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揭示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本书所收 苗图 德国藏本分别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本(柏林本)、哥达研究图书馆藏本《名人精写苗蛮图》(哥达本)、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贵州图册》(莱比锡甲本)、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卷轴画(莱比锡乙本)及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散页(莱比锡丙本),捷克藏本则为布拉格纳普斯特克博物馆藏本(布拉格本)。
这是国内*部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专著。这是白寿彝先生1984年提出的课题,2005年被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016年完成,并通过*审查结项。该书通过细究古今各少数民族史学个案,综合探讨各时段、各区域少数民族的史学状况,分析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特点、与中央王朝史学及其他民族史学关系等,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先秦至南北朝(前3000 580)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初起的时期;第二阶段,唐宋辽夏金(581 1279)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全面展开的时期;第三阶段,元明清(1206 1911)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史学的兴盛时期;第四阶段,20世纪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全面开拓、充分发展的时期。全书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史学发展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尤详于20世纪的中国
本稿含藏、蒙、土、裕固等多民族、多语种包括汉译的《格萨尔》,还有曲谱,为国内首次全面汇集各种版本的汇校整理。本稿为格萨尔史诗目前*齐全者,版本*者。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主持编纂的国家 十三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三十册《格萨尔文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标志我国《格萨尔》的整理和研究进入了更高阶段。该项目集搜集、整理、翻译、研究于一体,在科学梳理和划分的基础上,对多民族《格萨尔》史诗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整理与研究,具有填补空白和正本清源作用,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涵,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品。 举世闻名的《格萨尔》,是中国古代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 活形态 英雄史诗。它不但在我国甘、青、川、滇、藏等藏族
《冰湖腾鱼》为中国冰雪文化遗产经典读本。自然地理摄影师边缘2006年10月在中国吉林省拍鸟途中意外获知查干湖采用蒙古族古老的冬季捕鱼方式。十年期间用相机记录冰天雪里地里故事。画册以图文画册的形式,记录了中国蒙古族冬季捕鱼的劳作方式和渔猎文化,图片按照捕鱼的流程进行编辑排列,描述蒙古族渔猎的文化背景以及民间习俗。边缘著,撰文曹保明,摄影边缘,本画册获《美国国家地理》授权,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作者边缘,从事新闻编采20多年,历任报纸总编辑部编辑记者,航空杂志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先后荣获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中国国家林业局森林文化奖、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奖。作为行走世界的中国著名自然地理摄影师,对图片和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近年来编辑出版自然
敦煌石窟位于中国甘肃敦煌。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而建张掖、敦煌两君5,并于敦煌设置玉门关以后,敦煌地区便成为古代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西方早就有人称它是中国丝绸出口的名城、 丝绸之路 上的要道。 丝绸之路 这个美称,代表了古代西方世界对以生产蚕丝而著名的古老国度的憧憬。中国特产的质地轻柔、色彩缤纷、闪闪发光的蚕丝织物在古代被视为人间珍宝。埃及女皇葛洛娥宝黛(Cleopothe)穿上了用中国轻纱制成的透体服装以后,西方世界朝野为之大哗,无不羡慕中国丝绸之华丽、美观。自此丝绸的应用风靡一时,成为皇宫贵族豪华生活的象征。 轻盈华美的中国丝绸,还以其富有民族风格的纹样图案吸引着西方人士。中国古代丝绸的图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飞天和供养人的衣饰上都有所反映。就是在佛座、宝盖、藻
《云南民族通史》是目前*部系统研究云南民族古今历史的通史性著作,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将涉及云南古今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物质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宗教等诸多方面。
本汇编尽量搜集现存1911年前的各种正史、别史、方志、档案、碑刻、游记及调查材料中有关15种民族的汉文、汉译资料,从先秦到清末,把分散于不同文献中的相关史料集中组合,标点分段,分类汇编,与相关民族无直接联系者尽量不用。其中将较大民族按源流分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大致分类,各类下又设细目。在每族史料起首,均对其民族特点作出简介,并在篇末单列 引录书目 ,注明所引史料各书的时代、作者及其版本,以利读者了解史料的相关状况及进一步查询。
《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修订第三版)》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资料从地域特点和长城兴废的角度探讨了中华各族内向发展、互补依存和逐渐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揭示了华夏-汉族-中华民族雏形-中华民族演进的阶段性和表现为 先多效应 的内在规律。书中资料翔实,行文简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并配有丰富的相关图表,对关心中华民族历史由来和前途命运的读者具有参考价值。
本稿系统的讲述云南各历史时期的民族源流和发展,*编重点讲 上古居民与部落 。分别讲述滇池区域的叟,南盘江下游西洋江上游的句町,洱海地区的昆明,澜沧江以西地区的哀牢,第二编讲述南诏建国,南诏与唐朝、吐蕃间的关系,南诏的经济政治;南诏灭亡后郑赵杨段高的更替,大理国时期对外经济关系。第三编讲述元明清时期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作者注重云南地方史的研究,是立足当今,面向未来,造就建设云南的各种有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云南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1.本书是*部记录新加坡华人历史的通史,起始年代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再往前追溯500年,记录新加坡华人社会各个阶段和时期的特点、成就和贡献。 2.本书的作者队伍整容庞大,编委会成员包括新加坡历史学者林孝胜、崔贵强,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黄坚立,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建筑系教授杨茳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特聘教授陈志明和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学讲座教授梁元生等,均为其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 3.本书的史料翔实,图片资料很多首次公开,价值不言而喻。 4.该书的体例和国内通史的写作的体例区别较大,分成各种专题,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经济、教育、艺术、宗教、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