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融鉴赏性、知识性与文化性为一体的收藏家传记。书中共收入20世纪活跃于大上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40位收藏大家的逸事。他们有的上承祖荫,有兴趣有资本,走上收藏之路,成为一代大家,如吴湖帆、张珩;有的因家族使命而走上收藏之路,如潘达于;有的创业后有一定资本,渐渐走上这条路,如谭敬;有的出身寒门,但因嗜痂成癖,甘愿倾其所有也要收藏,如孙伯渊 无论是何种原因,他们对所爱的收藏都倾尽一生的财富、精力与智慧,更在时代浪潮的变幻跌宕中,与钟爱的文物一起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之路。这些人如作者所说,多已成为人间 过客 ,但那些沾有他们气息的珍宝却得以留存。
博物学是19世纪在华欧洲人*广泛的科学活动。本书即从文化遭遇的观点去检视博物学史,从博物学的视角剖析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与碰撞,特别关注文化遭遇下的知识传统和文化霸权问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读者揭示了近代中国在知识领域所经历的顿挫与转折,为学界开辟了研究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新路径。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半坡文明,古蜀王都,丝路重镇,千年港城 本书带你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感受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地域文化。腹底铭文首次出现 中国 一词的何尊,瑰玮雄奇的青铜神树,光彩动人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清雅意趣的元青花 四爱图 梅瓶 250余幅精美稀见文物图,展现中华文化之美,诉说文明流淌的故事。
内容推荐: 何谓华夏,何以中国?是三千三百年前,殷墟开辟鸿蒙;是三千两百年前,三星堆伴月而生;是孔子两千五百年的思想之光;是兵马俑两千两百年的赳赳秦风。一千七百年前,我们从敦煌拥抱世界;一千三百年里,我们在布达拉宫点亮心灯。苏州园林,一千年的壮志风雅;西安碑林,九百年的翰墨津梁;六百年,十甲子,紫禁城。本书推介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标识,探索其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恒久魅力。《国家宝藏.第三季》立足于广受好评的同名电视节目,结合相关考古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汇集节目内的精彩片断和节目外的文物写真,推介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标识,探索其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恒久魅力。
*篇「话文物」,讲述《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 台北故宫36件标志性馆藏的故事。不只写文物本身,更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写战时的颠沛流离,写战后的阴差阳错。 第二篇「谈故宫」,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故宫的过去。 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 第三篇「访昔人」,是四个故宫的历任院长与名人专访记录。借这些与故宫命运深深勾连的人物之口,揭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本书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新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对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做了深入解读。
从艾莉 史密斯在阳光明媚的卡普里岛那一处令人惊叹的别墅,到阿兰 霍灵赫斯特笔下哥本哈根市中心不可思议的圣殿,《珍宝的殿堂》汇聚了24位伟大的作家,讲述了那些令他们感到困惑、敬畏、鼓舞的博物馆私人旅行。 和安德鲁 莫申一起到大英图书馆寻找写作的方法;和马修 斯维特在ABBA博物馆享受亲身体验的乐趣;朱利安 巴恩斯在访问西贝柳斯旧居时,静静地思考着他的音乐和苹果去核机;杰奎琳 威尔逊邂逅过巴黎玩偶博物馆的娃娃;蒂姆 温顿难以忘怀他光着脚*次来到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的情形;爱米娜塔 弗那曾为心碎博物馆里的名字沉思。 从陵墓到画廊,从伦敦和纽约到喀布尔和萨格勒布,《珍宝的殿堂》带领我们走进世界上*好的 或者是*令人惊喜的博物馆,以一篇篇动人而抒情的散文,证明博物馆在我们文化生活中有着经久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到访过晋祠的游人不仅对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及水镜台等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称赞有加,对以圣母殿彩塑和金人台铁人等为代表的晋祠造像艺术同样兴致盎然。晋祠造像艺术不仅时间跨度较长 上起北宋,下迄现代 拥有比较完整的时代序列,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材质类型,从泥塑、金属到砖石木雕。《晋祠造像》即是对山西晋祠宋代以后彩绘泥塑、铁人等金属文物、砖雕石刻等造像艺术的一次全面总结。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分别为北方和南方的重要国家。两国虽然在各自的发展中互有征伐,但各自都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本书是一本文物画册,收录了晋楚两地2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范等文物,反映了晋楚争霸的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和资料保存价值。
《图绘宝鉴》(续编、续纂二种),本书属“中国书画史籍校注丛典”之一种。《图绘宝鉴》是元代夏文彦著 的一部绘画史传著作,全书共有五卷。各卷所辑小传,多取自《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鉴》等书,并略作增补。书末附《补遗》一卷,对以上各卷之遗漏作了续补。明韩昂又有《图绘宝鉴续编》一卷,补收明洪武元年至正德十四年间画家一百余人。以上共收三国至明代画家一千五百余人。至明清之际,坊间又增补上述二书,成《增补图绘宝鉴》八卷。
恭王府所藏信札计50余通,内容涉及锡良在山西进行保甲造册之事,福润、文彬治理水患之事,甲午战争、中法战争、捻军起义、台湾抗倭等事。内容丰富,涉及人事范围广,十分有研究利用的价值。写信人有:何金寿、绵宜、翁同龢、李鹤年、袁保恒、潘祖荫、潘遵祁、宋庆、赵尔巽、端锦等,且有多封信件收信人相同,可根据资料勾勒出晚清时期名人交游的情况,以及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 本书彩色影印信札原件,并附有相关释文,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使用需求。
中国博物馆100(上)著者:赵梅译者:唐思雯绘图:谢昊伊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4929879时间:2018年6月*版定价:86.00元分类:博物馆 介绍 中国
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1986年至1987年,这里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笛孔有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早的乐器实物。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妇好鸮尊,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早的鸟形铜尊,其巧妙构思和周身繁缛的龙、蛇等各种动物纹饰,不仅体现了妇好主持祭祀、带兵征伐的特殊身份,其艺术性也堪称经典。本书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新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对妇好鸮尊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做了深入解读。
本书是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 系列图书之一,收录了其中的精品1520件。珐琅器的制作是在清代传入我国,现存世数量巨大,但其中多数精品都藏于故宫及博物馆,而沈阳故宫作为清代*宫殿,院藏的珐琅器更属精品中之上乘,另外,还有许多外国风格的玻璃器,也属清宫存留精品。
太仓博物馆系江苏省内率先创办的首批县(市)级博物馆,是太仓*一家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博物馆馆藏陶瓷、青铜器、书画、玉器等2000余件。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进一步服务公众,馆藏古陶瓷中选取百余件精品编撰成书,将丰富精美的收藏公之于众。
武玮、向祎编著的这本《四神云气图壁画》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新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 镇院之宝 之一,四神云气图壁画。 《四神云气图》创作于西汉早期,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后经考古专家通过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成为河南博物院的 镇院之宝 之一。《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早、墓葬级别*高的墓葬壁画珍品,因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 敦煌前之敦煌 、 敦煌外之敦煌 。
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曹汉刚编著的这本《莲鹤方壶》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新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 镇院之宝 之一莲鹤方壶。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