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材于古今中外成名史家的治学经验和经典论著,吸收国内外历史哲学、史学方法和史学史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本人研究和教学的体会,采取深入浅出的笔法,运用平实晓畅的文字,系统而条畅地论述治史所应具备的修养、技艺和规范,并对史学的学科特性、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理解的意义、历史的用途等问题加以讨论,对后现代主义的史学理念也做了适度的回应。本书在方法论方面推许开放性、多元性和实践性,强调历史主义、语境主义和历史语义学的重要性;在研究策略方面主张兼顾实证性、理论化和可读性,提倡 以大观小、小题大做、因小见大 的选题和写作方式。
文化是传承的,只有传承才可能使数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传统。天文作为中国文化之源,对中华文明诸核心内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本书旨在通过天文考古学研究揭示传统的宇宙观体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时代的知识、制度与思想,从本质上阐释中国文化的特点及核心价值。全书将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天文学相结合,以对己身文明的理论探索为基础,完成上古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典章制度、哲学观及科学观的研究,辨析天文与人文的相互关系,是一部从天文学角度,运用天文考古学研究方法全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著作。 封面随机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20年纪念版)》首版在香港印行后,得到各方面读者以及专家学人的热心关注与鼓励,同时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从中受到许多有益启发。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20年纪念版)》这次再版,增补文字补写了史前部分,战国时期也补入了江陵马山楚墓新发现的重要服饰、丝绸材料,共约三万字,图片数十幅。引书、引文部分也重新作出校订,并附上参考书目与索引。索引由王晓强承劳编制,这一工作用力繁费,定名分类却难以尽为确当。作此尝试,主要是为了对读者,特别是青年工艺美术工作者业务上参考时提供一点查找的方便。
《中西交通史》是方豪先生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为完整的一部中西交通史著作。该书共分四大篇章,详尽地论述了史前至近代包括南洋区域在内的中西交往史迹及历史过程,阐明民族、宗教、文化、交通、政治和贸易等诸般关系,尤以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为主。全书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考证缜密,论断精详,为研究中西交通史必参之书,堪称集中西交通史研究之集大成的名著。该书内容包括 历代中国与欧亚大陆之中国迤西部分之关系 ,而在叙述上有必要时,亦兼及中国与东南亚及南洋等处。此外,民族之迁徙与移植;血统、语言、习俗之混合;宗教之传布;神话、寓言之流传;文字之借用,学之交流,艺术之影响,著述之翻译,商货之交易,生物之移植,和平之维系(使节往来、条约缔结),和平之破坏(纠纷、争执与大小规模之战斗等)也是书中讨论
高彦颐教授倾十余年之精力,聚焦书写用具兼文玩的砚台,以此切入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可谓别具慧眼。此书通过文献解读、田野调查、器物鉴赏、工艺过程描述、文人酬唱题铭、市场品牌营造,对以制砚名家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为中心的个案,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堪称一部学术力作。而其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也为物质文化领域辟出一条新径。 全书除 导言 和 结语 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
书稿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科举通史 中的 清代卷 。书稿深入考察了科举之作为清政权汉化的手段,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王朝不同时期对科举的制度性建设,嘉庆、道光时期科举走进困境及其表现,咸丰、同治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通,太平天国政权对科举制度的接受与改造,光绪朝科举制度的新动向及其与派遣留学生的结合,清代科举舞弊、科场案及其清政权对科举弊端的治理,清代科举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停废后的清代社会等内容。书稿史料翔实,论证充分。
本书定名 通史 , 通 之要义贯穿全书。作者把对租界的论析置于整个近代历史长河中,采用 纵观 和 综观 两种视野进行考察:纵观租界百年的发展过程、历史阶段,包括租界的开辟、扩展、收回的源流、脉络、走向、趋势,揭示各个阶段之间的特点、联系及其内在动因;综观租界百年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重点探讨各租界的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进而剖析其特征,比较其异同。作者挖掘与利用大量以往未被发现的中、英、法、德、意文原始资料及各租界的土地章程、工部局年报等档案资料,系统、清晰地梳理出了中国租界百年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补充、修正了国内外学界对租界问题的一些认知。本研究所呈现的原创性、开拓性和学术思想性,将租界史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被统治的艺术》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 中间地带 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闽国》 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
《广西古建筑地图》重点介绍了广西现存的300多处古建筑,并适当补入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建筑,资料翔实,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作者通过查找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测绘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每一处古建筑的主要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古建筑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状况等,系统介绍了广西现存古建筑的特点和艺术成就,可作为研究广西古建筑历史与文化的工具书。
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为保证国防安全,从1964年开始,国家启动了长达十余年的大型国防科技工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这就是隐于深山荒漠、鲜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工程。以 备战备荒 为战略目标,国家有计划地把东北和东部地区的能源、航空、兵器等重工业、兵器工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努力在极其有限的物质条件下重建一套可以应对战争的工业体系。数百万工人、干部、部队官兵、知识分子和地方农民参与了这一项目,为我国的国防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 万里长城 ,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本书将黄檗文化界定为发源于福清,借助地方文化传承,在海上丝绸商路往来交流中形成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书中细致追溯了黄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生动梳理了以隐元为核心的黄檗禅僧与日本江户时代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经济、社会、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生活习俗以及极具文人精神品质的文学、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成就。全书通俗、形象地展现了黄檗文化作为中日两国友好交往桥梁的现实价值,诠释了文明之间的开放、包容、对话,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互信、发展的长远意义。
自百余年前中国学术开始现代转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观成就。学术翻译在其中功不可没,严复的开创之功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译介的西方学术著作更大大促进了汉语学术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学人开眼看世界,知外域除坚船利器外尚有学问典章可资引进。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又开始了一轮至今势头不衰的引介国外学术著作之浪潮,这对中国知识界学术思想的积累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谓有目共睹。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同时,中国学者在某些领域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论著,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借此如株苗之嫁接,已生成糅合东西学术精义的果实。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企盼着,既有着自身深厚的民族传统为根基、呈现出鲜明的本土问题意识,又吸纳了国际学术界多
《厦门大学百年校史(1921 2021年)》一书以史书记载之形式,记录、叙述和评价厦门大学在1921 2021年间教育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历经的风雨和取得的办学成就。共分九章,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粗具规模 曲折发展 国难当头 共克时艰 复员厦门 迎接解放 新中国与新教育 十年浩劫 到 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 恢复发展 科教兴国 创建一流 与时俱进 突破发展 等。
铜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铜器的出现,成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之一。世界各大文明都先后经历过青铜时代,但只有中华文明创造出青铜时代的别样辉煌,使人类青铜文化臻于鼎盛。铜以其独特的延展性、坚固性、耐腐蚀性成为一种比甲骨、竹简、锦帛、陶瓷更易于长久保存的文化载体。中国古代青铜器自诞生之初,就被赋予很多特殊内涵,远远超出其一般的实用功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与信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烙印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它夯实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和传说,色彩斑斓,绚丽灿烂,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表征。 本丛书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铸造学会、中国传统工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华北根据地为探讨范围,包括陕甘宁边区、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根据地为空间,涵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十多年的时间,重点关注了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战争背景下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造情况、与自然抗争情况,诸如改造地貌环境抗战打击敌寇、改善自然环境减缓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乡环境保障群众健康等,进而认为党在根据地的这些举措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政策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经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
编撰《新编中国邮政通史》(6卷本)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一项大型文化工程。该通史内容上溯先秦,下至当代,六卷研究时段分别是:第一卷,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第二卷,隋至南宋时期;第三卷元明清 (1840年前)时期;第四卷,晚清时期;第五卷,民国时期;第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待出)。本书聚焦长时段、全局性和多要素的中国邮政史,将中国邮政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演变历程,作贯通性考察。重点围绕各朝代组织机构、邮政(邮驿)网路、管理制度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对不同历史时期邮政的研究,全方位展示中国邮政的历史图景、内在机制和演进路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就业体制变革和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逻辑是伴随着改革和发展逐步深化的。就业体制由计划管理向市场化转变,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就业体制变革和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特征,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2008年, 城里人 ,首次成为这颗星球上的主体人群。此去经年,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浪潮,堪称人类族群至高之成就,但同时衍生的问题也如影随形。 曾几何时,全球各地城市系统如何演进并相互影响?古往今来,历史上的城市类型对当下世界影响几何? 千百年间,市井变迁,何止沧海桑田、地覆天翻,核心驱动力,是工商贸易的市场力量?是统治阶级的政府施政?是城市之间的合纵连横?抑或是城市环境与人口因素? 不同学科背景的五十位*学者,敢为人先,对历史长河中的城市发展脉络,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比较研究。 本书不仅纵览亚洲、中东、欧洲、非洲及美洲等世界范围内城镇的发展趋势,涵盖从大都会中心到城郊、从殖民城市到乡镇市集的宽广谱系, 更着眼于城市形成与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权力适用、经济发展、移民浪潮、社会平等、环境压
本书是我国*部大型有关中国历代天灾人祸的分类统计专著,由民国时期国立暨南大学史地系教授陈高傭主编,成书于1940年。全书将秦王朝以降,直至清代2000余年间的天灾人祸,分为水灾、旱灾、内乱、外患等6部分,用中西历对照,以年表形式予以记载。书末并附有各代灾祸统计图表30余幅,及近代学者对灾害研究的论文多篇。该书编撰过程中,参考了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图表集成以及历朝会典、会要、实录等百余种文献,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是研究中国通史、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水利史、气候学的之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环境史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