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曙光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成为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 300年至 500 年。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 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 。 本书为 玉耀长河 凌家滩文化展 同名展览图录,共分为四个板块: 长江流域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 中国史前治玉中心和第一个高峰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祥地之一 、 文明对话 四个单元,共有横空出世、饮食劳作、宗教信仰、琢玉成器、玉见文明、审美觉醒、礼法滥觞、社会分化、城市发轫9个章节。收录石器、玉器各类文物 100余件,包含玉龙、玉鹰、玉人等,文化种类囊括钺、锛、璜、镯环、碧等,蕴含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 本书是对凌家滩文化面貌的一次全景式展示,再现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治玉文化中心凌家滩的繁华盛景,精美的玉器
本发掘报告整理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遗址2019~2021年考古调查发掘的结果,介绍了清理出来的建筑遗存、水沟等遗迹以及出土器物标本,根据发掘结果修正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宋元时期水池遗迹的南岸线位置,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四至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三堡沟。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是目前发掘明确的一处宋代宗正司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是福建省内首次对官方海商贸易管理机构所在地的科学发掘,相关发掘结果深化了泉州城相关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丰富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点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泉州在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泉州宋元明时期的政治、文化、交通、商贸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对于推进泉州乃至闽南、
本书是作者从事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论文自选集。全书以综合研究为前导,以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早晚为序,讨论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白泥窑文化 庙子沟文化 阿善文化 永兴店文化 朱开沟文化连续发展的系列文化面貌和特征,并对各阶段考古学文化的聚落规模、社会组织和生业形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同时对岱海地区存在的石虎山类型和老虎山文化的源流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还对北方地区发现的岩画,以及农牧交融和畜牧业起源的理论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
书稿以陶瓷文化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依次展开。按照历史时期的断代和瓷器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分为27个篇章,历史时代涵盖先秦原始瓷、夏商周、秦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截至隋唐,是中国原始瓷起源、初步初步成熟发展的时期;下卷为宋金、元、明时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大发展和全面辉煌时期并在宋代陶瓷全面辉煌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具体内容上,一是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及各个历史时期陶瓷发展的情况,包括原始瓷的发现,瓷器的种类、特点、生产、各种用途、地域特征、不同形制等,以及其所反映的精神文化内涵。二是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瓷器发展的特征、成就和影响,这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陶器的起源和发展;两汉以后瓷器
自1956年北京大学闫文儒先生考古调查发现隋唐东都洛阳城后,1959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陈久恒先生等,开始对该城址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发现洛阳含嘉仓城位于现今洛阳市老城区北关外,在隋唐东都洛阳城徽安门(北城墙)内、宫城之东、东城之北,中间有宫城东城墙(也是东城西城)分开。《隋唐洛阳含嘉仓城考古发掘报告》是对隋唐洛阳含嘉仓城考古发掘报告的全面资料汇总,并结合现有文物研究成果,对含嘉仓遗址的仓储状况、遗址保护、历史背景研究做出了全面的探讨分析。
无
玺印的制作与使用,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寥寥数字,携带者种种的历史痕迹。宋代至清代,金石学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古玺印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门类,同时也为认识中国古代印章提供了 显微镜 ,为研究古玺印开启了新的大门。 《考古印史》从考古学分析切入,对古代玺印的基本分类、材质、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鉴定、辨伪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介绍,并对古玺印从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学分期及其演变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对古玺印的鉴定与辨伪,以及篆刻的学习,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本书展示了685个图例,绝大部分为原大尺寸,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钮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为收录。双色印刷,函套精装,版式舒朗。
《边疆考古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秦汉栎阳城遗址是战国时期秦献公、孝公时期都城、秦末汉初塞王司马欣、汉王刘邦都城,同时还是都长安之前汉王朝的**座都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栎阳城考古工作所获成果的系列报告之一。在全面整理考古资料基础上,刊布为确定栎阳城遗址四至范围开展发掘的T12、T16~T19、T21~T23共8个探方的全部考古资料。经科学编排,提供给考古学、历史系等相关学科学者使用。
《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发掘报告(2010-2012)》全面系统地公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组成的澳门联合考古队于2010~2012年期间在圣保禄学院遗址发掘的成果。遗址内发现学院夯土围墙和大型基岩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瓷器碎片以及砖瓦类建筑构件残片,其中包括不少年代约为明末清初的外销瓷残片,为中国陶瓷器外销、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发掘报告(2010-2012)》的出版对于深化澳门历史考古研究、中葡贸易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2015年,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考古编号为 长江口二号 的木质古沉船,从此,拉开了解码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为保证 长江口二号 古船整体迁移项目的顺利实施,上海博物馆会同上海打捞局专门设计了 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方案,本书稿即为对该方案的系统阐释。弧形梁打捞技术结合了弧形梁打捞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等,真正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水下考古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古船的原生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为水下打捞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支撑。
金沙遗址祭祀区位于金沙遗址梅苑地点东北部,该地点以出土大量玉器、青铜器、金器、象牙、卜甲、石器等特殊质料的遗物和特殊堆积为特征,被誉为21世纪四川地区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自2001年祭祀区地点发现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对该地点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6725平方米,目前已经揭露祭祀遗存65处、灰坑32个、灰沟1条。 本报告是对这些历年发掘与采集资料的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将其按单位全面介绍。结合地层学和类型学,将先秦时期遗存统一分为六期十五段,利用碳-14测年和结合其他遗址或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宝墩文化的人群在此活动,祭祀活动至少不晚于距今3500年就已经出现,并延续至春秋晚期,绵延千年。 祭祀区商周时期的遗存存在紧密延续的三种文化面貌,先后有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和新一村文
徐家城遗址是甘肃省为数不多的经系统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距今约5万~2万年,其中主要文化层4B层年代距今4.3万~4.1万年。本书是遗址2009年发掘的阶段性研究报告,全面报道了遗址的地质、地貌,地层、年代和环境,古人类生活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信息;同时应用原料分析、打制实验、技术分析、原料*小单元、拼合分析等方法对遗址的原料采集和利用策略、石制品技术、形成过程和技术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陇西黄土高原晚更新世古人类的技术演化和适应研究提供了材料。
无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收录了2019年“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盘龙城与中原等不同地区文化的关联及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等相关方面,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这些成果对于推进夏商时期考古与历史学研究,促进盘龙城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利用、展示陈列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对甘肃陇东地区蒲河流域**发掘出土田园子石窟和调查新发现的薛李石窟、柳州城石窟及申家山石窟等几处石窟寺遗存的考古报告。基于传统石窟寺考古方法,运用数字化模型重建的技术来记录石窟寺,综 合展现石窟寺建筑和佛教艺术的内容,并通过对相关石窟寺遗存及出土佛 造像的对比研究,从宏观上探讨蒲河流域石窟及造像佛教艺术的交流和传 播及丝绸之路东段北线上古道支线交通等问题。
本书以中国早期都邑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轨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发展与类属、主要都邑的延续年代、设都制度、都邑选址与规划布局、军事防御、建造技术、都市生活等形态进行深入研讨。 本书可供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先秦史、城市学、古都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研究者和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文物与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19年度考古发掘报告》报告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19年度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概述了泉州南宋南外宗正司的缘起及遗址的发掘经过,介绍了水池、台基等遗迹现象,并整理了 官 字砖、莲花纹和其他花卉纹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以 水陆 水六/库司 等为代表的墨书瓷碗底等陶瓷器。推测19瓣莲花纹瓦当和 官 字砖等建筑构件与南宋时期的较大型高等级建筑遗存有关,而瓷碗上的墨书文字内容佐证了此处曾与水陆堂/院、南外宗正司等相关。
2017年11月,为纪念南海Ⅰ号沉船发现三十周年,在广东省阳江市召开了“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亚欧国家的考古学家代表,以及国内各地专家学者齐聚海陵岛共襄盛会。《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集中选录会议中的精华发言和学术文章,以南海Ⅰ号沉船的发现与研究为切入点,广泛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东西交流、海上贸易等相关领域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