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置于墓圹范围内的祔葬品,其上书镌逝者姓名、生卒、乡贯、家世、婚宦、德行等相关信息。因其材质、形制与书镌文字体例、内容反映了葬俗变迁,蕴含重要社会历史信 息,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南京出土东晋南朝墓志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恒久的艺术魅力,是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物。南京市博物总馆编著《贞珉流徽》一 书,旨在对东晋南朝时期墓志及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正文图版和释文收录南京多家文博机构所藏东晋南朝墓志共计53方。因体例及其它原因图版未予收录的墓志,在绪言附 图与所附表格中也有所统计,几乎囊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东晋南朝墓志的资料。书中同时收录了学界关于东晋南朝墓志重要的专题研究。
新疆龟兹研究院保存有丰富的吐火罗语材料,是目前国内*为集中的收藏单位。这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出土的木简和文书残片,这部分文字除了用来书写吐火罗语与梵语的婆罗谜文字之外,还有少数书写梵语与印度俗语的佉卢文字残简;另一部分就是洞窟现存的题记,主要是壁画榜题以及由石窟居住者、参观访问者在墙壁上留下的墨书或刻写漫题。壁画榜题主要是吐火罗B语(即龟兹语)与梵语之婆罗谜文题记,漫题则泛见各种语言文字。 本书由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对古代龟兹王国范围内现存所有吐火罗语资料,尤其对之前较少被关注的石窟题记予以系统梳理,进行详细释读及研究,是一部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新疆现存吐火罗语文献研究的学术专著,包含文物图版、出土讯息、字样摹写、内容转写、翻
为配合国家文物局设立的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课题 工作的深入开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淮北市及濉溪县文物主管部门的配合下,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对濉溪县石山孜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事业管理局编著的《濉溪石山孜(石山孜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精)》即是对这两次发掘工作的初步研究和总结,本报告成果是参加田野发掘和整理工作全体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陶寺物华: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类全概览》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
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五里头村,园内有家庙、神道、石刻、兆沟等完整墓园配置,北部是家族墓地 墓园形制呈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宽西南窄 倒置酒瓶 状,入口开于西南端,周围环绕兆沟。家庙位于墓园入口之北,属吕氏族人祭祀场所,始建于墓园落成之时,延续使用时间长达近千年。神道是连接家庙与墓葬群的通道,居于墓园中轴线中部,道旁两侧排列石象生。墓园营造于北宋哲宗熙宁七年(1074年),使用至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 墓地位于墓园北部正中,墓葬自南向北横向分为4排,辈份明确、长幼有秩,形制多样,共埋葬吕氏嫡系家族成员5代人29座墓。 本报告将墓葬分为成人墓和未成人墓两大类,逐个墓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翔实的文字介绍,配以精美的线图和大量珍贵的发掘现场照片、遗物照片。 遗址及墓葬中共计出土各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陕西周原遗址清理西周墓葬、马坑47座,试掘居址114.3平方米,考古调查10平方千米。本书系周原遗址2012年度田野工作报告,包括前言、姚家墓地的钻探与发掘、姚家墓地周邻区域的试掘与钻探、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区域的调查、结语共五章。这批资料初步揭示了周原遗址西周时期聚落东部边缘区域的文化、聚落与社会特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两汉中小型墓葬。通过对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四个考古学意义上的分区。在分区基础上,根据各区墓葬材料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古学分期研究,由此建立起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的年代框架。在分期基础上,对各区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因素的势力消长关系,来考察各区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继而对各区墓葬所展示出来的地域特色进行归纳,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及宗教因素,分析各区地域特色文化的形成原因。最后将中国南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概括汉文化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形成过程,总结中国南方地区汉文化的特点,并结合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及政治经济等因素来探究其特点的形成原因。
《磁县双庙墓群考古发掘报告》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中河北省考古发掘项目之一,由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文物局共同承担。发掘项目承担单位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文物保管所。报告编写单位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磁县文物保管所。很多资料是发掘后公布的考古材料。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生活、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雕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东汉末年画像石极盛时期成熟的代表佳作。著名考古学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主持发掘整理并主笔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堪称考古发掘报告的典范之作,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是汉画像石研究经典,被评为 二十世纪考古发掘报告 之一。本次由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增加了 研究综述 内容,予以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临朐西朱封遗址是一处山东地区非常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特别是1987、1989年先后发掘的三座龙山文化时期大型墓葬材料,引起*术界的高度关注。
北宋东京顺天门遗址发掘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2018年度在开封市进行的一项重要发掘项目。顺天门是北宋东京外城西墙上的一座城门,遗址发掘面积355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北宋东京城考古中最大规模的发掘项目。此发掘成果丰硕,不仅揭示了宋代顺天门主城门结构布局和叠压在顺天门之下的五代时期迎秋门的西侧断面,还发现了五代、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等各时期大量的遗存,包括479个灰坑、24条沟渠、16座院落、59座房屋、179道墙、40条道路、2处农田、1口井、43口灶等遗迹,出土了3653件陶瓷、金属、砖石、钱币等类型的文物,提取了5500多份陶、瓷、骨、贝、砖、瓦、构件、石、植物、金属、土样等类型的文物标本。
望牛岭汉墓在1971年10月开始得到发掘清理。此次发掘发现墓葬2座,其中M1的发掘资料经整理后于1972年在《考古》期刊上公开发表考古报告,M2的相关发掘资料则将在本图录中说明。图录共分为两部分,首先为文字部分,包括墓葬概况、发掘者访谈、2号墓相关讨论及相关文物修复保护内容。第二部分为本书主体的图录部分,包括出土器物的照片及相关介绍。合浦望牛岭一、二号墓中出土了近300件文物。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铜、铁、陶、漆、玉石、珠宝等各类材质,器类涵盖有炊煮盛食的各类容器、生活日用杂器、车马器、装饰品等,器物以具有多文化因素杂糅的汉代岭南风尚器物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舶来品为主,随葬器物种类数量繁多且异常精美珍贵,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之珍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嵊州市文物管理处编 *的《绍兴越墓(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考古报告)( 精)》为2005-2011年绍兴地区越国贵族墓考古发掘报 告。全书共分为四部分,报告了绍兴地区香山、祝家 山、分期与年代、结语四个地点七座越国贵族墓葬的 全部发掘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越国墓葬等级 、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为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出土纺织品的文物资料整理与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的六个竹笥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纺织品和衣物,包括绵袍、单衣、单裙、袜、单幅丝织品、丝织品碎片以及置于西边厢竹笥上的瑟衣、竽衣、麻绳残片等文物。其中出土的素纱单衣 是迄今所见 早、 薄、 轻的服装珍品,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 水平。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出土纺织品的重新整理,将这批历经两千多年却依然保存完整、色泽鲜艳的国之瑰宝呈现在世人面前,再现了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 水平,也为进一步研究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以及当时的服饰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是对马王堆一号汉墓东边厢、南边厢、北边厢出土纺织品的文物资料及西边厢的纺织品残片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东边厢出土了盛有竽律管的绣袋、香囊、麻履以及盛放其他物品的绢袋或麻布袋等;南边厢出土了戴冠男俑上的服饰残片、竹笥上的麻绳残片及草席上的丝织物包缘等;北边厢出土了夹袍、绣枕、几巾、枕巾、香囊、鞋履以及置于奁内的手套、镜衣、针衣、组带等,同时北边厢的四壁还挂有丝织的帷幔;西边厢新整理的纺织品残片资料主要是竹笥中出土的聂币残片。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四个边厢出土纺织品的进一步整理,弥补发掘报告中资料公布的不足,也为进一步研究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以及当时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 ,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 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
本书主要内容为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纺织品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了包裹女尸的衾袍,计二十二层,包括了绢、纱、罗、绮、锦和绣以及细白麻布,代表了汉初桑蚕织造和麻纺织品工艺的 水平。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纺织品的全面整理,将包裹和覆盖尸体的二十二层纺织品面貌呈现出来,展现西汉时期高超的纺织技术、刺绣技艺及其所体现的美学,为进一步研究西汉纺织品及其纹饰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汉初贵族丧葬礼仪提供参考资料。本书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学术湖南”精品培育项目)。
陵墓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内涵。洛阳邙山的历代陵墓群一直受到了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洛阳古都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为墓葬文化的衍生品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已经成为中国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洛阳邙山成为理想化归葬天国的代名词。经勘测,亡B山陵墓群是中国面积大的陵墓群遗址,在75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分布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朝共计二十四座帝王陵墓,周边附之数以千计的王公贵族墓冢,可以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的人文奇观。 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 项目从立项开展工作,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对于这样一个地域跨度、时间跨度都非同一般的大遗址,进行考古调查的难度可想而知。2017年12月4日,在该项目首阶段考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