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 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 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 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 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 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 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 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 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 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 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 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 ◎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 ◎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 ◎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 ◎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
《棉花帝国》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 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
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各地魔法信仰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帮助您快速了解魔法的源流分支、关键人物、关键神灵、宗教组织等知识,也搜罗了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魔戒》《哈利 波特》等流行作品中涉及的魔法话题。全书设置了丰富多彩、简明易懂的专栏版块,配有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并通过图表详细解析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手相术、占星术、塔罗牌、魔药和护身符,到神秘深奥的魔典、玫瑰十字会、赫尔墨斯主义和卡巴拉传统,再到北极冰原上因纽特人安抚海中老妪的仪式或非洲雨林中钉满钉子的尼孔蒂人偶,千变万化而魅力无穷的新奇魔法知识将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蕞富裕、蕞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如今被称为伊拉克、位于两河流域的广阔土地,曾是古代世界的中心。它见证了王朝的更替 从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到古巴比伦王国的辉煌,从亚述帝国的崛起到新巴比伦王国的繁荣。它是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孕育了无数伟大的哲学家、诗人和科学家;它是人类的乐土,一个个勇敢善良的民族在这里安居、融合;它更以富饶的石油资源著称于世,聚集了巨大的财富。 近代到现代的几百年中,它却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战火的燃烧,国民颠沛流离。进入21世纪,它终于走上了正轨,摆脱蒙昧,迈入现代化进程。 这片土地何以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在这里繁衍民族凭借什么建立了一个个璀璨的王朝? 这里随处可见的石油究竟是天赐的富贵还是祸根? 几千年的争端、征服、掠夺和如今的和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 约翰 罗伯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 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 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 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 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 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 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暗影中的人》 人们一眼就能看
《汗青堂丛书117 商品帝国》 本书叙述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消费的理念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对社会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之后的发展趋势。本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之后,特伦特曼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 作者详尽的描述表明,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国际现象,有着悠久、多样化的丰富历史,同时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19世纪和20世纪带来了百货商店、信用卡和广告营销,但也带来了道德购物者的崛起、新一代人的身份和终亚洲消费的复兴。作者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对我们不
很少有一个国家,会在同一座城市为灭绝种族的殖民者和推动国家独立的解放者立像,会有一个广场两侧分立着描绘殖民统治抗争血腥历史的浮雕与殖民者遗留的风格殊异的建筑群。 秘鲁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秘鲁旅行,如同在亚、欧、美各文明的古今时空场景中穿梭,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与交错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旅程不只是旅程,穿过五千年的时空交错,走过沙漠、高山与雨林,你将触达秘鲁沧桑而勃然的灵魂。
公元66年至70年,犹太起义者与罗马帝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局面复杂的战争,大片的犹太人聚居地遭到摧毁,耶路撒冷经过数月围困终被攻陷,著名的犹太圣殿在大火中化为废墟,有超过100万犹太人丧生。 作为亲历者,约瑟夫斯以全景式的笔触详尽描述了整个战争过程。包括安条克四世与亚撒曼家族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以及这如何招致了罗马人和庞培的介入;继而,希律是如何推翻哈希曼王朝,成为犹太人的王,犹太人又是如何借希律之死发动了起义;战争爆发后,犹太人是如何加强防卫,罗马人是如何作战并占领了那些犹太城镇,溃逃到耶路撒冷的犹太起义者又是如何发生了激烈内斗;在耶路撒冷,百姓是如何在暴力、饥荒与围城中苦苦挣扎,以及罗马人是如何破城并焚毁了圣殿。最后,全书以罗马军队扫除起义军残余、马萨达要塞的犹太人集体自杀的
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犹太文明蔓延了四千多年,可在后面近两千年时间里,犹太人却失去了故土,被迫星散在世界各地。而就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辛和逼仄中,犹太民族为什么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 , 还能以自己文明的深刻影响整个人类? 《犹太人四千年(修订版)》从犹太民族的起源一直讲到 20 世纪以色列国的发展,不仅叙述文化、历史的发展,而且考察政治、经济的演进,特别是细述犹太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阅读这本著作 , 读者可以再踏一遍犹太文明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留下的足迹 , 从而对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全书从《圣经》、考古遗迹出发考察了 犹太民族的起源 ;论述了 犹太教的产生及其对维系犹太民族的作用 ;讲述了 犹太人在历史上 ,尤其是纳粹德国时期 遭受的驱逐和迫害 ,以及 以色列
1916年,世界正陷在一战的深渊中,上百万人命丧沙场,无数人员和物资被从世界各地送往前线。战争动摇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革命的危机困扰着大半个世界。而在这动荡的表面下,一场更深层、更持久的权力转移大戏正逐渐拉开序幕,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自1916年起,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事务的中心。 在一战结束一个多世纪后,《滔天洪水》回顾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试图从新的视角回答: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缘何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为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从美国参战到全球金融危机,亚当 图兹描述了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重塑世界的过程。通过追溯各国如何适应美国中心的新格局,以及如何滑向法西斯主义,《滔天洪水》对当今世界秩序起源的论述,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复原是考古学的成果之一,除了再现古迹的原貌外,它还使回溯历史变得更加便利,为人们留出想象的空间。本书用 50 幅古代遗址复原图带领读者漫游古埃及,使历史不再仅存于冗长复杂的文字描述中,而是通过复原图细节及相关文字简介体现。作者精选两类古迹 为人熟知的重要城市和已成废墟、难以造访的遗址,以细腻的笔触绘制尼罗河谷中众多神殿、陵庙、城市、墓地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原貌,再现古代埃及的繁华景象。 本书摒弃了按时间线叙述历史的传统方式,以古建筑为依托,以所选遗址的地理位置为顺序,讲述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600年共3000多年的埃及历史,每张复原图都配有碎片化说明性文字,文字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但整体成一完整体系。亦有考古研究成果、古代旅行家造访埃及留下的记录、神话故事、战役记录、信件、传记节选等辅助性资料,从不
19世纪以来,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已经盖过了东方世界曾经的辉煌。作为向西方开放贸易的东方国家之一,埃及也迫切地渴望参与其中,并分享果实。于是从19世纪20年代末开始,埃及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派出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的知识。本书的作者,里法阿 塔赫塔维便是埃及派出的批留学生之一,留学生们来到了当时欧洲的中心 法国,展开了为期5年的访问和学习。在此期间,塔赫塔维以一个阿拉伯知识分子的视角,记录下了他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观察,更是将现代性思想融入其中。当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与标榜 理性 和 科学 的欧洲社会,通过一群留学生相遇时,塔赫塔维仿佛身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让他的观察陷入矛盾的漩涡:如何调和传统信仰与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冲突?如何看待欧洲反主义思潮与埃及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这些都是塔
你知道吗?世界上每九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走上 二战 战场?参展四国最高指挥部的内部架构是怎样的?战斗机家族的战时发展史有多久?在这场人类史上极其昂贵的战争中,哪国损失重? 本书由三位二战专家共同执笔,他们突破常规题材,考察节选了无数国际上的原始资料,将资料转换为清晰易懂的信息图,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实现了完美融合,用数据全景透视第二次世界大战。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75万南北方士兵战死沙场,美国人随即面临修复战争创伤、化解区域敌意、重建美利坚联邦的挑战。最艰巨的挑战则是:如何在奴隶制的废墟上创建一个新的自由劳动体制,如何将400万奴隶变成政治上拥有权利、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公民,以及如何将普遍自由、种族平等和跨种族民主等新宪政原则付诸实践。重建的故事围绕这些挑战而展开,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历史与未来在此时交锋,理想与现实在此刻博弈。 历史学家围绕重建史的书写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突破旧规异常困难。方纳教授的《重建》高屋建瓴,采用全新的视角,以多元史料为基础,精用前人成果,以凝练精致的文笔,重构了这部19世纪美国的历史大剧,忠实全面地再现了黑白美国人在第二次建国时所表现的理想、决心和创造性,同时揭示了这场伟大的美国实验最终
今天的世界酷似 一战 前的欧洲; 举手投降并说大战是不可避免的,这很容易,但也很危险。 欧洲是如何走到1914年夏天那个战争比和平更有可能的境地的?那些决策者行事时都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没像之前那样把局势往回拉一下?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和平戛然而止? 战争,当它终到来之时,所有人都惊骇莫名;但 一战 绝不是稀里糊涂发生的。无论帝王君主、官员政客,还是普罗大众,人人都想利用战争,人人都在制造危机。各国政要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动机、日益兴起的民族主义、威胁日盛的军备竞赛,以及不断变化的联盟体系,终结了长久的和平,带来了一场改变欧洲和世界的战争。 本书意在述说百余年前的欧洲是如何从太平盛世迅速堕入战争深渊,并力图找出那些缩小选择余地的关键转折点。
1965 1966年,以苏哈托为首的印度尼西亚军政府对该国左翼人士展开了大规模清洗,约50万印尼共产党党员及其同情者丧生,这次大屠杀是二战后人类所经历的最为血腥的暴行之一,但与大屠杀严重程度极不相称的是,中外学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对这场悲剧普遍缺乏反思。《杀戮季节》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指出印尼军队在故意煽动、指挥和组织1965 1966年大屠杀及抓捕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次,在特殊的冷战背景下,美国和英国等外部势力在支持和鼓励印尼军队的大规模暴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外,印尼彼时的文化、宗教和社会经济方面的紧张局势也为这一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杀戮季节》英文版于201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问世就得到了来自历史学、政治学、国际法学、社会心理学、人权研究、发展中国家研究、东南亚研究、外国
以色列不能没有本-古里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将乌托邦式的复国梦变为现实,这一切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联。在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塞格夫笔下,本-古里安既承载着同国家荣辱与共的非凡故事,又隐藏着杀伐决断、忧郁多情的矛盾人性。 塞格夫以时间为线,用鸿篇巨制展现了现代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一生的起伏沉沦 他发动巴勒斯坦本地犹太劳工,壮大犹太复国主义力量;他拒绝二战后的分治和托管,为了建国不惜将血肉之躯送上战场;他向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吸引犹太移民,为新生的以色列提供充盈的养分 塞格夫的精彩叙事、丰富细节,刻画出本-古里安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投射出20世纪诡谲云涌的世界格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本-古里安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踩在巨人肩上的以色列国缔造史。
从世界上座城市乌鲁克到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从公元个千年的东方之都君士坦丁堡到《一千零一夜》中的巴格达,从中世纪崛起的巴黎到沙漠之都廷巴克图,从早期现代世界中天堂般的伊斯坦布尔到理想的典范阿姆斯特丹,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到当代的纽约 本书精选了70座城市、290幅插图,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世界、公元个千年、中世纪、早期现代世界和现代世界5大部分,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地理版图遍及6大洲。我们将在53位文史学家组成的重量级导览团的带领下,穿梭浩瀚的历史长河,重新认识那些曾经惊艳了世界的伟大城市。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也是关于艺术、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的著作,更是一次人类文明的巡礼。
所有的文明都渴望征服时间,它们建造高大宏伟的建筑,以期逃避消亡的命运。让人遗憾的是,一切有形的物体都有毁灭的时刻。它们或是被植物蚕食,或是被黄沙掩埋,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过往皆是徒劳无功。遗留也好,毁灭也罢,所有轨迹都是人类文明的丰碑,是人类巧手和匠心的象征,也是人类为自身建立的纪念碑。 《文明的轨迹》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我们从宏观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不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不同思想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亘古至今如何塑造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 阅读本书,读者能近距离欣赏人类文明取得的璀璨成就,并了解绘画、雕塑、建筑、设计、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等多个学科的演变路径。
剑桥一战史 系列:采用全球性视角,对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政治和文化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叙述。 《剑桥次世界大战史》第1 卷《全球战争》全面叙述了这场战争的军事史。一个由杰出历史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详细记述了全球主义如何使一场大战成为可能,帝国主义扩张又如何演变成巨大灾难,战争逐年扩大的规模和破坏力远远超过了人们在1914年预计的程度。 通过全球性的视角,本卷将分析战争的空间影响及其对地区和世界造成的连锁反应。它考察了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战争中,以及通过这样做,这些国家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政治秩序。它也将阐述性质发生变化的战争在道德、政治和法律上的含义,尤其是毫无区别地对待民用目标和军事目标这一点。
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 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 魏玛一代 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