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王国》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介绍良渚古城的考古成果,良渚古城核心区包括莫角山宫殿区、城墙、外郭,以及祭坛墓地、外围郊区和外围水利系统,占地面积100平方公里。此外,将良渚文明放在世界五千年文明史的平台上加以论述,同时简要介绍了良渚文明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良渚王城的兴起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良渚王国》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介绍良渚古城的考古成果,良渚古城核心区包括莫角山宫殿区、城墙、外郭,以及祭坛墓地、外围郊区和外围水利系统,占地面积100平方公里。此外,将良渚文明放在世界五千年文明史的平台上加以论述,同时简要介绍了良渚文明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良渚王城的兴起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双庙墓地于1991~1992年进行发掘,共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41座,可分为十期十四段,时间跨度从战国中期至东汉中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带墓道竖穴土坑墓、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小砖券墓、竖穴墓道洞室墓、组合墓道土坑墓。出土遗物约3100件,其中钱币约1951枚,依质地有陶、铜、铁、铅、琉璃、玉、玛瑙、石、骨、蚌器等。这批材料对于了解这一地区的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丧葬制度及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地区的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丧葬制度及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有十分 积极的意义。
2007年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淄区文物局在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办事处山王村,抢救性清理了1座汉代兵马俑坑,南北长15.45、东西宽3.5、深约5.4米,坑内排列着陶阙、陶楼房、陶车马、陶俑等多种陶制品,制作精良,彩绘艳丽,保存较好。陶阙、门房、楼房等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象征着前有阙楼、后有三进庭院的大型庄园式建筑组群,其间人物、牲畜形态逼真,再现了汉代的城市生活场景。该兵马俑坑应为西汉早中期齐国贵族墓的陪葬坑,为研究西汉早中期齐国葬俗和礼制提供了翔实资料。韩伟东、魏成敏、王会田编著的《临淄山王村汉代兵马俑(精)》分概述、形制布局、陶俑、陶模型器、结语五部分。
《甘青地区史前遗存的性别考古研究》旨在梳理性别考古学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与考古学背景,通过性别考古成果的介绍,使读者系统地理解性别考古学的研究思路、理念、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诸多文化遗存展开性别以及与性别相关联的社会文化现象分析,主要集中在人物图像的性别判定、墓葬随葬品的性别相关性、人物性别模糊化以及空间的性别功能分区等,结合该地区已有的成熟的考古学文化认识讨论性别视角下的相关现象,探讨当时的社会组织、两性社会角色等问题。
1981年春洛阳市龙门东山发现的唐景龙三年(709年)定远大将军安菩及夫人合葬墓,是洛阳地区唐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安菩墓中出土包括三彩釉陶器、瓷器、钱币以及石刻等随葬品129件,特别是三彩器数量多、质量高、种类齐。墓中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则是洛阳地区唐代考古的专享发现。安菩墓志为我们提供了墓主安菩的国属、家世及其身世等情况。 唐安菩夫妇墓的发现,是研究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洛阳与丝绸之路及唐三彩制作工艺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程永建、周立主编的《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精)》适合于考古学、历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