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历经唐、五代时期的孕育,开启了之后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的雕凿之声。在此之后,历经270年的经营,方具今日北山石刻多达三百多龛窟的规模。在北山长约里许、形若星月的佛湾中,佳作连连,晚唐时期观无量寿佛经变,布局严谨,造像多达五百余身,是中国石窟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本书是一部对大足石刻发展历程介绍的通俗读本,书中图文并茂地解读了大足石刻一些重要龛窟的艺术、历史价值,讲述了这份独特世界文化遗产的诸多文化内涵。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 人的信仰 人的工程 的故事。 一千五百年前,人们虔诚发愿,要在灵山巨岩之上营造出一个胜极的佛国。 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国宝流浪海外。本书爬梳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亦讲述了无数云冈人的故事:一举夺回学术主动权的中国云冈学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开辟新赛道的云冈守护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用古建筑学思路还原石窟工程营造的新一代学者彭明浩,
大足石刻是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造像题材众多,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考古、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价值。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石刻造像的新发现等,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需要向读者进行解读,因此,《大足石刻十八讲》一书选取大足石刻的十八个方面,对大足石刻进行解读。本书主要可概括为三个部分:部分为大足石刻的历程与发现。通过此部分,读者可以对大足石刻发展历程、碑刻铭文、匠师以及发现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对大足石刻造像题材的解读。对大足石刻主要造像题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涉及到儒释道三教,让读者对大足石刻造像题材的历史与艺术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第三部分为对大足石刻的文化和艺术的考察。此部分重点是对大足石刻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等诸多特点的考察,让读者对大足石刻呈现出的诸多价值有
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始建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北石窟寺千姿百态的石雕造像是陇东地区艺术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的结晶,堪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艺术明珠,在中国石窟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对于北石窟寺的现存遗迹,进行深入梳理,以深入简出的语言讲述北石窟寺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历史沿革和关键人物,以及近现代北石窟寺保护研究方面的逸闻趣事。本书图文并茂,读者可以领略到石窟艺术的神秘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为中国古代金石研究专著,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碧落碑考》,下编为《金石偶谈》。 上编 《碧落碑考》,作者对唐代名碑《碧落碑》从学术角度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考证。该碑存于山西新绛县,篆体,是李渊之孙李训等四人为亡母房氏(房玄龄之女)所立,共六百余字。由于撰者不明,字体古异,碑文背景扑朔迷离,成为历代学人千年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在金石学领域、书法领域备受关注。该碑的作者,字体识读,以及立碑背景,至今尚无定论。作者经过对《碧落碑》的长期研究,分别从文字识别、立碑背景、作者探析三个方面,对该碑逐一破解。 上编的主要贡献和突破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解读,首先将原文一一列出单字,根据《说文》《石鼓文》以及甲骨、金文等专著,将与之对应的古文字作解。二是碑文背景,作者经考证,认为是武后消
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始建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北石窟寺千姿百态的石雕造像是陇东地区艺术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的结晶,堪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艺术明珠,在中国石窟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对于北石窟寺的现存遗迹,进行深入梳理,以深入简出的语言讲述北石窟寺发展 的重要事件、历史沿革和关键人物,以及近现代北石窟寺保护研究方面的逸闻趣事。本书图文并茂,读者可以领略到石窟艺术的神秘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周时期齐系题铭材料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铜器铭文、兵器铭文、玺印、货币、陶文等。时间上,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的文字材料都有发现;地域上,齐、鲁、邾、滕、薛、莒、郳等国的铭文皆有发现,尤其以齐国题铭*为丰富。这些材料本身未经后人篡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本书即以齐系各种题铭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题铭内容进行整理,揭示这些题铭中所见的诸国史事及相关问题、军政制度、政治行政制度、手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礼俗等,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期对山东地区(尤其是齐国)东周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通过对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研究,认为墓志碑铭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撰写者因个人写作习惯、政治因素和个人立场的影响,导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隐晦、或有所侧重。同时,墓志碑铭的撰写也会受到来自丧家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总体而言,这本书把北宋墓志碑铭作为“文本”进行分析,作为一种书写活动,墓志碑铭相关内容并非“隐恶扬善”所能 涵盖,明晰此问题,不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方式、内容和特色,从而有助于深化对墓志碑铭本身的研究,而且对客观认识作为资料的墓志碑铭亦大有助益。
本书收录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墓志,起自东晋十六国,止于唐末。全书分 高昌郡 高昌国时期墓砖 唐西州时期墓砖 附属资料 三部分,每部分按照墓志纪年先后为序排列。墓志先列录文,后附考释与参考文献的出处,并著录人名、墓志纪年、砖质、书写形式、尺寸、出土年代、出土地及收藏地。其中 附属资料 特别收录与高昌或唐西州有关而非吐鲁番出土之墓志十余件。另附 索引 ,有铭文内容的人名、地名、官名官号、墓葬编号等项索引,极便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