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 气魄深沉雄大 ,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著名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最新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对石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种病害、洞窟渗漏、雕像溶蚀、本体风化等现象严重威胁着龙门石窟的安全。本书记录了21世纪以来,龙门石窟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与发展变化,包含了工程背景、地质勘察、病害调查,以及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也总结了近年来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经验。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特征所反映的“西方”“南方”以及“中原传统”因素,以及传统历史研究中的“胡化”与“汉化”问题。利用全面搜集的石窟、造像的题材,佛教刻经经目材料,讨论东魏?北齐的佛教信仰,结合供养人的身份,探讨不同身份等级供养人佛教信仰取向的不同,以及背后反映的深层次动因。
本书收录南朝陵墓石刻中仍存文字的拓片,主要涉及萧梁王侯墓前的石刻遗存,反映了南朝特有的时代风貌与神韵;同时收录汉代至唐代重要的碑拓,如汉代《校官碑》、三国吴《天 发神谶碑》、南朝《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唐代《明征君碑》等,反映了石刻文献与书法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彰显出南朝 继汉开唐 的历史地位。南京大学程章灿、 张学锋、童岭三位教授并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从古代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切入,对石刻拓片背后的历史故事、政治生态、社会文化土壤等深层因素予以发掘和重现,使读者可 以深入了解六朝历史,感受六朝文化。
本书从文献学角度对中国东汉至元代石刻书人身份特点和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考察,对汉魏六朝石刻书人身份及石刻文献的伪托、附会、错讹和阙疑等加以考释甄别,探讨了隋部分石刻书人、石刻断代和五代以前的书学问题,并由石刻书人对北宋御书院的祗候官详加考辨,梳理了辽金元石刻书人及其身份,对元代奎章阁书家与鉴书博士进行了个案研究。《BR》 本书在研究古代社会书写状态和石刻艺术文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古代石刻史、书法史、美术史、刻工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容美土司石刻》收錄並拓印已知容美土司所有石刻,對石刻拓本進行介紹和識讀。並根據拓本釋讀信息結合文獻對容美土司的疆域變遷、軍政管理、構造營建、墓葬信息等涉及容美土司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生活等綜合信息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詮釋,對容美土司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也對鄂西南地區的土司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调查报告,五洲传播出版社 作者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 著 原价 ¥88.00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7-01
越南汉喃研究院共藏有越南各地碑铭文献约25000种,其中大部分为汉文。这些碑铭用汉文记录了越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仰、行政区域变迁等多方面信息,特别为越南乡村史和宗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这些碑铭文献反映中越关系及中国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丛书通过与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合作,将该院数十年的拓片整理成果汇集出版,并分类整理,从而方便学者们的研究。
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被鲁迅先生誉为“气魄深沉雄大”,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是汉画像石研究学者张从军力作,书中从服饰、饮食、住宅房屋及车马出行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进行了分类展示与解析,涵盖了山东、江苏、四川、河南及陕西等地的画像石代表性作品,图片多达四百余幅。作者对汉画像石及古代物质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积累,在流畅述写的同时,对汉画像石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读者能透过汉画像石而对汉代及整个古代的文化有更为清晰的体认,是一部难得的汉画像石及传统文化普及佳作。
如果说“二十四史”在纸上记录和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世界,河洛地区的石刻遗存就是这些历史的具体实践结果。看似零散分散的石刻,实际上传承有序,闪烁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要素。它们由华夏文明进程这条隐秘的暗线相连接。河洛古代石刻影响巨大,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记忆凝聚华夏文明的共识和价值原则,进而形成身份认同。本书尝试从“文化”“记忆”相结合的视角,将石刻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行对照分析,重点关注与这些石刻在同一片生活空间的人与石刻的互动关系,希望通过解读河洛地区古代石刻的文化记忆,发现和理解河洛地区的古代石刻是如何参与历史书写,如何塑造、建构华夏历史的,从而引发更多的人关注石刻作为精神与物质双重遗产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