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北宋熙丰变法的史学专著。作者以宏阔的视野,将熙丰变法置于两千多年的中国皇朝历史,乃至世界史中进行考察。书中系统且全面地梳理了熙丰变法的各项重要改革,并运用当代制度经济学等多种跨学科方法论对改革的成本、收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熙丰变法的成败得失,揭示其独特性与超前性。 此外,书中对围绕变法的激战过程进行了生动、翔实的描述,同时对北宋新旧党的重要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的政治品格做了细致的梳理与评价,可作为了解北宋中期政治改革的重要参考。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 收复 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
《梅毅说宋:大宋兴亡三百年》(全四册)把宋朝的历史分成四个有代表性的维度来讲述。《坐开封》以大宋王朝的奠基与共治为核心,讲述从衰末乱世到理想王朝的历史转变;《避临安》则以靖康之变和南渡君臣为主要内容,回顾了大宋王朝从繁华到南渡的历史巨变;《战厓山》则讲述宋朝灭亡的历史,以纵身蹈海的气魄展现大宋王朝最后的风骨;《忧边患》围绕宋朝三百年时间与辽夏金的关系,讲述游牧民族与农牧民族的战与和。 整套图书,以事件的进展为经纬,以人物的悲欢为血肉,以人串史,脉络清晰,语言通俗,兼具文学性,是大宋兴亡三百年的别样书写。
这是一本白话宋史之作,完整描述了从五代时期赵匡胤从军开国至南宋灭亡的三百多年历史。围绕宋朝十八位皇帝,展现宋朝历代的宫廷内斗,对外征战等一系列事件;详细描述了皇帝、外戚、权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宋朝历代的政策,以及与夏、辽、金之间的战争细节。全书写尽宋朝三百年的兴衰变革与历史谜团,生动展现了有宋一代的风流人物。
书名以寥寥几个单词,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全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宋末年首都临安的日常生活。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 大宋之变 。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还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对象?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着力刻画他作为皇帝要面临的重重考验。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国国策指导之下,宋仁宗以其对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温和包容的性格,与其治下宰辅大臣逐渐构筑出一套相对良性的王朝运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下,皇帝并不独揽大权,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们平定叛乱,开展改革,次第推出选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诸多举措。故而,在仁宗统治中后期,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而被冠名 嘉祐之治 ,这段时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认为是治国之楷模。 从表面看,宋仁宗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皇帝,行事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宋朝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原因;第二部分讲述不同时期的宋朝政府汲取的方式,以及百姓如何辗转腾挪求生存;第三部分则是解释了两宋增加的财富没能转化成再生产资本的原因。 谌旭彬的写作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出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了两宋 以九千万贫弱者,供养一千万食税群体 的 繁华 本质,颠覆了其所谓古典中国黄金时代的形象,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
发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败,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重大悲剧。本书以史料分析和情景还原为基础,再现宋金太原之战的完整战斗细节,呈现宋金博弈与北宋靖康之败全过程。作者对金军采取的进军路线与攻城战术、太原军民的守城策略、北宋混乱的政治局面、将从中御的军事法度以及北宋当时一流将领人物的多次军事行动均有细致描摹,不仅再现了战场上的烽火刀兵,也给出了北宋何以失败之发人深省、层次丰富的历史解读。
本书由六篇讲座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一)《华夏群星闪耀时》是最简版的北宋政治文化兴衰史。上篇介绍北宋前中期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展现 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绩 。下篇讲述 大变法 如何造成了 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 ,是 最好成绩 的消失史。 (二)《东坡过岭》讲述 过岭 之后的苏东坡在惠州的快乐生活。《苏轼,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轼兄弟是如何看待司马光和王安石的。 (三)《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我的想法和做法》试图从《白虎通义》等帝制国家官方树立、承认的理论文本出发,抽象出帝制时期王朝政治的理想形态,为不同王朝的政治史研究建立坐标。 (四)《传统中国,何为真实?》讨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古人所说的 真实表达 (或者说 实录 ),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 真实表达 ,真的是一回事吗?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重构契丹早期史》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 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述复杂多元的生成衍化过程,发掘出此前罕为人知的历史情境与学术议题。借此典型个案,可望对中古民族史的研究理路加以新的反思。
一个王安石,千年金融史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而青苗法是王安石最重要的理财新法之一。 青苗法推行了近半个世纪,对北宋王朝的历史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因为青苗法的推行,北宋政坛严重分裂,形成了激烈而持久的新旧党争,直至北宋亡国。无数人的命运因为青苗法而发生变化。苏轼因反对青苗等新法而身陷囹圄,司马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废除青苗而战斗,蔡京通过恢复青苗等新法而成功崛起,北宋王朝在关于青苗法的争议中灭亡,南宋开国宋高宗即宣告青苗法永不施行,朱熹反思青苗法而行社仓法结果依旧深陷困境 本书讨论了宋朝历史上青苗法行、罢、复行、再罢的曲折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的历史命运,借青苗之眼,管窥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并从青苗法的实际运作方式入手,参照古今中外农业金融的实践经验,回应了王安石到底是 金融宰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 理学 。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
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两大问题为中心,一是对外关系,二是改革运动,而这两大问题又相互牵连。在对外的情势上,北宋承受着辽、夏强敌的威胁,当外患进逼时,让人警觉到内忧。由于华夏对外一向有 修德来远 的主张,北宋在取得对外和平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从内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 修德来远 的意义从维持和平的消极态度,转化为改革内政的积极要求。 《北宋改革与变法》主要爬梳北宋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的缘由、实施内容及其施政阻力与偏失,进而探究熙宁变法与北宋晚期党争激烈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法对于南宋历史的影响。本书将带领读者一窥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在宋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借此说明这两次改革事件是把握北宋政治史概观的核心议题。
周良霄《元史》是 中国断代史系列 丛书之一种。本书不仅追溯了蒙古族的发展史,全面展示了元朝的历史及元代以前蒙古族的发展史,而且通过元代各项制度的因革、元中期政治史、边疆各民族以及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对元朝进行了全方位详细论述,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及文史爱好者的之书。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 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 士大夫政治 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除订正初版疏误、补充若干新论证,还新增一篇附录,对近年来宋代政治史研究取径进行了总结。
《君主、道学与宋王朝》从君主支配、道学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两个议题入手,探析宋王朝形态的特点。上篇先从史料中提炼了 枢机 与 委托 两种中国古代君主支配的基本模式,进而用 双重委托 概念为南宋晚期政治史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下篇将道学政治理论分为 明明德 新民 两截,分别探讨其对南宋政治实践的影响。前者从理论上的要求变为君道的现实,配合了君主支配;后者以 ?e矩之道 为核心,推动了道学家持续不断的省赋恤民行动,改变了南宋军事财政的形态。《君主、道学与宋王朝》希望摆脱将古代王朝视为粗放版现代国家的成见,从历史的逻辑把握宋王朝的形态。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 知宋 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知宋 宋代之君主》分 立国时期 守成时期 更变时期 再建时期 和 衰亡时期 五编,收录了二十位学者的二十二篇有关宋代君主的经典论述。全书以宋代历史的大势走向并结合君主的相应地位为主线介绍宋代君主,同时考虑到如真宗刘皇后、英宗高皇后等女主垂帘时间较长、影响时局颇大,也收录了专论进行介绍。通过这些论述,读者不仅可以一窥宋代君主政治的概况,而且对著名的政治事件及时代特点等也能有较深理解。
公元前195年,署名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文一画,细致呈现了汴京这座12世纪上半叶大都市中的王公贵族、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无不展现着北宋末年汴京令人难以置信的繁华。 只是繁华之下,汴京城一遇兵火迅速成了幻影。 本书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以波澜不惊的笔触,既描绘了北宋中后期汴京城辇毂之下的承平与繁华,瓦市里五彩缤纷的文娱活动,又进一步探讨一千年前的这座大都市所面临的种种隐忧。作者从物资供应、人员流动、市政建设、金融市场乃至营商环境等诸多方面展开叙事,表层与底层结合,并利用传世文献和新近考古资料,借鉴今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汴京城走向繁荣背后的社会、经济与财政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异是如何导致汴京乃至整个北宋走向衰落与灭亡的。在细致勾勒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在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书残存至今的主要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了我们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国的基础。通过分析其中作为宋朝政治话语产物的叙事,蔡涵墨全面介绍了这些文本以及围绕其编纂的政治环境。 他从这些史料中提炼出 宋代历史的宏寓 ,并认为这些史料里嵌入的叙事,反映了儒家的士人治国理念与宋朝廷偏向于技术官僚治国模式之间的张力。这种对历史编纂和知识生产过程的描述,阐明了官方历史书写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意义深远。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 观无量 ,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绘,上至佛国仙境,下至人间凡尘,可谓万象百态在其中。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十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在这部历史中,发言诉说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那些色彩、线条和凹凸起伏,那些生动气韵和传神阿堵。
《内闱》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另一方面商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图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闱争宠,守节再嫁 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的国家。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引领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 腐化、昏庸 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卓越荣耀的雄心 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党争,随后将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业,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作为艺术家,他身边围绕着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还修筑了壮丽的宫殿、寺观和庭园,后世几乎难以超越。他对道士青眼有加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时期的重大改革,它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利民还是害民?抑或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引发的争议至今不断。但无可否认的是,变法的许多举措极其前卫,甚至领先了时代近千年! 1067年,20岁的宋神宗赵顼接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帝国:内因三冗问题而财政困顿,外有辽国、西夏等势力虎视眈眈。该如何处理危机?司马光、张方平等保守派主张循旧路,节流到底。唯王安石,从开源的角度提出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的理财大纲,深深吸引了天子。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围绕富国、利民、强兵,逐一推出变法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生等诸多领域,尤以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最具颠覆性,体现了近代才出现的国家经营思想。书中对这些变法举措的出台、推行、争议作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但变法损害权贵利益,挑战传统观念,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