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首先运用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商、周两系文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西周早期的文化分布为空间范围,以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三期至西周早期为时间范围,对时空范围内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提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文化圈,文化圈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认为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阶段,正好对应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提出“彩陶之路”的概念,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从亚欧世界体系和比较文明的角度,提出亚欧大陆的彩陶时代大致对应前文明社会。
2018年12月11-12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中国观察——文物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是继”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见《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6期)之后,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课题召开的第二次综合性学术研讨会。《中国观察:中国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收录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内容涵盖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各个方面。论文主要围绕文物的价值认知、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文物财政制度、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传播和普及教育、民间收藏和民办博物馆现状、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相关企业现状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讨,共同为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出谋划策,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8年12月11-12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中国观察——文物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是继”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见《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6期)之后,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课题召开的第二次综合性学术研讨会。《中国观察:中国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收录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内容涵盖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各个方面。论文主要围绕文物的价值认知、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文物财政制度、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传播和普及教育、民间收藏和民办博物馆现状、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相关企业现状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讨,共同为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出谋划策,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书约20万字,黑白图片约50幅,是一个非有名考古学家一生考古生活的记录(自1956年参加工作至2016年退休),客观、真实地揭示了一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与当地人的交往,以及同事间真挚的情谊,时代的遗痕从零碎、片段的记录中隐约可见。本书以一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描述了20世纪50至90年代中期中国考古学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提供了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样貌,“是从个人角度记录的一个时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有名考古学家、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语),具有样本的意义和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