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汉喃研究院共藏有越南各地碑铭文献约25000种,其中大部分为汉文。这些碑铭用汉文记录了越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仰、行政区域变迁等多方面信息,特别为越南乡村史和宗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这些碑铭文献反映中越关系及中国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丛书通过与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合作,将该院数十年的拓片整理成果汇集出版,并分类整理,从而方便学者们的研究。
《温玉成文集.龙门石窟卷》是关于石窟寺考古调查与佛教艺术研究的专著,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部分为石窟寺考古调查与研究,第二部分为石窟寺艺术研究,第三部分为史料与历史研究,第四部分为研究与回顾,第五部分为书评。《温玉成文集.龙门石窟卷》为专业人员提供了龙门石窟调查的详细资料,对进一步认识龙门石窟的全貌及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于佛教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汉魏六朝隋碑志索引(套装1-6 共六册)》主要對漢至隋代的碑誌(包括墓碑、墓碣、墓幢、墓闕、塔銘、紀德碑、紀功碑以及墓誌、墓表、墓記)作索引。每一方碑誌索引條目,除簡介外,原則上按照圖版著錄、錄文著錄、碑目题跋著錄、相關研究論文和備考五個部分编撰,以期盡量提供每方碑誌的詳細著錄情況和學術研究前沿。徵引文獻以《石刻史料新编》為大宗,并盡量含括未收入該書的其它古代和近現代金石著作、以及總集、別集和方志中收錄的碑誌。偽刻(含疑偽)碑誌也按照同樣的體例編撰索引,并將 偽刻 疑偽 觀點標註在具體的文獻條目下,以使各家觀點更加醒目。
本书收录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藏 74 件石楬、碑刻、墓志、画像石,时间跨越东汉末到唐代 480 余年,类型之丰、风格之多,通过艺术与考古相结合,以实物与拓本、原大与局部放大等形式,多方位、完整呈现展现这一地区近半世纪书体、书风的发展演变过程。66 件石楬为规整的汉隶,风格多样,记载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名称,其中一些器物名称前所未见,为名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为研究古代服饰、器具提供了珍贵的出土文献,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古器物的认识。同时,高陵博物馆藏《十六国后赵鲁潜墓志》《唐杨贲墓志》《北齐贾宝墓志》《汉残碑》以及 4 件汉画像,保存有诸多信息,佐证曹操高陵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开展的 江苏六朝石刻病害调查与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全书梳理六朝石刻的历史,对32处江苏境内的六朝石刻进行现状调查,针对六朝石刻出现的开裂、脱落、溶蚀、粉化、龟裂、微生物污染等主要病害进行统计和记录,对石刻的风化程度、微观形貌、成分分析、环境因素影响等进行科学勘察,并对六朝石刻的保护提出建议。六朝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依据现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书对后续制定六朝石刻保护策略以及保护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所收造像为上有题名题记者。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宗教石刻以单体佛教造像为主,时代从北魏一直延续到明清,基本构建起了长安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序列。除大量佛教造像外,还有部分道教造像和佛、道合刻造像。造像形制有造像碑、造像塔、背屏式造像、龛式造像等。不同时期所流行的造像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北魏时流行造像碑、背屏式单尊造像,北周至隋圆雕单体造增多。这些石刻的造型与铭文辉映成趣:造像布局丰满,藻饰华丽,雕刻精湛;书法稚拙,错落有致,不拘一格,为书法界推崇。为历史学、艺术学、建筑学、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渭南是关中文化的核心地带,地处渭水之畔,泾河与渭河交汇之东,皇洛渭三河在此交融,属八百里秦川最宽阔区域,享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的美誉。在这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铭刻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印记,数以万计的文物宝藏,述说着中国历史的璀璨华章。
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本书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