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全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海陆空军的作战情况、战场史料,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军队在陆海空三方面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情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针与计划部署;(二)卢沟桥事变、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长沙会战(第一、二、三次)、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四)封锁江阴要塞、粤海军抗战、长江布雷作战、海军抗战纪实;(五)空军抗战概要,中苏中美联合抗日经过,空军常德、中原、长沙、衡阳、桂柳、湘西会战经过。另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陆军序列表。
《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全书分为8个专题,即局部抗战、战时军事、战时政治、战时军队、战时外交、战时经济与社会、伪政权与沦陷区以及战后处置与战争遗留问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 ;突破了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作为单纯的战争历史来研究的局限,而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从而使读者对抗战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灾民苦,灾民苦,灾民苦楚向谁述? 20世纪前期,在自然与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陕西遭受了空前的灾荒,对陕西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从陕西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态角度分析民国时期陕西灾荒的形成原因,并重点考察了灾荒之后陕西人口、农村经济以及城乡关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探讨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种新型救灾团体的救灾活动及其互动;从区域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救灾制度现代转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部阐述20世纪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的经典历史著作。 全书共为4卷,达百万余字。这部皇皇巨著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写起,历经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大大小小的社会运动、政治风波,及至2000年的中国。 此次增订版,作者对原书做了修订外,还收录了齐世荣、李文海、罗志田、王奇生、杨奎松、黄道炫、程中原、周溯源八位历史名家对此书的精彩评论,对广大读者充分理解此书的精髓起到引导作用。
2012年初,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资源建设,聘请抗联史专家为顾问和采访人,先后在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湖北、新疆、广东等地,对60多位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和研究专家进行了抢救性的口述史访问,并收集到了数十份珍贵手稿、日记、大量照片和非正式出版物。韩永进主编的《我的抗联岁月》抢先发售将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艰苦抗战史更为完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雅俗关系”与“胡汉关系”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礼制”与“礼俗”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军阀混战,武夫治国,帝制转型政变,暗杀, ,工潮,政争1895—1928年,是中国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历史转折点,各路军阀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影响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复杂的历史线索无形中阻挡了人们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脚步。 本书结合民国报人陶菊隐的亲身经历及其所掌握的丰富史料,复原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细节,基于“当时人述当世史“的优势,客观、理性地为读者塑造出宏大的历史现场,铺展开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卷。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表现力,陶菊隐先生将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风云娓娓道来。既注重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又细腻刻画出人性与世态炎凉;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