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可生活在东方世界的我们,还需要去了解几千年前西方的人和事吗? 在这本风格轻松明快、内容深入浅出的书中,历史系教授格雷戈里·奥尔德里特与艾丽西亚·奥尔德雷特就正面为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古希腊罗马文化投下的影子依旧很长,无论是现代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学,还是体育锻炼、日常饮食、婚姻习俗,甚至是新闻里的政治动荡、追星,其实都深深植根于古代世界。 哪怕你对古代历史毫无了解,也不影响你随着这本书上溯西方千年的文明长河,回到曾经的古希腊罗马,看看他们的世界究竟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本书稿共含约26篇论文,分为元史研究、民族、宗教与边疆研究、海疆与海洋活动史研究、文献研究、译文、述评等栏目。包括:元代路司吏铨选考;国用安与金朝灭亡前后的淮海地区;元代诗人萨都剌入方国珍幕府说再考;危素南下访书初探;元代武威西夏遗民的新发现——高契郎之母马氏墓葬考述;关于土木之变若干史实的考述;明成祖与朝鲜太宗亲睦表征下中朝宗藩关系的展现;从藩部与边缘直省的互动看清朝的疆域治理——以甘肃地区为切入点;清代天山南路地区阿奇木伯克衙门对民事纠纷和普通刑案的审理;中亚细密画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风格演变;新发现消经《马氏家谱》所见19世纪河湟地区的经堂教育;近代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的蒙古书写——以《蒙古旅行》中心;明清中国的捕鲸业——以南海为中心;《元故忠勇校尉同知耀州事王公墓志铭》考释
本書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文集,收錄論文75篇,内容涉及甲骨、金文、簡牘帛書、古璽印、碑刻、敦煌文書等方面的文獻梳理、字詞考釋,以及傳世古書校讀、名物新證等研究,是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便於研究者接觸學術界的研究前沿,促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目前一条很好有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考古调查,主要内容为陕西段、甘肃段、青海段、四川段、西藏段唐蕃古道考古调查;下编为理论研究,主要内容为唐蕃古道路网结构的考古发现与重构、唐蕃古道沿线佛教遗存的文化特征、唐蕃古道沿线棺板画遗存的艺术特征、唐蕃古道沿线石狮的造型特征。
本著作主要从三个层面来阐释明清山东海防与海防文化:一、全面、立体地展示明清以来山东的海防体系;二、从物质的层面,即通过海防筑垒等硬件来考察山东海防的实力和水平;三、从文化的层面来探究山东海防建设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本著作可用于社科普及,提高国人历史文化素养,也可以用于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形成“关心海防,投身海防”的良好社会风气。
刘伯温五十岁才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很快便成为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第一智囊。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便塞给朱元璋份《时务十八策》,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秘密商议,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一次次大获全胜,由一介布衣得以登基称帝。之后,朱元璋采纳刘伯温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明盛世的百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