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蒋廷黻以独特的内政与外交并重的视角,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凝练在一条主线、四大主题中,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视角。
本书辑录了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的抗战亲历者回忆文章。这些亲历者既包括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等国军高级将领,也有参加过大小战斗的国军中下级军官。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战。本书选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对日受降五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用手资料为读者解密不为人知的战场细节,近景重现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
本书以甲午战争期间及战后近三十年内(1894 1920),全球范围以中、日、西文书写的早期战争史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国官、私叙史活动及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知识史脉络,将讨论的焦点从战争转投向战史,从史实重建转移至知识的秩序与流转,从东亚三国及东西方的跨国空间中,考察有关近代战争的知识的生成机制、基本形态及流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近代东亚知识生成的主要特征及新动力。
由普通幕僚成为显赫重臣,李鸿章的宦途通达,与大动荡时代的跌宕变幻紧密相关,也由于他本人通权达变,懂得审时度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参与大量政务和机要,李鸿章向朝廷呈上的奏折以及与同僚往来的信函之中,透露出晚清政治、社会、外交的重要信息。历史的风雨飘摇与个人的浮沉荣辱,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这些文字之中。 本书选取李鸿章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作为线索串联起历史脉络,以富有新意的体裁从 为官 外交 和 洋务 等纬度梳理了他的从政之路,展现了其政治见解与个人利益、恩怨的复杂纠葛。同时融合新颖独到的细致解读,可使读者了解李鸿章的为官之策、为人之道以及功过得失,有助于全面认知这位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在短短的奏折中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充分表达己意,是李鸿章的拿手本领。李鸿章的奏
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 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甲午海战,国人聚焦已久,却又常辨常新。本书深入发掘中日双方文献资料,结合新近的水下考古成果,以丰富的照片、图解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对这场牵动中日两国国运的旷世海战做出了新的解读。书中不仅详尽展示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而且将海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海战前后反映出的技术和制度问题更是进行了深刻分析。本书对 昆明换渤海 一说是否成立,北洋海军是否存在战术选择和指挥失误, 致远 舰冲击的目标是谁、因何不幸沉毁, 经远 舰的沉没地点在何处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提出了独到且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内容简介】:经过三十多年“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 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 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 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的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新政,革命者则 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以 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 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 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
暂无内容简介。。。。。。
.新时期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不无值得反思的问题。作者注意到,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日渐聚焦于日常生活和个人体验,却刻意回避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的关注;日渐深入解析群体生活的样态风情,而无视精英或社会运动 的行为与选择。那么,一旦失去对重大历史事变和社会运动发展的关注和解释能力,它还是社会的历史么?本书是作者近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集结,聚焦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未来,政策得失与观念演进,阶层变迁与社会记忆,制度变革与空间改造,推陈出新,史料丰硕,说理透彻,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敏锐的视角。
......
该书是 部讲述孙中山与海南故事的 原创图书,填补了相关出版领域的空白。该书分为风起同盟会、在南洋、榆林军港、千年一叹、图海南、末代琼崖道、留意琼岛、琼州改省案、改省张本、鼎革之际等十个章节,旨在充分挖掘孙中山与海南的渊源、孙中山对海南的关注及其与海南发展的联系,重点讲述他和追随他的琼籍志士的革命友谊,他对海南建设、开发的先见,他对海南这片未踏足土地的热爱和牵挂,他在中国革命洪流中团结 广大海南革命者同心奋斗的革命经历和重大贡献。
本书展现了曾国藩 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背负的如山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生死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一次次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到底是什么一再将他逼入生死 境,又是什么让他死而不亡?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诚如作者所说,“这既是个人境遇所逼,也是时代潮流所迫”。担任总督之前,曾国藩率孤军迎敌,受到君王中枢的猜忌,常陷战阵之危的困局。担任两江总督后,不仅要想御敌之策, 要协调各战区的关系,处理复杂的人事纠葛和权力纠缠,常因心绪焦虑而陷入迷茫 望的困局中。而当上直隶总督后,他又面临处理中外事务的
1840-1949年,是中国社会变革最激烈的时期,近百年间,不仅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天翻地覆,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亦是沧海桑田。然而,这种变革与变迁并非完全同步,作为一个地理上幅员辽阔、内部结构却千差万别的大国,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变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存在很深的时差。譬如,*成立后政府颁发的 剪发令 ,但在拍摄于1920年之后的成都等地的街景照片中,仍然可以看到留着长辫子的行人。 试图呈现全国性的社会变迁以及各地区间的差异,正是编撰这套《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的初衷。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一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各卷之间既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
该书是 部讲述孙中山与海南故事的 原创图书,填补了相关出版领域的空白。该书分为风起同盟会、在南洋、榆林军港、千年一叹、图海南、末代琼崖道、留意琼岛、琼州改省案、改省张本、鼎革之际等十个章节,旨在充分挖掘孙中山与海南的渊源、孙中山对海南的关注及其与海南发展的联系,重点讲述他和追随他的琼籍志士的革命友谊,他对海南建设、开发的先见,他对海南这片未踏足土地的热爱和牵挂,他在中国革命洪流中团结 广大海南革命者同心奋斗的革命经历和重大贡献。
本书选取了近现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七次停电危机,以丰富的史料、流畅的叙事,勾勒出电力这一脊梁行业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地方标准林立、无法互通互联到形成统一国家电网的过程:从上海租界建成中国第一座电厂,到五卅运动中电力供应成为各方谈判的筹码、湖州丝厂以电力为杠杆实现地方利益与国家意志的博弈,再到全面抗战期间艰难的自发电、民国时期的三峡水电之梦、国共内战时期双方电力政策的失与得、新政权在1950年代初期以严密的 高峰负荷管理 应对电力供应之不足 这是电的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侧影。
摩尔阐明了1901—1909年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复杂的历史和演变。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大量援引档案资料,同时注意到重要 事件和 挑战对美国制定亚洲政策目标的影响。他认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在亚洲追求的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外交政策目标。鉴于当时美国在中国的影响有限,罗斯福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捍卫平等的在华贸易机会,同时在口头上承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认识到日本在中国的利益后,罗斯福政府调整了门户开放政策,让日本充当缓冲,以遏制俄国对中国的野心,从而将美国进行军事干预的风险降到 。摩尔的结论是,西奥多?罗斯福政府虽然务实,但处理中国问题时存在局限性和刻板印象,没有察觉到那里正在浮现的革命力量和革命情绪。因此,决策者并没有充分理解清朝末年所发生的事件,阻碍了 积极的外交政策的制定。
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近代史学刊》是教.部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专题讨论、研究论文、研究综述、书评、史实考订、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本书是第27辑,分为七个栏目,其中 当代手工业史专栏 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国当代手工业史的图景; 经济史研究 政治史研究 思想史研究 章开沅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学术综述 书评 则从不同方面展开中国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