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书》是中古稀见典籍,十多件敦煌写本《发病书》残卷的发现,弥补了中古传世文献之不足,为解决《发病书》在历史上的存在与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有助于保存并丰富唐宋时代的文献典籍,并为中古医疗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本书分为文献整理篇和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对流散于中外各收藏机构的敦煌写本《发病书》逐一进行全面录文、校注,尤其注重对不同收藏单位敦煌术数书残卷之间的拼接与缀合,并正确释录敦煌文献原件上朱书文字和朱笔校改。研究篇在文书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重点对敦煌写本《发病书》进行文献分类、定名与年代学考察,厘清文本之间的文化流传问题,将敦煌《发病书》纳入到历史学的研究视野之中,对唐宋时代及敦煌区域的医疗社会史进行深入研究。
《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以时代特征、烧造工艺和文化内涵、美学鉴赏为着重点,力图从生产、流通两个方面反映陕西瓷业工艺成就、影响、发展历史以及其他古瓷窑产品在陕西的流布情况。《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从选题、筹划、修改到成书,每一个环节都有陕西文博界乃至中国古陶瓷界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关心;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韦禾毅、张亚维为《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片,在此也对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忱!
《阴铿诗集》为《武威历代诗词丛书》之一。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人,生卒年不详。本书的整理以清张澍二酉堂丛书本《阴常侍诗集》为底本,以明嘉靖《六朝诗集》本《阴常侍集》为校本,并以《玉台新咏》《艺文类聚》等唐宋以来收录有阴铿诗作的各类文献典籍参校。这次整理,对每一诗作详加校注,并设有“集评”,辑录了历代对该诗的具体评论。书后附录有阴铿生平事迹、阴铿诗作的考证和评论、阴铿著作的版本题跋资料,以及今人有关阴铿研究的论著目录。
敦煌莫高窟第454窟是曹氏归义军时期所建大窟之一,其壁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该窟的窟主及重修学界存有争议,前室、甬道、主室的有些内容已有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但大多数内容榜题未抄录公布,也未作详细考证。本书从结构、重修、供养人、壁画等方面着手,在对内容进行详细地榜题抄录、画面考证的基础上,从整体考虑,对全窟进行佛教义理、洞窟功能、政治、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探讨。
《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是关于辽代壁画墓的区域研究。作者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内容简介: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生态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对历史资源的继承和当下结构的整合,构成了一个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较为完整的体系。为理解生态博物馆的总体表达和整体图景,《生态博物馆》将生态博物馆现象置于思想史、知识史和事件史的总体视野中予以考察。具体而言,“思想”引向生态博物馆的社会面向和浪漫气息,“边缘叙事”“乌托邦”等隐喻让生态博物馆在思想层面充满革命性和批判性色彩;“理论”导向生态博物馆的知识谱系与历史遗产,“定义演进”“阐释话语”等要素让生态博物馆在理论层面充满过程性和开放性特质;“实践”指向生态博物馆的经验事实与操作过程,“接触空间”“地方感”等架构让生态博物馆在实践层面充满商榷性和场景性意味。
李文杰著的《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以田野考古学为基础,以实验考古学为手段,运用制陶工艺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基本上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制陶技术的成就。制陶技术研究以陶器上所遗留的痕迹和现象作为研究结论很可靠的证据,在陶器线图上绘出与制陶工艺有关的痕迹和现象,并且绘制了模拟制陶工艺流程图,配备了彩色或黑白图版,高度重视证据确凿和理性分析。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毕阅读。
《李家和集/江西文物考古论丛》收录了江西省考古学家李家和各类论文40余篇,分“新石器时代研究”、“江西青铜文化”、“印陶文研究”、“百越文化研究”四篇,梳理了江西各大重要考古发现,对江西先秦文明的发展脉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商周青铜觯在数量上已经有了的积累,具备充分的研究条件。在当前相关研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本文在运用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等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整合先秦文献、礼书以及铭文资料,靠前次系统地对商周青铜觯进行考古学和礼制文化两个方面的研究。在对铜觯分期、断代,总结发展演变规律和组合关系,讨论纹饰、铭文的特点与时代性,定名、器用制度、礼制文化以及与相关器类的关系,概括地域文化特点和变迁,探讨起源、消亡以及原因等的同时,探讨涉及到的商周考古、历史、礼制文化以及理论方法等学术问题。
《日本国朝臣备书丹褚思光撰文鸿胪寺丞李训墓志考》内容涉及墓主人李训的生平家世、父辈信息、就职经历、社会交友,以及对唐高宗至唐玄宗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挖掘,并就遣唐使入唐、书法成就、唐代时中日关系等进行了探索。墓志的发现填补了中日关系史、中日书法史、遣唐使史、日本史的重要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