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 细说体 既有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地的评点,体例别具风采。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 端平入洛 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
北宋年间,传言蜀地逢甲午年必有动乱,王朝中枢与地方官府由此展开怎样的合谋与博弈?建立南平军,重新布局西南边陲军事重镇,特殊地缘条件下,宋朝开启了怎样的文化大整合?度正不远千里寻找朱熹,李处和在战争年代 获利百倍 ,地方士人不同的生命图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多重生存之道?本书为新锐历史学者黄博力作,在独特的时空坐标上寻找巴蜀的复杂性,权力关系的再书写,透视两宋王朝的边缘与中心。
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创见的一部精彩的历史著作。 本书的切入独具特色,以赵宋的 祖宗之法 理念为对象,对其形成、内涵、影响进行了细密的解剖梳理,指出它是一个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外缘宽泛富有弹性的综合体,其基本精神是保障政治体制与社会秩序的稳定。进而作者对北宋诸多政策、事件中 祖宗之法 的各种重大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揭示了赵宋专制官僚政治文化精神的特点。 本书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线索、整体把握宋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课题,而且超越了一般的古代政治史,把政治与文化的复杂互动关系呈现出来了,为从文化角度研究政治史,提供了很多新鲜启示。
祖宗之法 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 法宝 ,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 祖宗之法 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 祖宗之法 的互动中得以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宋代是中国历具有人文精神、有教养、有思想的朝代之一,有些历史学家将之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它结束了残唐五代乱局,使中华大一统的主体文脉得以延续,又在诸多领域独具开创性,深远影响到元明清乃至近代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陈寅恪先生所谓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宋代士人集体展现出 文以载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气魄与人格,重新划定了个人与天地自然、家国人伦的关系,为儒家理想的生活方式找到了道理和依据。他们看重内在自我人格的实现,又兼具书法、绘画、诗词等多方面修养,呈现出文雅、洒脱、有趣的人生。其 士气 通过抚琴、调香、赏花、观画、饮酒、烹茶等活动化入民俗,贡献了一系列雅致的生活范式,风尚所及,上至皇家宫廷,下至巷陌百姓,成为后世追慕的审美典范。 三联书店
本书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为核心,讲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臣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司马光究竟是谁?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还是当代人悉知的顽固的守旧派、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还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虽然时代赋予了他诸多标签,但隔着千年历史,他在当代人认知中的形象与面目依旧遥远又模糊,甚至古往今来对他的解读多少带有一些暧昧或偏见。 北京大学宋史专家赵冬梅教授以多年宋史研究积淀为依托,自司马
宫廷斗争贯穿于整部中国君主政治史,无论统一时期的秦汉、隋唐、明清,分裂时期的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十国等,无不经历过无休止的、残酷的宫廷斗争。但在历史叙述中,宋朝的宫廷政治却如同一股清流,蔚为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君圣臣贤的皇权政治典范。 事实真的如此吗?本书通过宫廷政治视角,围绕宋代宫廷政治斗争中聚讼纷纭的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斧声烛影、澶渊之盟、绍熙政变等,摆脱既有定论的束缚,力图从史料中寻找未被遮蔽和美化的蛛丝马迹,还原宋代宫廷政治权力的聚散变幻,最大限度地发掘两宋宫廷斗争的真相。书中将宋朝政治史划分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与权相四个时期,揭示不同时期宋朝政治权力中心纷繁复杂的派系争斗问题,及其对历史走向的影响,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宋史。
周良霄《元史》是 中国断代史系列 丛书之一种。本书不仅追溯了蒙古族的发展史,全面展示了元朝的历史及元代以前蒙古族的发展史,而且通过元代各项制度的因革、元中期政治史、边疆各民族以及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对元朝进行了全方位详细论述,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及文史爱好者的之书。
他是博学多才、品貌逸群、仕隐两兼的赵孟頫 他是雄才伟略、知人善任、文武兼修的忽必烈 本书描绘了13世纪中华大地宋亡元兴、 临安之降 的历史变局中,以赵孟頫、钱选、文天祥、牟应龙等为代表的南宋士人忠死、孝忍与隐逸的抉择与命运。南宋士人的人生脉络与宋元战争的宏大史诗交相辉映,场景反复切换,人物不断涌现,一部宋元之际的历史画卷就此展开
《辽金西夏是》分为上篇 辽金史 和下篇 西夏史 两部分,在50多万字的篇幅内,充分展现了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与宋朝并存的三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系统论述了辽、金、西夏王朝的建立、兴盛、衰败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并对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社会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本书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梳理取得了在史料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例如上篇引用了辽代碑刻《大王记结亲事碑》说明辽早期的私有制情况,利用《懂洲西会龙山碑铭》说明辽代头下军周的居民民族成分等。
元朝,这个统一了中国全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南北对峙与多政权并列割据局面的强大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百余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书试图从财政经济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 本书从成吉思汗西征的财政影响说起。成吉思汗采取了军事掠夺制、达鲁花赤制度、投下制度等种种措施,利用商业精神建立了更庞大的世界性政权,为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商的王朝 元朝打下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 到了忽必烈时期,因其大肆征战,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财政隐患和制度弊端。而之后皇帝更是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为元朝的结局埋下伏笔。除了元朝统治者在蒙汉文化之间游移不定,造成了社会分裂外,还有一大问题,更是让元朝命悬一线:南北的财政和政治失衡。 在元朝,北方受盘剥过重,已无力提供更多的财富;而作为王朝大部分税收来源地的南方,却没有
本书选取南宋从治世转入衰世的宋光宗、宋宁宗两位帝王作为研究对象,从内禅闹剧、庆元党禁、对外战事、权相专政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南宋中期的政治社会问题,也剖析了光、宁两朝的南宋不由自主地走向衰微的历程和原因。本书认为,南宋历史走向的逆转正是定形于光、宁时代,南宋皇权的一蹶不振和权相的递相专政始于这一时期,嘉定初年爆发的纸币信用风潮标志着南宋社会经济自此跌入了全面失衡的困境,开禧北伐的溃败和嘉定之役的支绌预示了南宋在即将到来的宋蒙战争中的败局,而嘉定时期理学官学化的前兆折射出统治阶级在社会危机面前,向新的统治思想求助乞援的迫切性。 这次增订,作者润色原版遣词行文,充实史论,在旧版基础上重写了第四章第四节1小节,并新增附录1,利于读者对宁宗的形象,和史弥远的两朝专政获得客观性、全局性的把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陈邦瞻,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书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脉络清晰,从《太祖代周》到《文谢之死》,对从赵匡胤称帝到小皇帝赵昺自尽,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都讲得有条不紊。尤其是《王安石变法》一卷,收录大量奏折,充分展示出统治阶层内部和下层群众对变法的态度,以及王安石本人对变法的坚决程度,对后世研究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本次出版的点校本,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并完善部分史实资料。
10世纪 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的辽、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成为广阔草原的霸主,更越过草原界限统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 传统历史学家以宋朝为正统,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书由国内辽夏金元史领域的中坚学者联袂撰写,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
《辽史》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是一本可读性强,系统完整,具有专业学术水准的历史学通识读物。全书共10章,30余万字,对契丹崛起及其建国、契丹政权的扩张与辽朝的建立、大辽鼎盛时期、辽朝的衰落及其灭亡进行了阐述,并就辽朝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等进行了分析,适合专业入门学习和大众阅读。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世界更具超越的眼光。本书突破传统思想史视域中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标签化叙事,以唐宋变革为背景,借助寺院碑记文献,揭开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复杂面向:他们批判佛教的教义冲突,却也钦佩僧侣的苦行自律;他们借寺院空间表达政治见解,也在禅宗世俗化中重塑信仰的边界。这是一部打破刻板印象的力作,通过文人笔墨间暗藏的对时代变革的回应,展现宋代文人如何在信仰与理性、传统与变革中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内核。
《宋史丛考》是由聂崇岐1934年以来陆续发表的宋史方面的重要论文编辑而成,包括《宋史地理志考异》《宋役法述》《宋词科考》《宋辽交聘考》等代表性论文,基本代表了聂崇岐宋史研究的最高成就。内容涉及宋代税制、地理、军事、科举、官制、外交及宋代史料考证,引证详实,逻辑清晰。作者学养深厚,对宋代史料极为熟悉,特别善于从史料排比中发现问题,尤其是易被忽视和误解的问题,以史料细致考辨为基础,往往能够对历史制度演变做出规律性的结论和探索。
北宋时期,社会积贫积弱,矛盾重重。本书依托丰富的史料,以生动的叙述方式,描绘了宋神宗执政时期的社会局势以及熙宁变法的深刻背景,展现了一代拗相王安石以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力挫保守势力,积极推动国家踏上波澜壮阔的变革之路的历程。书中人物刻画细腻且个性鲜明,故事情节饱满生动,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历史变革中读懂古代中国的风貌。
为何一场基于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 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 利民 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 害民 的恶政? 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 罪魁祸首 ? 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作者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全景式地展现了这场深入到国家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阶层和群体的历史变革的宏伟画卷和曲折命运;更围绕 为什么好政策变成了办坏事 这一核心问题,运用美国社会学家默顿 非预期结果 这一现代社会学理论和综合政策分析工具,分析变法涉及的人的问题、制度问题与政策环境问题,探究变法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及其反馈,解读变法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后果。
《国史通鉴》第五部《谁主沉浮 宋辽金元卷》共三十三讲,从赵匡胤黄袍加身拉开两宋大幕,到宋、辽、夏、金各政权间进退争锋;从成吉思汗率铁骑南下西征缔造大蒙古国,到忽必烈创建元朝、长驱江南,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第三次大一统完成,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个由少数民族创建的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全国性政权。作者从这风云变幻的四百多年里,择取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生动的讲述和深入的评论,以史为镜,鉴以得失。本书不仅学术上尽可能客观公允、精益求精,而且极富故事性,将史实情节化,浓墨重彩地描述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壮阔画卷。
《辽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与《金史纪事本末》为姐妹篇,全书共40卷。该书分 正文 和 考异 两部分, 正文 部分按专题纂辑,缕晰条分,区别条流,各从其类。 考异 部分以小字夹注正文之中,援引历代正史、官方文档、前人史著等,约710种,以资考证。此书不但补充了大量史料,而且对《辽史》做了很多的补正、考据工作,是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有代表性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之一。 本次整理本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作者修订后的重刻本为底本,正文校以《辽史》,间参《契丹国志》,考异部分的可疑之处,则校核了所征引的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