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清朝奏折制度》内容简介:奏折原为君主广谘博采的主要工具,臣工凡有闻见,无论公私事件,俱应据实奏闻,以便君主集思广益,督抚提镇司道等员,彼此不能相商,各报各的,其内容较例行本章翔实可信,所有不便形诸本章的机密事项,或与朝廷体统攸关的事情,或有兴革更张之请等,俱在折奏之列,而且奏折因有君主的朱批,更增加其价值。因此,就奏折的性质而言,其重要性,远在题本之上。其次就宫中档奏折原件,或办理军机处奏折录副的史料来源而言,虽有不少廷臣的奏折,但其主要来源是来自直省外任官员,所以奏折对地方事件报导极详,含有非常丰富以及价值颇高的地方史料,包括吏治、社会、经济、文化及中外关系各方面,研究有清一代的的历史,奏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清朝奏折制度》原属刊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甲种丛刊。
明清鄱阳湖地区的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本书以大量新发现的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献为核心资料,结合历代正史、地方志书、文人文集、官方档案、族谱碑刻、田野访谈等相关史料,围绕鄱阳湖“水面权”的获得、转让与保护,进而对湖区人群的定居历史以及渔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别是对湖池水面的确权过程、渔业捕捞的准入机制、水面权的分化与转让、捕捞纠纷的调解与审理,捕捞秩序的层累与演进,以及内陆水域社会的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这些流传至今的文献记载和民间故事,反映的是各种利益群体为了争夺鄱阳湖水面捕捞权或草洲使用权而展开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互动,体现了不同于陆地的水域社会。虽然内陆湖泊与近海水域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自然资
嘉庆朝是清代由前期走向后期的过渡期,亦是学界所论道的由盛转衰的时期。本书以十章四十余万字的篇幅,从五个方面勾勒了嘉庆时期官员的处分状况和各级官员处分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奇多和普遍问题,以及嘉庆皇帝面对此失误采取的诸种应对调整,如以级纪议抵公罪处分、以皇权制外主导开复官员处分、行捐复减少官员处分等。这三种方式在程度上缓解疏通了官员的奇多处分,但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论,嘉庆朝所面临的处分普遍奇多,不只是嘉庆一朝的问题,其实康熙朝已经存在,道光朝也有。可以说这是清代前后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持久性的制度性问题,并不是一朝一代所能解决。
《南明史》25周年精装纪念版,布艺烫印封面,带一版一次限量编号手绘藏书票,全彩影印顾诚未刊手稿《谈治史》。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定策”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斗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
千万级畅销书《曾国藩》,全新策划六卷本无障碍畅读版。唐浩明亲笔增补数万字,二十多年亲自修订升级!一改三卷本传统版式,依据曾国藩六大人生阶段,划分六卷精读本,深度还原曾氏从一介书生到中兴名臣,以中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