵者,无疑居功至伟。他们的崛起有谋略,他们的治国有权衡,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也创造了历史。从他们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功绩中能让人体悟很多。著名隋唐史专家汪篯先生曾就相关话题于1962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作了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专题报告。汪篯先生政治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其既运用正史材料搭建整体叙述框架,又重视细节,对个体的人有深刻独到的把握。汪篯先生完善和发展了陈寅恪先生关于关陇集团、门阀士族等方面的学说,他对唐太宗、武则天、文学吏治之争、牛李党争等方面的论述极为细致和精湛。本书以此为中心,辑集了汪篯先生的相关论述,展现一个兼容全局与细节的盛唐画卷。
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是谁埋下了祸根?是谁点燃了硝烟?是谁在苦撑危局?又是谁在推波助澜?一场长达七八年的战乱,导致了怎样的力量重组、政坛变化?暴露了怎样的人情与人性?本书通过展现这场战争的全景,对此一一给出答案。
历史学*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知兴替、明得失。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曾产生过诸多王朝,其兴衰过程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多少年来引发了无数讨论与思考,是历史学爱好者永恒的话题。帝国的归宿系列丛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组织了一批具有深厚学养的一线中青年学者撰稿,以正确的史观、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字,对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的兴衰展开分析与阐释,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并引发进一步思考。 本书为丛书的隋朝卷,围绕隋朝的灭亡过程展开,讲述帝国迟暮之全过程。
本书是解读盛唐时期历史科普类书籍,作者于赓哲从唐朝的性质、唐代的民族关系、唐人眼中的外部世界、外国人对唐朝的看法、丝绸之路对唐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唐代众多女性的风采、唐代的婚姻观和贞操观、唐代的黑科技、唐代的科举与文学几个方面介绍了盛唐时期的历史知识,分析盛唐到底盛在哪儿。 在网上流行的关于盛唐的诸多说法当中,有的是真知灼见,但有的则是毫无根据的传言。在本书中,作者旁征博引,文本中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选择网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言加以分析,如安史之乱、怛罗斯之战、武则天等,以帮助大家认知一个真正的唐朝。 翻开本书,读懂盛唐到底盛在哪儿!
读懂唐诗,从唐诗背后的故事开始。 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二混子)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带我们重新读懂了那些从小背到大的唐诗:李白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因为朝廷总不让他当大官,内心憋屈;王之涣写下“欲穷千里目, 上一层楼”,不是因为立志从军来到边塞抒情,而是因为他的家就在边塞;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少与他的豪华别墅和带薪休假有关……抛开复杂的注释,丢掉公式化的赏析,从唐诗的创作故事着手,真正理解这些千古名句背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本书以简洁生动的文笔对隋唐五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给予读者以知识的教益和智慧的启迪。 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力图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隋唐的千秋盛世。该书包括人物篇、典制篇、经济篇、外交篇、民族篇、宗教篇、文艺篇、科技篇、娱乐篇九个部分,面面俱到又简明扼要,是一本快速了解隋唐五代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图书。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绝对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国后,朱元璋全面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历*重要的朝代之一,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中国相继于秦汉之后的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 中世 时期的结束,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尽管大唐王朝已随时光而逝去,但其曾经的繁荣与昌盛、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却是不容否定的。它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为华夏子民带来了不可撼动的民族自信,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本书讲述了唐从建立到灭亡的近300年历史,涵盖了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全书以宏大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大唐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文化,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
公元1276年,即(元)至元十三年,可能是中国历目前常常被人忽略但又有着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蒙古军队挥师南下,偏安已久的南宋朝廷灭亡,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大江南北再次重为一域,这是中国大陆抢先发售出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而且这次统一进程把云南、西藏和西域也划入中华版图,如此范围广大的统一,在中国历目前也是抢先发售出现。 面对统一进程中很为关键的一个年份,作者将1276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连缀成篇,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广阔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另外一番景象。除了具体的战争过程,本书重点描述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政治冲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先后出现了近300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历史人物,皇帝、重臣、将军、义士、宫女……这些各色人等,在1276年这
五代十国夹在盛唐隆宋之间,并在大辽的压制下显得毫不起眼。然而,单论这段历史过程的曲折、其中斗争的残酷、命运变幻的无常,混乱时代特征丝毫不逊色于三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权短促而斗争激烈,其中虽不乏治世明君,却也挡不住统一的历史洪流。本书中逐一介绍五代的五个国家,和十国的各自不同的命运,这个时代上演了无数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又导致了更多的人间悲剧。这是一个扭曲而不堪的历史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本书带你走进历史,还原*真实的五代十国……。
全景解读主宰世界历史进程的隋唐帝国兴衰史 隋唐两个王朝的渊源极深,不仅因为唐朝开国君主与隋朝统治者有亲戚和臣属关系,更在于唐王朝继承并发扬了隋朝的政治体制,两个王朝几乎是一个连贯的整体,隋朝几近于唐王朝的 前奏 和 序幕 。 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是一个高度自信的王朝,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平等相待,一幅海纳百川和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与王者风范。 有了隋朝的铺垫,大唐王朝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历*强盛、影响力*为深远的封建王朝。直到如今,海外华人也被称为 唐人 ,华人聚居地被称为 唐人街 ,中国传统服饰也被称作 唐装 ,大唐王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大唐王朝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周边亚洲国家的历史进程,某种意义上讲,也主宰了中世纪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