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 奇奇怪怪 ?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 外星文明 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 考古纪事本末 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 纪事本末 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也是博物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书从装裱室的基础配置、装裱工具和材料、装裱款式、书画文物常见病害、馆藏书画的一般修复路线,以及书画的保管与保存等方面入手,配以相应图片,详细讲述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基本知识。本书所介绍内容为宁波博物院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人员在大量实践上的经验总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为同行借鉴,对于普通读者亦可起到科普作用。
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层面推动和创新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的源头在欧美,中国考古学与欧美考古学思路历程的互动,表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初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到后来文化概念的推广,以及近兴起的聚落考古、经济考古、景观考古、性别考古以及大众考古,中国考古学在与欧美考古学互动的同时,也在探索本土化的道路。本书试图探索当代中国考古学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渊源和发展,并选择性地利用这些概念对中国考古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了数量不少、与吴国历史相关的铭文铜器,近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及零星发现的简帛资料,对于研究吴国历史意义重大,颇有补正吴史的作用。本书通过利用这些资料,对《吴太伯世家》所载内容进行广泛注释。本书以《吴太伯世家》原文为纲,以《春秋》《左传》等传世文献及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为目,对迄今所见吴国史料进行汇集,并立 新证 一目,对原文出现的地名、人名、史事等酌情注释,就相关问题既有研究成果的介绍汇总,亦有自己的见解陈述。
当石峁遗址这个 4000年前的巨大古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震惊了世界。这座人头骨上的石头城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的史前遗址。众所周知的山西陶寺遗址、浙江良渚遗址虽然与石峁遗址年代接近,但规模远远无法与之相比。 4000年前,古人怎么能建造如此规模的城堡?这座城堡不仅规模惊人,还是固若金汤的堡垒,石峁城发现的马面,将中国现存土石结构城防设施的年代整整提前了2000多年。 为了让普世大众能够读懂石峁,理解石峁,作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了这部《石峁王国之石破天惊》。在这本书里,可以了解到石峁古人的生活、文明成果以及关于石峁的种种猜想
本书是“山西国宝故事”系列图书中的一种。本书的主角是中国目前现存 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作为我国现存 早的木构建筑,其建筑形态和结构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是可参照的范本。本书作者从古建筑构造的角度解构南禅寺大殿,带领读者认知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术语与构造;并对南禅寺现存的一堂唐代彩塑进行了详尽的展示与论述。从建筑与附属艺术的不同角度,展现南禅寺作为 国宝的魅力。
本书是“山西国宝故事”系列图书的一册。本书的主角是佛光寺。作者依据自己多次考察佛光寺的视角,审视、探究佛光寺的秘密。以佛光寺的营造历史、佛光寺的发现史、佛光寺的东大殿建筑构造、附属艺术,以及其他建筑物的营造等方面,对佛光寺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为普通读者了解佛光寺、看懂佛光寺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文本。书中结合文字表述,配有大量的照片, 能直观看到佛光寺的魅力与价值。南禅寺是读者了解唐代建筑的入门,佛光寺是读者了解唐代建筑的进阶。
《中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效果研究》从中国治理实践的文物保护体制入手,分析了《文物保护法》所有权配置及其实现效果,指出正确处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文物保护法能否发挥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关注了文物违法犯罪及执法威慑效果,分析了《文物保护法》实施的支撑性结构及其效果,并就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立法建议。
本书是一部介绍山西洪洞广胜寺的普及读物。山西大学张俊峰教授以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主要分三个部分讲述了广胜的飞虹琉璃塔、国宝奇珍赵城金藏、精美 伦的壁画等。他用轻快明朗的语言风格娓娓讲述了广胜寺的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广胜寺的文化价值,展示了广胜寺独特的魅力,为读者了解广胜寺、深游广胜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途径。
反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西北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反山西部660平方米的发掘中共清理良渚文化大墓11座,有以M12为核心的良渚文化早期高台墓葬9座,良渚文化晚期再次筑高后残存墓葬2座。出土随葬品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1100余件(组),是已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雕琢最精美的一处高等级墓地,堪称“王陵”。反山墓地的主人们拥有代表神权的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钺,体现财富的璧,以及装饰在冠帽上、佩挂穿缀在衣物上的各种特殊玉饰件,充分显示了他们是凌驾于部族平民之上的权贵阶层。本书以图解的形式详细解读反山王陵。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廖平是晚清以來今文經學和蜀學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國經學史和近代思想 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本“集”整理廖平著述,除收入廖平生前所編《六譯館叢書》中的幾乎所有文獻外(不含輯绿的個别前人文獻),同時盡可能地收錄《叢書》之外的廖平文獻,定名為“廖平集”,分册陸續出版。 今、古(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争是中國經學史上的千年難題,至清末因廖平提出今古學而得以釐清。 廖平的今古學著作以《今古學考》《古學考》《知聖篇》為代表,在當時學界即頗有影響。其中《今古學考》《古學考》以考辨為主,詳明兩漢師法,成書較早,故此合編為一書,收入《廖平集》。
由王先胜*的《中国上古纹饰初读》是关于中国上古(夏商周一秦汉)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主要涉及青铜器纹饰、陶器纹饰、玉器纹饰、漆器纹饰、汉画像等,以及少数特别的器型、遗迹及其他纹饰。力求全面简介与重点解读相结合。 通过大量代表性纹饰、图案的内涵解读和分析,初步探明:上古纹饰与远古一脉相承,以古代天学、天文历法、易学为核心的基本知识、思想观念、信仰等不仅是纹饰的主要内涵和结构依据一一通过纹饰构造出上古社会天文与人文水乳交融的精神与文化世界,同时它们也成为先秦 诸子百家 尤其儒、道、阴阳家等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的重要来源和基础。重点探索了龙、太*图、八卦、并封、饕餮纹、云纹等代表性图像或文化现象的起源及其内涵。 本书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和中小学教师,可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资
宇宙洪荒,人在何处?考古人有自己的感悟和故事。作者作为长江流域文明化进程中最重要遗址的一线发掘者,上山文化与跨湖桥遗址正是在作者的手下,渐露真容的,是最为权威的史前江南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起源故事的讲述人。不仅如此,此书并不是停留在考古学科的层面进行写作,更多地是作者自我拷问的“沉思录”,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作者文辞清丽,写作态度严谨与文采并举,文稿深具可读性。 书稿目录: 1遥看象牙塔(神秘与神圣):早年映像:十三陵、马王堆、北京猿人、金缕玉衣。画外音:神圣与蒙昧。 2考古的民间面目:盗墓者;大学考古专业:老师和同学。 3从河姆渡出发(考古入门):风暴仪式;河姆渡的故事;遗址名称;失落的地图。 4考古江湖(领队的资格):天下第一铲;摸陶片的传说;探方边上。 5碧落黄泉
中國古代,巫者執掌交通鬼神,其本身雖不具超乎自然的力量,但古人相信巫者可藉鬼神之力以成諸事。古代巫者的主要活動,可分爲交通鬼神、醫療巫術、救災巫術、生產巫術、求子生育、建築巫術、喪葬巫術、祝詛放蠱、神明裁判等九項。 本書選取筆者近年來發表的若干篇文章,以甲骨文、銅器銘文、盟書材料、簡牘材料、帛書材料等古文字材料爲 手研究資料,輔以考古遺物與其他傳統文獻典籍,主要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討論各種出土文獻資料所見與早期中國巫術相關的內容,進而考察其特徵。各章中亦附若干圖表,以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