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古埃及文物出境展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的配套观展指南,是上海博物馆官方打造的两本展览配套用书之一。 本书收录展览及展览以外的相关珍贵文物近200件。此外,上海博物馆邀请权威的埃及学专家,包括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等6位撰写专文,围绕古埃及的神庙、文化和《亡灵书》、萨卡拉考古新发现、文字与文学、生死观念和图坦卡蒙时期的艺术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各个面向。其中除了配合展陈文物以外,各位学者还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相关一手图片,更丰富地展现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 开篇通过 地图 年表 和 了解古埃及 三个板块带你熟悉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书的重点则是 研究
《白沙宋墓》是新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成名之作。全面报道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宿白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确立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自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仍为学界所重。但由于之前印量有限,在市面上已断档很长时间,本次三联再版,作为 宿白集 之一种推出,旨在向世人整
本书开创性地对物质羁绊理论进行了全面介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探讨考古学证据如何让考古学家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的社会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引用了很多生动案例。这些案例的年代跨度很大,从人类早期历史一直绵延到当代社会,向读者证明了人与物之间的纠缠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显著特征。 本书向读者阐述了人与物之间的共同依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无形推动力。增订版为 关系性 这个概念提供了新视角,将关系性放在依附关系的框架中进行重构,从而更好地探讨人类不平等和社会正义问题;还增加了一个全新章节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而对象引导本体论、对称性考古学与本土考古是本书关注的新焦点。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夏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王畿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 邺城规制 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
汉帝国东有越人,南有楚人,西接印度与西域,北邻匈奴。本书以汉帝国的周边民族为切入点,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审视汉帝国的复杂性和立体感,汉帝国与这四方文明的互动和互鉴,使汉帝国焕发出丰富而多元的面貌。书中尤其关注匈奴对汉朝的深远影响,通过破解当时的语言,不仅揭开匈奴的神秘面纱,还为理解汉帝国出现的新语词和艺术元素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书从政治、艺术、医学、地理等多维度重构汉帝国的全球史意义,通过考古学和语言研究,以匈奴语言、汉代楚语、西王母、不周山、扁鹊和华佗、挽歌和绝句起源、越人等为主题进行讨论,带领读者进入汉代精英眼中的多语言世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逐步重构出汉帝国精英所看到的多元复杂的世界,从而展现一个全球史视野中立体鲜活的汉帝国。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提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认为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正好对应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提出 彩陶之路 的概念,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从亚欧世界体系和比较文明的角度,提出亚欧大陆的彩陶时代大致对应前文明社会。
一、本书是为考古、文物、博物馆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编著的一部系统性的古钱币发展史的教程,按一个学期的学习量设计。 二、所用钱币拓片主要取自《中国历代货大系》,以及书中、书后提到的相关参考书。钱币照片主要来自《中国历代货币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二十世纪(修订版)》和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官方网页。 三、钱币照片、拓片和其他插图,除特别标注比例者外,均为实物原大。 四、本教程讲解以铜、铁铸币为主,也涉及其相关的金银货币、纸币以及钱币制造技术和考古发现情况等的介绍。
考古学资料表现出明显的直观性和碎片化特征,如何将它们与宏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面临的任务。不论是在野外发掘还是室内研究、教学中,利用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进行科学阐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著作以隋唐考古为中心,在考古学视野下对文明与传承的表达进行了探讨,从多个角度较为系统性地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性、创新性、善于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中国化等问题。
自19世纪亚述学兴起之后,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达百余年的研究,让西方人在经历知识和信仰的文化震动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起源,重新认识古希腊、希伯来文明与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由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考古学家斯蒂芬妮 达利和其他四位学者合作撰写,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希腊、波斯、希伯来、罗马等古代文明之间的交互关系,重点研究了两河流域的语言文字、政治和律法制度、社会习俗、艺术、天文学及其他科学对地中海沿岸世界和周边地区文明发展变化的影响,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古代文明史研究著作。
动物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介绍了针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特点、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特点而开展动物考古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从肉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骨器生产以及象征行为等方面认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史前人类生计策略、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阐释旧石器时代人类适应行为的区域多样性、现代人的出现与发展、早期复杂社会关系的出现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对宋代北方地区新建建制城址进行了田野调查和综合研究。这种平地而起的新城市由于不受旧城的约束,能充分反映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城思想,有助于了解宋代城市的历史面貌。本书通过先后五次对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河南地区的数十座地方城址的田野调查工作,取得了这些城址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选取遗迹保存较好、文献记录较为清楚的十座城址,按照古今重叠型城址的考古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复原。通过复原,这些城址按照其街道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十字街类型、丁字街类型及一条主街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宋代北方地区新建建制城址所反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这些工作,为宋代城市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新材料,并加深了对于宋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唐宋城市变革的认识。
敦煌艺术的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代表,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体现,它在美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至今仍然焕发着艺术生命力,感动着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所以,怎样看待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怎样继承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美术遗产从事现代中国的美术创作?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敦煌艺术十讲/敦煌艺术书系》分十个专题,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雕塑史、书法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还涉及了敦煌壁画、彩塑、敦煌写《敦煌艺术十讲/敦煌艺术书系》法以及敦煌艺术与中国内地以及中亚、印度的比较研究。
朱子学对于近八百年东亚社会有着笼罩性的影响。朱子学研究中,朱熹的书信 特别是朱熹与张栻的往来书信,尤为关键。朱张往来书信中,所涉及的 中和新旧说 ,以及稍晚的 仁说 心说 之辩,代表着理学内部的碰撞、融合与转型,也代表着朱熹思想真正走向结构性成熟;而其中所论时事出处,也体现了理学家共同体的政治考量与追求。数百年来,这批书信一直吸引着中国、朝鲜、日本历代学者倾力其中。《朱熹张栻往来书信疏证与研究》亦接续这一传统,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别是此前中国学者较少留意的朝鲜、日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朱熹、张栻往来书信做了综合性的疏证与研究。
考古不是挖宝,那么,考古到底是什么?是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一味探求文物宝藏?还是通过丰富的考古材料,力图重新发现历史?这是一部让你重新认识这个充满神秘与未知世界的考古之书,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如果曹操墓没有被盗,有没有国宝级文物 妙趣横生的笔触,生动鲜活的案例,带你走进真实的考古世界,领略考古的无限魅力。
陶器是考古发掘中出土数量多和不易消失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与其他人工制品不同,陶器生产的向心过程可以让陶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陶土的可塑性、原料成分及烧制过程的千变万化,使得考古学家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古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学、工艺技术、器物功能、装饰美学、地域交换、社会意义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本书主要以欧、美、日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以世界性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前沿视点进行总括与系统化梳理,从理论与方法角度对陶器的文化背景、民族学、社会学、制作技术和工艺学,纹饰风格与纹样学以及产品流通与消费,陶器的使用功能等进行研究。强调陶器的研究需要将其功能性、机能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思考、分析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