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关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书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视角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问世后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等的高度评价,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影响甚广。
《人类简史》探讨了人类从哪里来,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人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无以伦比的智慧动物吗?时代要进入后人类时代了吗?尤瓦尔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融合了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前沿知识,打破了学科和思维局限,对人类历史提出了新的诠释。 《未来简史》聚焦人类往何处去,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 神性 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 常识 ,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
本书由 看理想 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本书讲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的,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及好听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本书讲述的也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都不同,摒弃了历史学的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 近些年来,关于全球史的著作陆续出版了不少,但是没有一部是属于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所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而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遗憾和缺陷,在全球史的学术领域, 显现了中国学者的抱负和水准 。
毕蓝老师留美二十余年,从看到美国到看透美国,以细腻、真诚、幽默的文笔,自2010年起开始在博客上写美国,从 五月花号 开始写起,时至今日,依然持续更新中。网友评价她的美国史 简明而不简单,严谨而不严肃 。如果你想要了解美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妨来听毕蓝老师给你讲讲美国的故事 1 殖民之地 从1587年到1765年,北美*初的13个殖民地是如何形成的? 从 五月花号 登陆北美到独立战争打响前夜,美国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2 革命之火 从1765年到1776年,从 大觉醒运动 到签署《独立宣言》, 那些往日的英国人怎样一步步变成了美国人 3 独立之战 从1776年到1783年,从溃不成军到完败英军, 英王 无敌海军 大兵压境,华盛顿和他的大陆军将会如何逆袭 4 制宪之路 从1783年到1789年,从一位英雄到一个国家, 刚刚独立的美国,如何在动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的英勇与牺牲》《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的雄心与遗恨》《最后一役:1945纳粹帝国的末日与悲鸣》,是知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 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 作者亲自访问5000余人,并且翻查供词、访问、信件、日记、作战日志以及各级作战史,方才撰写出至今依然令人不可忽略的战史经典之作,并且改变了新闻写作的既定模式。即便后世许多作家撰写更多的相关作品,但考李留斯雷恩所奠定的战争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使得《二战史诗三部曲》至今依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经典、无人能超越的畅销著作。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的英勇与牺牲》 这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暂无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一场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沉浸在一片和平和繁荣中。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个 黄金年代 。然而浮华背后,另一场世界大战的风暴正在酝酿。作为战胜国的英法两国继续主导着世界秩序,它们在全球拥有大片殖民地。而这引起了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的不满。这三个19世纪末新崛起的国家也在追逐自己的帝国利益,但它们发现,留给它们的空间有限。后来,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下,这三个国家把郁积多年的仇恨转变成了新一轮帝国主义扩张行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中国东北。这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对德宣战。随后,苏联和美国也相继被卷入战争,战争还蔓延到了北太平
本书由“看理想”深受关注和有影响力的节目“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转化而来,历经主编葛兆光教授和各位作者多次用心打磨而成。本书讲述的是一种超越国家的,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采用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历史观念,以及好听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本书讲述的也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历史,它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都不同,摒弃了历史学的任何中心主义,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近些年来,关于全球史的著作陆续出版了不少,但是没有一部是属于我们中国学者自己所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而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遗憾和缺陷,在全球史的学术领域,显现了中国学者的抱负和水准。
《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尤瓦尔 赫拉利系列)》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 国家 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重要的资源。 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 在线 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有权?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已使人类掌握了重塑和重新设计生命的能力。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能力,上演另一出全新大戏?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对于关乎人类命运的种种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 《人类简史(新版):从动物到上帝(平装)(尤瓦
西方是什么?今天,我们能够迅速勾勒出西方的轮廓,它以欧盟和美国为中心,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这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区域。然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西方文明并非像今天的一些西方人所说,一直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而且,西方的边界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文明起源于中东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向西传播,促进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文明的进步。可以说,西方文明其实起源于东方。 古典希腊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形成阶段。希腊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主制度,以及罗马的共和制和法律等都是西方文明的基石。然而希腊和罗马的发展也受到了波斯等东方国家的影响。罗马帝国晚期,诞生自中东的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发生碰撞,古老的希伯来文明塑造了西方的道德框架。西罗马帝国陨
从华盛顿特区的大屠杀纪念馆,到柏林人行道上刻有铭文的铜片,纳粹暴行受害者的纪念设施遍布 。每年有超过100万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反思罪行的活动也在此举行。“奥斯维辛”经常被用来指代纳粹大屠杀,但把目光止于一个集中营远远不足以伸张正义。如何全面公正地定义“受害者”与“加害者”,纳粹迫害在几代人、几大洲之间遗留了怎样的长期影响,都值得 深入地思考。 本书考察二战后几十年间的审判与证词、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言谈,从 广义的角度探讨纳粹清算,力求校准正义的天平;揭示在历史长河中,纳粹暴力的非人道程度远胜于后来人们对它的解释。从早期的排犹政策到“ 计划”、犹太隔离区、死亡集中营,再到战后几十年有选择性地认罪,作者消解了官方的神话——所谓的“直面过去”实则是“ 大多数施暴者未被追究责任”。在东德
英年早逝的法老曾坐拥荣华,然而每一个物件背后凝聚的都是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图坦卡蒙并非古埃及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法老,但他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这缘于100多年前,霍华德 卡特考古发掘图坦卡蒙陵墓,成就了埃及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陵墓出土的黄金面具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世界为之惊叹。 本书从对图坦卡蒙所处历史时代的叙述到陵墓本身发现始末的介绍,再到有关每一门类出土文物的具体描述,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在欣赏一个精彩绝伦的图坦卡蒙大展,随着展线的推进,读者犹如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繁华灿烂的国度和金碧辉煌的时代。
《先知三部曲》是波兰思想家伊萨克·多伊彻的经典之作,出版后引起广泛影响,一直是苏俄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托洛茨基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基础文献,作者所依据的史料极为丰富,叙述详尽而有层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文明I》 一书脱胎于玛丽 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 Civilisations 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 单一的西方文明 (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 人体 和 神明 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 美 ,何为信仰中的 诚 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
尼尔·麦格雷戈著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少见的巨献”。
《人文通史》是国外经典人文艺术类通识图书,三十年长销不衰,不断修订。 第八版延续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精辟表述,新增章节导引,穿插原典导读,呈现了从史前到21世纪的一个个人文发展里程碑,鼓励从对人文艺术的批判性考察出发,与创作者跨时空对话,理解古人的所思所感,进而体会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底蕴。 数百幅精美全彩插图,百余篇经典原著导读,没有照本宣科的知识点堆砌,没有对价值观的机械灌输,以鲜活有趣的故事,串联起人文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全景式呈现文学、哲学、历史、宗教、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 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教会读者如何聆听音乐、赏析美术、阅读名著、浏览地图,一步步增强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DK航海史:探险、贸易与战争的故事》 在早期人类看来,海洋是可怖的葬身之地、未知的荒漠和世界的尽头。 但人类注定怀揣不安与激动,驶向大海。 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通过人类在4000年间的航海史,讲述人类探险、贸易与战争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有梦想与冒险。哥伦布等探险者不知道遇到的会是黄金和香料,还是原住民的长矛和驱逐;维京人横跨铁灰色的北大西洋,寻找一片“上好的土地”;在工业革命后,移民提着行李踏上汽船,前往他们的梦想之地。 这个故事中也有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在它们之间流动的有财富、物种和文化,也有刀枪炮火。埃及、腓尼基、希腊等文明的海上贸易与作战,碰撞出繁盛的地中海文明;郑和率领百条船只出航,载回宝石、狮子和长颈鹿;两次世界大战中,人们看见过战舰在海面燃烧,也经历了绝处求生的诺曼底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