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 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所著的一部采用录目与跋尾体例写成的金石学专著,由于收录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铭文宏富与考证精当,以致与欧阳修所著的《集古录》齐名,世称“欧赵之学”。清代初年,杭州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一部宋刻本,虽残存十卷,但可算 无仅有的幸运,特意镌刻了“金石录十卷人家”印章一方,钤盖在所藏各种书帖之上,引以自豪,一时传为佳话。自是以后,该本经大藏书家鲍廷博、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递相收藏,书上印章累累,斑斓绚丽; 学者江藩、顾千里、翁方纲、姚元之、洪颐煊、沈涛等先后赏鉴,或题咏,或写跋,金薤琳琅,殊可宝爱。
五代时期的女性,有着怎样的家庭地位?本书立足32帧女性墓志碑文,结合史书等百种以上的史料,通过探讨墓志笔法与史学方法、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世变下的妇女角色,藉以观察五代至北宋社会家庭史的连续和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五代女性 男尊女卑 无所作为 的固有认识。书中穷尽挖掘墓志碑文里的信息将成为研究家庭史和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史料,也为五代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从文人武人的妻妾、官宦女子、英雄子女、寡妇到后宫嫔妃,书中探讨的女性身份多元,呈现了一幅五代女性图像,借此我们得以窥探当时五代女性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五代女性扮演的世变中的贤妻良母,除了具备传统的美德,还要帮助夫家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 五代在碑志 五代在碑志 系列包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
本书甄选 图书馆藏金石题跋72种,以拓本为单位,著录题名、装帧、行款、书体、钤印等信息,并对题跋文字进行辑录整理。这些题跋作者多为名家,如顾千里、叶昌炽、梁启超等,其题跋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可为金石证史、拓本源流研究、金石学者交游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是对照藏品实物参看的 工具书。
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出土宋代墓志近150种,是关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的系统性文献整理成果,旨在通过调研考察摸清当前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总体情况,根据拓本或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墓志文本的释录和考订,进而从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及交叉领域视角发掘其文献价值。宋代墓志既是重要的出土文献,同时也是珍贵的文物资源,本书的出版,将推动有关部门对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文物资源的重视和保护,也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向更深入的阶段。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是宋代所作收录彝器款识 丰富的书,原石刻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宋亡之后原石就已不存。本书整理者访求公家和私人所藏现存宋拓石本,得卷七至二十全帙及残叶集两部, 大部分为 公布。除彩色影印宋拓原件外,书中又收录徐中舒、容庚、王世民、李宗焜、高岩等先生的研究论文共六篇,供读者了解宋拓版本流传始末。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编著《新日下访碑录》(大兴卷、通州卷、顺义卷)一书,是《新日下访碑录》系列的第二卷。该书稿以北京地区大兴、通州、顺义等区存世及出土的石刻文物为著录对象,作出解题、录文和注释。本书稿体例分序言、凡例、目录、正文和跋尾五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三卷,《大兴卷》共著录碑刻37篇,附录1篇;《通州卷》共著录89篇,附录1篇;《顺义卷》共著录45篇,附录1篇;跋尾1篇。碑刻年代横跨金、元、明、清和民国,有摩崖石刻、寺庙修建碑记、王府圹志和敕谕诰封等。通过本书稿著录的内容,可以获得古代宫廷文化史、宗教和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也可遍览大兴、通州、顺义等区佛、道发展体貌,管窥北京地区佛教、道教的发展境况。本书有着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多年来行走于山西,以历史学严谨的求证精神,探访山西大地上的文物遗存资源。本书以山西“三普”资料记载的摩崖石刻信息为基础按图索骥,对中古时期(魏晋—五代)摩崖造像逐处造访,在考察过程中也发现了“三普”资料之外的新的实物。作者对探访到的摩崖石刻及造像做图片采集,以呈现摩崖石刻真实状态、摩崖石刻细节。并对这些遗存的石刻、造像进行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学科角度的考证,形成考证文字,让这些深藏于千沟万壑中的历史遗迹重新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本书为了推动中国古代石刻的研究,首先需要加强对石刻基本状况的宣传与了解,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需要规范对石刻类型的划分、规范有关石刻的术语名称,通过对石刻内容的分析研究理顺石刻各类型的发展演化过程,完善石刻研究理论。 本书希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详细介绍石刻的主要类型与内容,分析其发展源流,充实有关理论,构建石刻学研究的基本架构,并概括介绍历代对石刻的研究汇集状况,以期有助于研究者对石刻资料的了解与运用,为推动古代石刻研究的深入发展略尽绵薄。
本书为了推动中国古代石刻的研究,首先需要加强对石刻基本状况的宣传与了解,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需要规范对石刻类型的划分、规范有关石刻的术语名称,通过对石刻内容的分析研究理顺石刻各类型的发展演化过程,完善石刻研究理论。 本书希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详细介绍石刻的主要类型与内容,分析其发展源流,充实有关理论,构建石刻学研究的基本架构,并概括介绍历代对石刻的研究汇集状况,以期有助于研究者对石刻资料的了解与运用,为推动古代石刻研究的深入发展略尽绵薄。
通过对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研究,认为墓志碑铭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撰写者因个人写作习惯、政治因素和个人立场的影响,导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隐晦、或有所侧重。同时,墓志碑铭的撰写也会受到来自丧家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总体而言,这本书把北宋墓志碑铭作为“文本”进行分析,作为一种书写活动,墓志碑铭相关内容并非“隐恶扬善”所能 涵盖,明晰此问题,不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方式、内容和特色,从而有助于深化对墓志碑铭本身的研究,而且对客观认识作为资料的墓志碑铭亦大有助益。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以大量新出土石刻文献为新材料的基础,与传世文献互证,从士族文学研究的角度,考察南北朝门阀士族到唐代科举家族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学家族,主要是透过以墓志为主的石刻文献探讨这些文学家族传承千年的家风、学风与文风,进而揭示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
本书收录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墓志,起自东晋十六国,止于唐末。全书分 高昌郡 高昌国时期墓砖 唐西州时期墓砖 附属资料 三部分,每部分按照墓志纪年先后为序排列。墓志先列录文,后附考释与参考文献的出处,并著录人名、墓志纪年、砖质、书写形式、尺寸、出土年代、出土地及收藏地。其中 附属资料 特别收录与高昌或唐西州有关而非吐鲁番出土之墓志十余件。另附 索引 ,有铭文内容的人名、地名、官名官号、墓葬编号等项索引,极便检索。
《北京会馆碑刻文录》一书,是王汝丰先生耗费多年时间,辑录、点校的成果。所录会馆碑刻,以地域相区分者,按省分列,各省以首字笔划为序,依碑文撰写年月(或立碑年月)先后编列。工商行业会馆统一编列,不做细分。另外,还有一些北京会馆的碑记以及相关的记述,散见于清人文集中。作者都是当时旅寓北京的文士名流,又都是参与会馆建置、修葺的亲历亲见者。这些文字记述,除个别已勒石立碑,其馀均未见有碑刻,是会馆碑刻难得的补充,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弥足可贵,特编为《别录》,各篇以撰写年月为序,注明出处,并附以作者简略小传,拾遗补缺,对北京的会馆的研究不无增益。全书校勘谨严、体例完备,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