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靠前编涉及清朝统治之下满汉关系的变化。从社会史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并非要将中国近代打入另册,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在优选视野下把捉中国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冲击。第二编从东西关系讨论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再生产之问题。第三编选择宗教/基督教题材,讨论内在于中国近代的自他关系。第四编讨论了上述不同面相与论者持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以王韬这位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孙中山、康有为、郑观应、伍廷芳等人的思想上产生过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心,探究他在晚清参与造反、改革,为中国引入现代思想的历程,透视、展现、剖析了晚清思潮、政局与社会的变迁,最早提出了近代中国的“沿海”与“内地”的问题,为解释中国近代以来传统和现代性互动提供了新的路径。“东鉴丛书”还包括《中华帝国的法律》《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待出)《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待出)等。
在现代政治中,理论决定政策,其关系可谓紧密。戊戌变法堪称近代史的转折事件之一,它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有没有核心思想和成体系的理论?他们的思想资源从何而来?与改革的走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二十余年来,茅海建教授沉浸于戊戌变法,从点滴的档案释证做起,依次完成了厘清重要史事、鉴注核心史料、考察康梁以外*的改革派——张之洞陈宝箴集团的多项工作,进入到戊戌变法的“深水区”——康梁的思想研究,通过文本与史事互证、“由梁渡康”等方式,确认了在变法前形成的“大同三世说”的内涵及持该学说的康有为在政治上的权变、康有为派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并举的基本策略、康梁变法思想形似西学而主体仍为中学的本色,为戊戌变法史再添稳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