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融鉴赏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为一体的收藏家传记。书中共收入20世纪活跃于大上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40位收藏大家的逸事。他们有的上承祖荫,有兴趣有资本,走上收藏之路,成为一代大家,如吴湖帆、张珩;有的因家族使命而走上收藏之路,如潘达于;有的创业后有一定资本,渐渐走上这条路,如谭敬;有的出身寒门,但因嗜痂成癖,甘愿倾其所有也要收藏,如孙伯渊 无论是何种原因,他们对所爱的收藏都倾尽一生的财富、精力与智慧,更在时代浪潮的变幻跌宕中,与钟爱的文物一起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之路。这些人如作者所说,多已成为人间 过客 ,但那些沾有他们气息的珍宝却得以留存。
内容推荐: 何谓华夏,何以中国?是三千三百年前,殷墟开辟鸿蒙;是三千两百年前,三星堆伴月而生;是孔子两千五百年的思想之光;是兵马俑两千两百年的赳赳秦风。一千七百年前,我们从敦煌拥抱世界;一千三百年里,我们在布达拉宫点亮心灯。苏州园林,一千年的壮志风雅;西安碑林,九百年的翰墨津梁;六百年,十甲子,紫禁城。本书推介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标识,探索其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恒久魅力。《国家宝藏.第三季》立足于广受好评的同名电视节目,结合相关考古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汇集节目内的精彩片断和节目外的文物写真,推介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标识,探索其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恒久魅力。
本书是“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一本博物馆”中大同市博物馆分册,quan面介绍了大同市博物馆“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等常设展陈以及部分专题陈列。本书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内容翔实,知识严谨,趣味性强。读者通过本书,既能了解大同市博物馆的整体面貌以及博物馆珍藏的众多文物,又能知晓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
本次遴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各类宗教造像138尊,集结成为图集,时间跨度从明至民国,质地涵盖陶、瓷、木、青铜等。整体内涵丰富,造型多样,与本馆主题展陈中的内容紧密契合,较好的体现了馆藏体系和特色。本图录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关于馆藏造像研究的学术论文,充分展示本馆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二是馆藏宗教造像精品,以多角度、整体、局部特写等图片来综合展示馆藏宗教造像精品。
洛阳,立于天下之中、河洛之间,北依邙山,南望伊阙,东据虎牢,西控函谷,洛水贯其中;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特殊的地理区域与根性的人文基因水乳交融,培育和滋养了中华文明的肇兴与成长,赋予了“天下之中”、“王命正朔”的国家意识。吸纳与辐射、守正与创新,铸就了河洛文化的重要特征,也造就了河洛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丰富的内涵。拂去历史尘埃,数千年的文明在洛阳盆地积累、沉淀,给洛阳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滋养了一座博物馆——洛阳博物馆。
本书是张文立教授博物馆学研究的专题文集,收录论文30余篇,包括博物馆学学术史、博物馆理论、博物馆发展、人才培养、其他等。内容涉及中外博物馆历史与理论,以国外博物馆历史与理论为主。本书可供博物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