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1875年间,清政府遴选了120名幼童,远赴美国留学,旨在让这些幼童学习西方的军事和技术,以对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唤醒沉睡中的文明古国,国家走向现代化。这是中国近代早的一次官派留学计划。本书完整细腻地描绘了幼童在美留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以及因留学计划的搁浅而中途召回,这些幼童在回国之后的种种人生经历。书中再现了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这些幼童中代表,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李恩富、蔡绍基、钟文耀、詹天佑、蔡廷干、容尚谦等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改变中国的经济、外交和政重大务的往事,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通过强租关东州,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各种手段扩大满铁附属地,行使非法的行政权、驻军权和警察权,构建起中国主权、排斥中国法律约束的“独立王国”。在此基础上,日本国家资本与财阀资本相结合,插手交通、金融、工矿、海港、轻化、商贸、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逐步掌控了东北经济的命脉。与此同时,日本各色人流涌进东北,积淀了大陆扩张和侵吞东北的社会基础。经过25年的殖民经营,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基础等各方面均占据了强势地位,这也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轻易占领东北不容忽略的深层次原因。
五四是先秦之后中国思想史上又一个群星璀璨的“百家争鸣”时代,民国初年帝制崩解、时局离乱的形势,成为精神自由和思想创造之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基础。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五四启蒙运动,是“全球转型”之“中国故事”的华彩篇章,它预示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走出“轴心时代”而追寻现代的“轴心革命”。五四时期,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横空出世,其汇集北京大学的知识精英,新文化运动演成一场波澜壮阔的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挣脱两千年儒教传统而拥抱民主科学之现代文明的思想转型,其狂飙突进的伦理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表征着中国“旧邦新命”、浴火重生的文化复兴。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梁漱溟等五四知识精英在中西古今之间的思想探索,各种“主义”的思想激荡,构成了一幅震古烁今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