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对中国东汉至元代石刻书人身份特点和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考察,对汉魏六朝石刻书人身份及石刻文献的伪托、附会、错讹和阙疑等加以考释甄别,探讨了隋部分石刻书人、石刻断代和五代以前的书学问题,并由石刻书人对北宋御书院的祗候官详加考辨,梳理了辽金元石刻书人及其身份,对元代奎章阁书家与鉴书博士进行了个案研究。《BR》 本书在研究古代社会书写状态和石刻艺术文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古代石刻史、书法史、美术史、刻工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魏六朝隋碑志索引(套装1-6 共六册)》主要對漢至隋代的碑誌(包括墓碑、墓碣、墓幢、墓闕、塔銘、紀德碑、紀功碑以及墓誌、墓表、墓記)作索引。每一方碑誌索引條目,除簡介外,原則上按照圖版著錄、錄文著錄、碑目题跋著錄、相關研究論文和備考五個部分编撰,以期盡量提供每方碑誌的詳細著錄情況和學術研究前沿。徵引文獻以《石刻史料新编》為大宗,并盡量含括未收入該書的其它古代和近現代金石著作、以及總集、別集和方志中收錄的碑誌。偽刻(含疑偽)碑誌也按照同樣的體例編撰索引,并將 偽刻 疑偽 觀點標註在具體的文獻條目下,以使各家觀點更加醒目。
《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运用中、韩、日学界现存文献、考古史料, 特别是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新发现的唐人墓志右刻为素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墓志石刻所见入唐朝鲜半岛移民涉及问题,杜嗣先、井真成基志及日本国号的出现,新罗、日本使臣争长诸问题。其中对入唐高丽移民墓志的史料价值,百济移民林氏家族入唐过程及在唐生活状况,定居唐朝的新罗侨民金日晨在唐为官经纬,宗藩体制下唐代宾礼的规定和具体实施,以及对西安周边新罗人金仁问遗迹、乾陵61蕃臣石像中的新罗使者、唐罗战争、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等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另外,《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还对百济移民柏:塞进的墓志、万年营碑阴题名、宦官吴怀实的墓志进行了镇密诠释与论述。
本书为中国古代金石研究专著,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碧落碑考》,下编为《金石偶谈》。 上编 《碧落碑考》,作者对唐代名碑《碧落碑》从学术角度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考证。该碑存于山西新绛县,篆体,是李渊之孙李训等四人为亡母房氏(房玄龄之女)所立,共六百余字。由于撰者不明,字体古异,碑文背景扑朔迷离,成为历代学人千年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在金石学领域、书法领域备受关注。该碑的作者,字体识读,以及立碑背景,至今尚无定论。作者经过对《碧落碑》的长期研究,分别从文字识别、立碑背景、作者探析三个方面,对该碑逐一破解。 上编的主要贡献和突破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解读,首先将原文一一列出单字,根据《说文》《石鼓文》以及甲骨、金文等专著,将与之对应的古文字作解。二是碑文背景,作者经考证,认为是武后消
本书着重围绕北朝石刻的三种典型书法形态而展开,即摩崖刻经、墓志隶书、魏碑体。通读全书,其主要内容大约有四:一、以书史为线索,梳理了北朝墓志隶书的新变和北朝碑刻书体的风格;二、由书法本体出发,探讨了摩崖刻经的书体类型和墓志隶书的书写特征;三、从创作者的角度,研究不同载体、写刻的差异;四、从接受的视角,列举清代碑学大家对北碑的实践和探索。作者从四个方面出发,不去求大而全,而是将北朝石刻中的几个问题理清。其写作特点也很明晰,既有用历史的眼光宏观论述,将其置于北朝历史情境中,又有点画技法的具体分析;既有实地考察,耳目不为成见所限,又有文献征引,不人云亦云;既对当代研究成果颇为关注并加以引用,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建构。本书对于了解北朝石刻及其在清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碑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关于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共收录了河南省境内目前不见集中著录、散存野外的汉唐时期18通碑碣及157方考古发掘出土并散存于各地文物管理单位和私人收藏家的汉唐时期墓志,对碑志铭文进行了精准移录与考释。《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还对中原地区唐代墓志的书写体例与装饰特征、入唐高句丽百济移民的社会生活、墓志铭文关于唐代女性问题的反映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书运用中、韩、日学界现存文献、考古史料,特别是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唐人墓志石刻为素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墓志石刻所见入唐朝鲜半岛移民涉及问题,杜嗣先、井真成墓志及日本国号的出现,新罗、日本使臣争长储问题。其中对入唐高丽移民墓志的史料价值,百济移民林氏家族入唐过程及在唐生活状况,定居唐朝的新罗侨民金日是在唐为官经纬,宗藩体制下唐代宾礼的规定和具体实施,以及对西安周边新罗人金仁问遗迹、乾陵61蕃臣石像中的新罗使者、唐罗战争、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等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另外,本书还对百济移民称塞进的墓志、万年宫碑阴题名、宦官吴怀实的墓志进行了镇密诠释与论述。
《洛阳新获墓志 二〇一五》,收录近年来洛阳及周边地区新出土的墓志(墓莂、经幢、镇墓石)拓本,凡398方。计东汉7方、西晋2方、北魏(含东魏、西魏)23方、北齐7方、北周5方、隋16方、唐(含周、燕,五代后梁、后晋、后周)312方、宋21方、金1方、元4方。其纪年起自东汉永初元年(107),讫元至治元年(1321)。本书所收墓志之价值,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文学、家庭、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多可补正史之缺;一些墓志书法精美,笔法讲究,堪称佳构。
仲威著的《中国碑拓鉴别图典(精)》?取?代名碑350??,上起先秦,下至唐代。?力搜集每一?碑刻的各?不同?史?期的拓本,依碑拓先後次序?列,?其版本?化????行配?,?版?2500??,意在??大?者通??大量碑拓?版的此?,?直?地?别碑拓的真?,?分碑拓的新、?,推定碑拓的年代。同时?方便??,每一?碑刻均?明相?的刻石年月、?撰者姓名、出土?地、翻刻情况、?代?刻、?存地?等信息。
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赵林恩收录点校的《五台山碑文》收集了五台山寺院的360 余篇碑文,作了点校,拟作为 清凉文化丛书 之一种出版。这些碑文,内容涉及历代国家政令、宗教政策、宗教活动、寺院沿革、高僧行实、名山灵迹、君臣德政、信众功德等等。
《阿坝金石录》系统收录阿坝州境内存世碑刻资料和文献碑文资料共计257通。其中存世碑刻192通,分为摩崖题记题刻、御碑、乡规民约碑、布告碑、德政碑、功德碑、家谱碑及墓碑、墓志铭及买地券、其他等9小类,其中多数是**次对外公布的;文献碑文65通,分别摘录于清同治《理番厅志》、乾隆《保县志》、道光《绥靖屯志》、道光《茂州志》,中华民国《汶川县志》、《松潘县志》、《南坪乡土志》,新编《南坪县志》等文献。《阿坝金石录》是一本能从各个方面反映阿坝州历史文化的专业书籍,对阿坝州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交通、边疆史等若干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基层民众的历史活动的研究,都可提供宝贵的**手史料。
本书运用中、韩、日学界现存文献、考古史料,特别是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唐人墓志石刻为素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墓志石刻所见入唐朝鲜半岛移民涉及问题,杜嗣先、井真成墓志及日本国号的出现,新罗、日本使臣争长储问题。其中对入唐高丽移民墓志的史料价值,百济移民林氏家族入唐过程及在唐生活状况,定居唐朝的新罗侨民金日是在唐为官经纬,宗藩体制下唐代宾礼的规定和具体实施,以及对西安周边新罗人金仁问遗迹、乾陵61蕃臣石像中的新罗使者、唐罗战争、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等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另外,本书还对百济移民称塞进的墓志、万年宫碑阴题名、宦官吴怀实的墓志进行了镇密诠释与论述。
本书为了推动中国古代石刻的研究,首先需要加强对石刻基本状况的宣传与了解,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需要规范对石刻类型的划分、规范有关石刻的术语名称,通过对石刻内容的分析研究理顺石刻各类型的发展演化过程,完善石刻研究理论。 本书希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详细介绍石刻的主要类型与内容,分析其发展源流,充实有关理论,构建石刻学研究的基本架构,并概括介绍历代对石刻的研究汇集状况,以期有助于研究者对石刻资料的了解与运用,为推动古代石刻研究的深入发展略尽绵薄。
本書?L集了2008年以後新見隋代墓?I163?N,依?r?g排序而對每?N墓?I從基本信息、?I?w?I文、疏?C三方面?M行個案整理?c研究。《BR》 疏?C側重釐清?I主的出身、家族、世系、任職、婚姻、子女、宅第、葬地等史料實况,?K分析?c?I主生平事功相?P聯的史事,以爲史籍之?a正;且欲通過梳理隋代?c前朝後世相?P墓?I文?I之?g的聯?M,尋找契合的規律和問題,?M而做整?w或專題的從史料到史?W乃至藝?g?T層面的探討,以期促?M對隋代總?w研究的拓展?c深化。
本书以《千字文》为序,朱砂墨手写编号,并得到启功先生家属授权,每册都加盖刘博琴先生为启功先生所制自用印一方。 启功先生之名,可谓妇孺皆知。其在各个方面成就,早有定论,称之为 完人 。先生所藏金石碑帖拓本,有如一部详尽的中国书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金石碑帖的收藏者,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藏者,其或有慧眼鉴真去伪,或通过高人点拨,凭借财力雄厚,收得稀见珍品,多夸扬珍異,炫诩收藏;二为书者,其所得碑帖拓本,仅作临池之工具;三为学者,得之碑帖,一能考证史实,二能学书临池,三能通晓校碑字诀,可谓集大成者。自民国以来,金石学领域真正称之为学者之人,凤毛麟角,先生当在其列,与先贤并驾齐驱。启功先生对于碑帖的取舍,不同于一般碑帖收藏者,不单以校碑字诀为要务,不斤斤计较一笔一画之多寡。
本书约13万字,插图300余幅,系对北京地区近代石刻文物进行著录研究的专著。本书收录产生时间在1840年至1949年的北京地区的各类文字石刻,包括北京18个区县近200处石刻,内容包括近代名人石刻,如恭亲王奕?、荣禄、李莲英、王国维、梁启超、吴佩孚等的墓葬石刻,以及反映政治、教育、工商业、公共事业、宗教、民俗方面内容的石刻等。编著者运用石刻学的专业方法,在对北京地区的石刻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石刻文物进行田野调查,并将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相结合,整理、分类、研究,形成了该专著。近代石刻堪称一部记录和反映北京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石刻历史档案。本书将北京地区零碎的近代石刻材料以时间为序汇集起来,整理、著录、研究,对于发掘北京地区近代石刻的价,丰富、深化北京近代史地研究,北京区域史、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