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方位地再现了宋朝饮食的细节和风貌。作者详细解读了宋朝宴席的礼仪、菜式、器具、酒令、饭馆经营等,笔调轻松,娓娓道来。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文人故事:苏东坡是资深饕客,欧阳修热衷吃蟹,王安石不讲究美食 阅读本书,我们能从新的视角了解宋朝的生活情致,并通过饮食文化感受大宋风雅
提起宋朝,不少人的的人印象是 积贫积弱 ,然而宋朝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本书从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到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止,按时间顺序细读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分析宋朝的对内对外政策、两宋人物的心理风貌、几次重大的改革、文人与武人在宋朝的地位、面对内部起义和外部势力时的决策,为读者展现一个显微镜下的大宋。
南宋,一个匆匆成立于败军之际的国家,一个从成立之初皇帝和大臣就仓皇奔窜的政权。从 靖康之难 到 崖山覆亡 ,南宋经历了152年艰苦卓绝的生死图存,面对内忧外患,上至居庙堂之高的股肱之臣,下至处江湖之远的忠义之士,大多数人都在苦苦寻找国家的出路和心灵的家园,虽然也不乏无耻之徒与奸佞小人,但更多的贤臣良将和志士仁人,用自己的思想、智慧、信念、勇气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令人荡气回肠的 正气歌 。但那么多忠臣良将,那么多铁骨丹心,为什么还是无法改变南宋败亡的命运? 本书用一个个人物,串起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让南宋那段 不忍细看 ,又值得细看的史实如画卷般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为了使造神得以顺利进行,宋真宗甚至亲自给宰相王旦送了 封口费 ,这样的事情简直亘古未有。那么,宋真宗为何要执迷于如此呢?他为何从早期的励精图治走向了 荒诞 的造神之路?这对大宋帝国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既然宋仁宗信任狄青,为何又听从满朝文官的意见,贬谪狄青呢? 许多人都以为乌台诗案的背后主谋是变法派的舒亶等人,实际上却是极为欣赏苏轼的宋神宗。既然宋神宗很欣赏苏轼,却又为何要陷苏轼于如此险境呢? 《这个宋史超有料》从皇帝、后妃、文人、英雄与文化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选取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以史为凭,抽丝剥茧,剖开那些或荒诞或呆板的苍白表象,洞察他们荣光之下更具 人性 的一面,以及他们所处时代波诡云谲的真实政治生态,全方位展现那个对中华文明影响至深的伟大王朝,及其巍峨身影后隐藏的种种历史
您愿意做一个宋朝人吗?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一个宋朝人的一生》,谈社会习俗;下编是《一个宋朝人的四季》,谈节令习俗。假设回到宋朝,从出生到年老,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要遵守哪些规矩?会养成什么习气?怎样求学?怎样娶妻?怎样谋生?怎样交际?在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融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几种体裁于一炉,而尤以纪事本末体为全书主干,编制各朝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等,并辅以图表,以简驭繁,条目清晰,内容丰富,堪称能够将变乱纷呈的宋辽夏金元历史和关系史厘定清楚。 邓之诚采用顾炎武 搜落史料,印证实物 的史学观点和治史方法,书中大量采录原文,一字不易,涉及正史、编年、别史、典故、传记杂事、碑版石刻、州郡地志、文集选本、稗官小说等,取材广阔,考订精严。顾颉刚认为本书 能达到理想地步 。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本书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长时间用作高校中国史教材,一直到今天,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之书。
忽必烈是中国和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了蒙古族从早期的游牧奴隶制到中原封建制的飞跃,创建元王朝,行用汉法,统一全国。他的活动,对中国疆域的奠定,多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巨大的影响。本书充分肯定了忽必烈在上述诸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详细分析了在其治下蒙古贵族、色目人及汉人官员间相互倾轧、争夺的政治升沉,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权术以及穷兵黩武的对外侵略战争等。本书是我国部系统研究忽必烈的专著,立体展现了忽必烈跌宕起伏、功过纷纭的一生,同时也是探讨元朝政治史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书记述了靖康之变的全部过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滴水花,却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值得永远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巅峰,甚或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北宋王朝,顷刻间覆亡。史称 靖康之难 靖康之耻 。 作为皇帝,以徽宗的才能,治理国家本可游刃有余,但他却是失败者,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十室九空,民怨沸腾。在断送了繁花似锦的北宋江山的同时,也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1.专业学者,文献可靠:作者温海清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矢志于蒙元史研究多年,精熟相关史料原典和研究论著,对蒙元史的古代典籍《史集》《蒙古秘史》《元典章》《元史》等了若指掌,对中外的蒙元史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熟悉,为本书的文献史料依据提供了可靠保障。 2.用语通俗,文笔细腻:作者语言不仅通俗易懂,难能可贵的是,文笔比较细腻,行文没有生硬之感,文法也合乎逻辑,不同于一般史学作品的晦涩难读。作深入浅出的勾画,着重于从欧亚大陆世界体系以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的角度,展现蒙元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意义和地位。 3.故事性强,图文并茂:本书每章都有大量的历史故事穿插其中,引人入胜,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作者尽力还原历史现场及当时人的切身感知,通过细节勾勒出一幅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
随着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立国300余年的赵宋王朝*终灭亡。 回望300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却从未能完全恢复汉唐时辽阔的疆土,又遭逢 靖康之耻 被掠去半壁河山,偏安秦岭、淮河以南。政治上重文轻武,策略上守内虚外,大宋王朝终日周旋在强敌环伺的夹缝里,直至在蒙古铁骑的崛起中灭亡。 但正是这同一个宋朝,无论是士大夫政治的成熟,农业文明精致内敛特点的强化,商品经济、手工业的显著发展,还是技术领域众多的创造发明,思想领域划时代的迸发创新,皆被认为打开了中国帝制王朝历史演进的 新局面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价: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何以同一个宋朝,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窥入历史的
《战厓山》向人们展示了风雨飘摇的赵宋王朝,面对强大的金军和元军,那些有志之士如何拯救将亡之国。辛弃疾、韩侂胄、李庭芝、文天祥虽挺身而出,浴血奋战,但终难转大势。公元1276 年,宋恭帝率百官向元军投降,临安陷落;公元1279 年,元军围攻厓山,陆秀夫背起宋帝昺毅然蹈海,宋朝灭亡。厓山之战书写了赵宋王朝覆灭的悲歌,展示了宋朝最后的风骨。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
张荫麟生前对于《中国史纲》的宋史部分已有写作规划,即:一、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二、北宋的外患与变法;三、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四、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五、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但写作未半,即已去世。本书以张氏拟定章题为纲,收录已成文的*章、第二章及中辍的第三章*节全部内容,并将张氏所撰论文中与各章主题相关者择要选编,附于各章之后,以便读者加深对宋代历史和张荫麟史学成就的理解与认识。
本书通过梳理北宋前期的政治过程,分析宋代古文运动展开的历史脉络。上篇探讨1008至1033年的所谓 天书时代 ,如何在真宗与徐铉后学的合作下,融合汉唐经学、谶纬学、道教思想于一体;下篇探讨仁宗朝的古文运动如何在批判天书时代的政治文化中诞生。为探讨此一政治过程,本书所关注的士大夫群体远多于范仲淹及其政治支持者,从而深化仁宗朝古文运动的历史过程。本书认为,天书时代是赵宋君臣将汉唐君主对 太平 的想象与操作,进行总结性的重组与展示,以为统治的正当性张本;天书时代在仁宗朝的破产,意味着此时士大夫反省,甚至放弃汉唐儒学所赋予的政治理念。是故,从天书时代到古文运动,可谓是中国政治史与儒学史典范转移的关键时期。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神宗的传记。全书共六章,主要讨论分析了神宗的成长环境、主导的熙宁变法、主持的元丰改制、人事运用、对辽夏的策略等,全面论述了宋神宗的个性特质及在位期间的施政得失。作者认为,宋神宗是一位年轻有为、勤俭无华、勇于改革、行法持衡的有为之君,终其一生志在振起有为、理财富强、兴旺大宋,做了很多前朝君主所不敢做的工作。同时,作者也指出,熙宁变法过于急骤,不仅扰民,而且影响新法的效果; 新旧人两用之 的用人策略又导致其后的政治腐败、财政穷匮,终至金兵南下,徽钦二帝被俘;与辽维持和平,但大举伐夏损失惨重,壮志雄心蒙受挫败,竟因而致病,于三十八岁英年崩逝,壮志难伸,实甚可叹。
宋兴,统下,民用宁,政用父,文教用兴,尽于是而益以知天命矣。天曰杂谌,人之不可狃也,天无可狃之故常也,命曰不易,人之不易承也,天之因化推移,斟酌而曲成以制命,人无可代其工,而相佑者特劝也。
本书以宋代政治史的书写为主干,将两宋分成兴起、守成、争执、突变、中兴、僵持和沉沦七个时期,详细梳理了宋代政治演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宋朝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每个时期的政治状况、军事形势等皆有精到的分析和概述。同时,该书还简要叙述了宋朝周边的辽、西夏、金、蒙古等古代兄弟民族政权的兴衰,以及彼此之间战争与和平、分歧与合作的关系。另外,该书对宋朝的政治体制、经济、社会与文化也有简明扼要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11世纪,宋、辽两大国并立之时,活动在 白山黑水 地区的女真诸部,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统一之势。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为了摆脱辽天祚帝的统治,主动兴师夺取宁江州等边陲重镇,然后讨征辽东,席卷燕云、深入塞北,经过十一年(1114 1125年)的作战,在宋军的遥相呼应之下,最终灭亡辽国。女真人在对阵辽军的过程中,常常以少胜多,由此赢得了 女真满万不可敌 的盛誉。 作者长期研究古代战史,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研究,没有将史料简单地堆砌,而是删繁就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双方决策与两军对阵的具体过程,并从中总结出战争的发展规律,力图揭开输赢的秘密。 读者从中可以观摩到女真骑兵与契丹骑兵、宋军步骑兵的对决,女真攻城法与宋军守城法的对决,领略火器与冷兵器并存、兵法交流频繁时代的战争的精彩画面。
蒙元灭亡南宋的历史,其实很多国人都早已耳熟能详。但无论是 大哉乾元 的感叹,还是 崖山之后无中国 的悲悯,感性的认知并不能真正诠释那段风起云涌的 大时代 。本书将首次运用西方 年鉴学派 的理论,以空前的 长广角 的视野为读者还原那段百年历史。系统的展示当时东亚大陆各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社会生态,以及其兴亡背后的真正推手。
中西合璧的建筑、东方莫斯科的街市风情、国际商埠的繁荣盛景、远东*城的小买卖、老冰城的老活动、念念不忘的老味道、流光里的百姓生活 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哈尔滨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哈尔滨城及老哈尔滨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陈邦瞻,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篇,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陈邦瞻继《宋史纪事本末》而编写的另一部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书中的《律令之定》为臧懋循补撰,此外还全文收录了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目前一篇很重要的资料。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的脉络清晰,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都井然有序,清晰明了。本书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都有扼要阐述,叙事引人入胜,形象鲜明深刻。
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天崩地裂的大悲剧。那么导致两个同朝在世皇帝被俘的靖康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个繁华而富足的 世界中心 怎么竟被兴起时间不长的女真人如此轻而易举地毁灭了呢?庞大而文明的北宋帝国何以在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壮士的慷慨悲歌声中,又是带着怎样的遗憾和深痛? 本书通过长时段、多层面的考察,全景再现北宋王朝衰亡的过程,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思索和解答。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北宋王朝由于立国制度和规模的限制,导致先天不足,积贫积弱。如何改变这种困局,成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熙丰新法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推动的变法,王安石、宋神宗是这场变法的核心人物。熙丰新法是宋代重要的历史事件,贯穿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影响深远。关于熙丰新法以往多侧重于学术研究,通俗性读物相对较少。本书以熙丰新法为中心,采取通俗易懂,历史叙述的手法,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演义,不脱离历史,以真实的笔法走进历史现场,再现熙丰年间宋神宗君臣、帝后势力与变法派之间围绕新法的互动和斗争;以事件为中心,增强故事的吸引性、可读性;以人物为中心,串联历史故事,增强耐读性,普适性。并把熙丰新法置于整个宋代历史,透析熙丰新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