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 改变了晚清历史的走向,随之而来,军机处的汉族官僚日趋加深分裂为 南派 和 北派 ,且势力此消彼长。在此背景下,两宫太后与恭亲王、醇亲王的关系也走向微妙,李鸿藻、沈桂芬、王文韶、张佩纶等汉大臣接连登场,共同织就一幅权力的画卷,大清的命运齿轮又将如何转动?以派系政治入手,开创性解读清朝覆灭的隐形原因,透视大变局之下晚清皇权与官僚政治的共生与博弈。
清政府为何允许曾国藩等人组建私人地方武装?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湘军?湘军与太平军之间发生过哪些战斗?天京之围是如何形成的? 湘军和太平天国是晚清大变局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二者的对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田家镇之战到武昌之战,从三河之战到九江之战,从安庆之战到天京之战,湘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数次战斗,以天京被围,太平军失败告终。清廷侥幸渡劫,又延续了数十年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昏暗的统治者一个响亮的耳光,促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走向变革之路。 湘军和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新政等共同构成了晚清大变局历史的丰富内容。本书从湘军崛起的视角观察晚清大变局,围绕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数次战斗来布局谋篇,清晰勾勒了湘军从组建到攻克南京的发展过程,深刻分析了湘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
本书为著名近代史学者沈松侨力作。胡适倡导文学改良,章士钊代表 五四的另一面 ,进步主义和保守主义精英们有着怎样的复调构想?从 中国的一日 到 一日的中国 ,1930年代的生活叙事透露出大众怎样的国家认同?在一个盘踞土匪、列强、豪绅、军阀的宛西世界里,为了 活着 ,各色生民又展开了哪些博弈与突围?本书从多学科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的风雨如晦,细看巨变之下的思想争锋、区域社会与身份认同。
本书集中讨论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事与外交活动。 作者对交战双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兵器、统帅以及军费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检讨,改变以往近代史研究者较少从上述角度揭示中国方面失败原因的做法,还原了19世纪的一段重要历史。作者指出,庞大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败给了数千名敌军,除政治的原因外,还因为当时中国军事建设,如战备、训练、军制、指挥调度系统,甚至常为国人自豪的兵法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殖民时代工业大国的侵略战争;而在外交上,通过广州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公使驻京两事的重点分析,作者指出,清廷上下 天朝 观念和体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外交 失矩 ,说明传统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榫卯不合的种种痛楚。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 国进民退 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古代人编写的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夜航船是古代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张岱说: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z难对付。 于是,张岱便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 《夜航船》,明代张岱(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名著)撰。全书二十卷,按类分为二十部,以词条的方式撰写。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内容广采博收,涉及广泛,是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夜航船》并非高深莫测的古书,而是用较为浅显的文言叙述四千余个文化常识段子,这些条目绝大多数都是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必须熟知
1831年4月9日,伦敦盖伊医院三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中国病人何鲁切除一个重达56磅的巨瘤。在长达1小时44分钟无麻醉的手术过程中,何鲁多次昏厥,最终死在手术台上,时年32岁。 本书以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试图通过西医敲开中国大门背景下的小人物何鲁的跨国医疗事件为主线,利用海内外诸多一手资料,将此事引起的震撼,特别是对英国政坛和近代外科学史的持久影响作了精心刻画,展现了中英关系、医学进步、医学伦理、东方形象等政治、外交、科技、文化图景。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 互动 ,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青年历史学者羽戈观察分析晚清政治的最新力作。适逢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执政者面临新旧思想的交替,是拥抱新思想,还是固守旧手段?羽戈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历史线索,深度分析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奕?等人的知识结构与素养,以及在时势之中各自所作出的决策,剖析其复杂的心路历程,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羽戈指出,回溯晚清历史,往前多谈制度,而忽略人,而我们谈国运,终归还得落到个体。
继 戊戌变法史事考 《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 大同三世说 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最后对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的研究,与此前讨论康、梁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成为姊妹篇,以最终确立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20余年之功,矢志不渝地考索、撰述,此书是第六部著作。至此,通过扎实的史料释证,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变法所有重要细节的拼图, 史实重建 的工作告一段落。
19世纪的茶叶与鸦片贸易如何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命运?茶叶如何成为一种全球性商品,获得英国人的青睐?鸦片为什么突然在中国泛滥成灾?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茶叶贸易的机遇?在全球化大潮中,茶叶在西方的命运与鸦片在中国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 本书立足于全球史的视野,以茶叶和鸦片为切入点,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全面展现出19世纪茶叶与鸦片贸易的盛衰变化,并对茶叶经济与鸦片经济进行了对比,指出二者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深度揭示中国在19世纪全球化中的真实处境。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 这本被他称为 初步报告 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没有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 自毁 的意味,并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教材为基本依循,按照教材章节体系分为十章,设计有教学目的、教学要点、框架结构、教学讲义、延伸阅读等板块。本书主要通过案例式教学与讨论,注重联系实际和纳入理论热点,贯彻教材的核心思想,推动从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的转化。本书系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编写的教辅材料,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人员教育教学提供的参考用书。
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尽显吾国社会文化变迁特有的激烈性、多面性,及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加之恰逢改天换地的新时代,又被注入了革命这个复杂而微妙的主题,就变得难以准确把握,面对纷纭繁复的人与事,更无从遽下结论。 在与本书这些人物神交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其中每个人,都很难用一句话甚至一段话准确概括其政治属性及历史评价,必须讲述、解析他们的全部人生经历,才能做出足够符合逻辑的判断,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张功臣 围绕杨笃生、刘揆一、徐绍桢、程璧光、李准、唐在礼、张季鸾、林述庆、何海鸣等九个清末民国人物展开。在历史转型时期,他们中间有人以清廷官员身分选择革命,有的在革命和守旧之间摇摆不定,有人参与了北洋阵营,有人坚持反袁到底。张功臣通过对这九名中层人物的书写,率领读者重回
在现代政治中,理论决定政策,其关系可谓紧密。戊戌变法堪称近代史的转折事件之一,它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有没有核心思想和成体系的理论?他们的思想资源从何而来?与改革的走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二十余年来,茅海建教授沉浸于戊戌变法,从点滴的档案释证做起,依次完成了厘清重要史事、鉴注核心史料、考察康梁以外*的改革派 张之洞陈宝箴集团的多项工作,进入到戊戌变法的 深水区 康梁的思想研究,通过文本与史事互证、 由梁渡康 等方式,确认了在变法前形成的 大同三世说 的内涵及持该学说的康有为在政治上的权变、康有为派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并举的基本策略、康梁变法思想形似西学而主体仍为中学的本色,为戊戌变法史再添稳固的基石。
清代的内务府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政治机构,成员主要由皇帝直领的上三旗包衣。由于上三旗包衣的身分是皇帝的家奴,出身低微,并基于必须为家主当差的义务,宦途也大多从内务府起步。但在清代的官僚体系中,内务府的人事铨选不归兵部、吏部负责,不仅独立于外朝部院体系,本身还带有浓厚的封闭性。加上清初内务府的升迁考课制度尚未健全成熟,因此大多数的包衣一辈子事功无着,长久在基层当差。在这个情况下,盛清时期能够活跃于政坛上的包衣,大多是与皇帝关系亲密,才有被特别拔擢的机会。质言之,清初包衣个人与家族的荣显,皇权君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边 体制 共四章,考察十八、十九世纪皇帝任用内务府官员的模式,分析内务府人事制度的变迁,下编 变革 则分析了十九世纪清代君王依赖制度任用包衣的原因,考察内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 这本被他称为 初步报告 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 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一百三十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中日海战几乎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是战争爆发、转折和最终结局的突出标志,牵动着整个战局的走向,对于双方的胜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清廷为什么会战败?谁是责任人?教训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国人百数十年的反思,时至今日, 雪耻甲午 仍是国人挥之不去的情节。 本书以北洋海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从丰岛海战、黄海海战、旅顺之战、威海卫沦陷、北洋舰队覆灭五个部分全景展示甲午海战的整个过程。书中利用中外稀见史料、水下考古成果和历史图片,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还原战争场景细节,生动再现瞬息万变的战争态势、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本书还对中日双方海军战略战术问题予以精彩分析,并清晰呈现了晚清政府的制度弊病、内部派系斗争,以及参战
阿姆斯特朗公司位于英格兰北部的纽卡斯尔市的泰恩河畔,晚晴时期,它是世界著名的军舰制造商,也是清朝中国海军军舰重要的设计、制造厂家,这些战舰中包括了在甲午海战中不幸沉没的著名的 致远 号。 除了利用丰富的常见史料外,本书还大量发掘了保存于英国各机构的档案,以当年引进的各型号军舰为经,以清朝中国各级机构和官员的相关活动为纬,详细叙述了购自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数十条军舰,从如何询价、设计、定型、制造到如何接引回国以及战舰的服役、战斗经过和*终结局的历史过程,对了解清朝中国海军建设及其在世界上的位置、清朝军事现代化思路和实践、清朝官僚体制的运行状况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书配发的包括各种型号舰船设计图、剖面图在内的三百余幅精美插图和历史照片,极为珍贵。
《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书首先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的新起点的必然。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专制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过程之后指出,必须足够地估计“这次启蒙运动的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必须承认这场斗争由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因而在客观上确曾为尔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某种条件;同时又指出,批的弱点在于“未和政治
《中国近代史》,由《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日俄战争》五部文稿组成,均作于一九四九年之前,涉及鸦片战争至抗战爆发之前的中国近代历史,亦略涉近代以前的中西交通。五种文稿,既有以时间为线的史事梳理(《中国近代史讲义》),也有专题性质的评介和分析(《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既有制度史(《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也有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完整铺衍(《日俄战争》)。通过史学大家之笔,透过民国学人之眼,我们会对后传统时代的中国近代历史有一个完整而又立体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