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19世纪的中西成扇》将观众带进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扇子艺术世界。从中可欣赏由各类材质制作的精美成扇,包括象牙、银蕾丝、玳瑁、贝壳、珍珠母、丝绢、纸质、木质、竹质、骨质、角质、皮质等,物尽其用,丰富多样;这些扇子或采用绚丽的彩绘艺术,或用精致的刺绣加以装饰,或运用令人叹为观止的象牙镂空雕刻工艺,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中西文化题材,既有中国花鸟鱼虫的传统图案,又有欧洲扇子常见的田园题材,既有清装人物“满大人”的风采,又有来自西方《》里的故事……
《读懂中国青铜器》是戴克成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综述。其中可见中国青铜器发展简史,作者对器型的研究,功能的研究,花纹的研究,青铜器演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青铜伪器的概况等等。 全书图文并茂,图片器物绝大部分均为海外收藏,因此它既可以作为中国青铜器研究收藏的入门教材,读者也可以从中欣赏到海外藏中国青铜的精华。
《阴铿诗集》为《武威历代诗词丛书》之一。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人,生卒年不详。本书的整理以清张澍二酉堂丛书本《阴常侍诗集》为底本,以明嘉靖《六朝诗集》本《阴常侍集》为校本,并以《玉台新咏》《艺文类聚》等唐宋以来收录有阴铿诗作的各类文献典籍参校。这次整理,对每一诗作详加校注,并设有“集评”,辑录了历代对该诗的具体评论。书后附录有阴铿生平事迹、阴铿诗作的考证和评论、阴铿著作的版本题跋资料,以及今人有关阴铿研究的论著目录。
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呈现出东汉时期这一地区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和意识形态等丰富的图像信息。然而,墓葬是一个功能特殊的空间环境,壁画与建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礼仪、信仰和文化的视觉化、物质化呈现的产物,二者原本的意义和内涵相应地发生变化,传达出更加多元、丰富的信息,需要我们对它做出更加完整地解读。 壁画的“设计”绘制过程对于其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对图像做出选择,如何将图像归位于墓葬的“原境”当中,又如何以特有的形式关系进行组织构建,最终呈现一个完整、互动而又相对独立的象征系统就成为对该墓研究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图像与空间: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与建筑关系研究》试图在这样一个基本脉络和思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壁画图像、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腹部葵形中,描绘有四幅人物故事图画。其题材是以中国历史上的四位文人逸士的故事为蓝本绘画而成。所表现的有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和鹤、周敦颐爱莲的景致。东晋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北宋哲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及诗人“梅妻鹤子”林和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诗句和故事。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令人景仰。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确实有非常多的故事。既有梅瓶主人那神秘动人的历史传奇,也有现今考古发现时的惊奇故事,还有梅瓶图画中故事。能够被评为镇馆之宝,是因为这个瓷瓶所蕴涵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集古录》为欧阳修所编纂金石资料,是中国最早的金石学著作,总计一千卷,大多散佚。其中《集古录跋尾》成于宋嘉祐八年 (1063),为欧阳修对其中的所录金石资料的评论,共10卷。全书内容涉及汉代至唐代古代碑刻数百通,分别加以跋尾,进行分析研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集古录目》,是熙宁二年(1069)欧阳修命其子欧阳棐编录的。由于《集古录》只收录400多篇有题跋的拓本,大多数无跋尾的拓本未收录在内。《集古录目》则包括了欧阳修家藏的金石拓本达一千种之多,弥补这一缺憾。全书原编二十卷,惜未能流传至今。清人黄本骥根据吴荣光所藏旧抄本《宝刻丛编》,摘抄出《集古录目》佚文五百多则;按立碑时代年月重辑为《集古录目》五卷。
《读懂中国青铜器》是戴克成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综述。其中可见中国青铜器发展简史,作者对器型的研究,功能的研究,花纹的研究,青铜器演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青铜伪器的概况等等。 全书图文并茂,图片器物绝大部分均为海外收藏,因此它既可以作为中国青铜器研究收藏的入门教材,读者也可以从中欣赏到海外藏中国青铜的精华。
李文杰著的《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以田野考古学为基础,以实验考古学为手段,运用制陶工艺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基本上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制陶技术的成就。制陶技术研究以陶器上所遗留的痕迹和现象作为研究结论很可靠的证据,在陶器线图上绘出与制陶工艺有关的痕迹和现象,并且绘制了模拟制陶工艺流程图,配备了彩色或黑白图版,高度重视证据确凿和理性分析。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毕阅读。
李文杰著的《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以田野考古学为基础,以实验考古学为手段,运用制陶工艺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基本上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制陶技术的成就。制陶技术研究以陶器上所遗留的痕迹和现象作为研究结论很可靠的证据,在陶器线图上绘出与制陶工艺有关的痕迹和现象,并且绘制了模拟制陶工艺流程图,配备了彩色或黑白图版,高度重视证据确凿和理性分析。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毕阅读。
马王堆帛书中的天文类文献包括《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日月风雨云气占》三种,均与古代占星候气之术相关。其中,《五星占》是一篇专讲五星占测与五星运行规律的文献,为现存早的一部天文书,其价值在于提高了五星周期的精度,并将五星纳入历术,创设理想的历元,简化和修改了太阴纪年。《仰缉纬象 马王堆帛书 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学的方法,从古代数术角度依据所测天象对占辞进行分类,在帛书拼缀、字词释读、占辞分段等方面对《五星占》进行考察。同时,对其中复原情况较好占辞的数术涵义进行阐释和研究。以期对早期五星占测类文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推进古代天文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