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之后第一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各种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相关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相关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等,都在本书中逐一展现。其中陪葬墓等多项考古材料为首次公布,关于各类质疑观点的梳理分析也是首次尝试。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能够让学者和公众看到曹操高陵的完整面貌以及其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更加科学、理性和全面的了解。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 晋制 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 唐制 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彻底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历史研究也不断带来新的信息。 备受瞩目的图坦卡蒙墓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亚历山大大帝和埃及艳后的陵墓究竟在何处?国王谷里是否还藏着神奇宝藏?有足够多的线索诱惑着人们,激发人们的想象,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指向确切的结论。 克里斯 农顿在书中不但精彩地捕捉了埃及考古学史上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刻,生动讲述非凡探索者们的发现过程,而且思考着已有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留下的重重谜团,以及公众的兴趣如何影响埃及学的发展,再次燃起人们对未来埃及考古发现的热切期待。
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画像砖壁画等使用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还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 邺城规制 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
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 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 雅俗关系 与 胡汉关系 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 礼制 与 礼俗 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2019年考古工作者对丁家畈遗址的槐树墩、月亮墩、东墩等三个墩台进行了发掘,发现遗迹现象155处,涵盖了灰坑、房址(主要为柱洞)、墓葬、灰沟等多个类型,遗迹的时代以西周时期为主,发现的遗物虽然不多,但较具地方文化特征。遗址所在地处江淮,既受到周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地方的特色,更留有文献记载的影子。这次发掘对研究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南宋皇城赓续营建长达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山水园林式宫殿,也是宋代顶级建筑艺术的代表,可随着元军铁蹄的南下,这座曾经辉煌壮丽的宫苑或被烧、或被拆及至被彻底摧毁,其原貌如何今人已无法得见,仅能从不同典籍的只言片语了解到其殿宇楼台的雄壮与华丽。该书作者从不同史料中爬梳整理,将学术研究普及化、大众化,用文学的、通俗的笔法将南宋皇城选址的故事、皇宫宫殿的建造、宫墙内的秘闻、宫殿的辅助建筑及宫苑草木一一勾勒,逐渐揭开南宋皇城的神秘面纱。从对南宋皇城的兴衰书写中见宋人文化、宋人精神。
汉初,郡国并举,形成了政体上的东西分治。本文以考古学资料为中心,在传统制度史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与政治因素的互动中再度观察汉代的郡国制问题。通过对关东地区汉墓的综合研究,探讨了关东汉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脉络,揭示出当地汉文化发展的渐进改良模式。进而,通过与两汉政治环境变迁的对照,指出汉代制度层面的郡国分治与社会文化的东西异制相互影响,移风易俗,平稳而有效的整合了地域差异显著的关东之地。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包括海防遗址在内的 大型线形文物 设立专项研究,对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修建的明代以防倭为主要目的、清代以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为目的的明清海防工程开展了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广东和浙江作为国家文物局 明清海防遗址保护研究 试点单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随着上海的经济开发,众多的海防遗址面临保护危机。近年,临港新城、自贸区等的建设,也对上海如何加强海防遗址的保护和如何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对于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的数量、保存状况等尚缺乏细致的把握。上海的海防遗址调研与保护是文物部门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本书厘清上海现存明清海防遗址数量和保存状况,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须,也是探讨上海海洋历史与文化的必须,对于加强民众对海防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核心从未改变。这一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与地下住所的营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又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的物质载体,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有力证据。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时人的灵魂观念与 思想,并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表达礼制等级与传统倾向。 家居随葬组合与墓主人画像自两汉时期起,便开始被纳入墓葬空间体系之中,直至元明之际仍波属云委,在墓葬中占据主体中心地位。在近1500年间的各个历史阶段中,这一随葬组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地下墓葬之内,展现出差异性的分期特征、变化规律,器物组合及图像题材也多有改变与发展,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中国古代社会生死观念、丧葬仪俗的承袭与 动,透视愈
《深圳盐田三洲田清代至民国时期墓葬群发掘报告》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编*。 深圳盐田三洲田清代至民国时期墓葬群位于盐田区三洲田和大梅沙一带,2005-2006年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联合发掘清理,共发掘墓葬31座,均依山势而建,基本形制由外护墙、前堂、祭台、墓室组成,层层递高。经考证,这批墓葬的墓主是明末清初由福建上杭迁入此地的客家民系。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由于地处江海要冲,它逐渐成为上海地区*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曾记载有三十六坊,烟火万家的繁荣景象。它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镇,北宋米芾曾任青龙镇监镇,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诗词歌咏。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使这座湮没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逐步揭开面纱。考古发掘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有隆平寺塔、房址、水井、手工业作坊等,出土中瓷器占较大比重。上海博物馆将于2017年3 月将考古成果的精粹展示给观众,杨志刚主编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精粹)》即为此次展览的配套图录。
2004年7~9月,淮安市博物馆在清浦区运河村发掘一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是迄今江苏地区出土的规模*、结构*为奇特的战国贵族墓葬。此墓因早期被盗,主椁室与外藏椁随葬的青铜礼乐器、容器等珍贵器物被洗劫一空,尚余各类器物130多件,可定为国家珍贵文物的26件。其中以一辆实用木质马车为国内考古罕见,弥足珍贵,该车大多数木质构件纹饰清晰,轮、轴、辅、衡、轸、軨、厢板、建鼓等主要部件保存较好,且有一定数量的青铜饰件、骨雕饰件、漆绘饰件,大部分车厢板都雕刻着精美的蟠螭纹与云纹图案,从整体形制看,此车装饰华丽,制作精良,表明了墓主人有显赫的地位,是战国时期贵族阶层礼仪身份的象征。根据车舆木雕装饰板与建鼓组合的特征,将这辆木质马车命名为 木雕鼓车 。马车惊现后,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对木雕鼓车
史前中国,在考古有所发现之前,是一片神秘的沉默地带。中国考古学者用手铲,用探方,一点一点刮剔出史前中国的真相,这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考古学界, 是良渚做得 ,取得的成果 显著,经验与模式 值得讲述与借鉴。 口述史将良渚考古发现史,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阶段,邀请这四个历史阶段的领军人物进行讲述,避免了考古报告的枯燥艰涩,用通俗的口语,娓娓道来良渚考古发掘的大幕是如何被渐渐揭起,并说明良渚如何从一个沉默的普通江南小镇,一跃成为实证中国5000年历史的圣地。
本书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开展考古工作的发掘报告之一,本书稿主要内容为庐江县三板桥周代遗址。此处出土遗迹、遗物不多,有灶、灰坑、壕沟等遗迹现象,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可分为早、晚两期。在资料整理和公布的基础上,联合高校考古实验室,分析遗址出土物的科技成分,为厘清遗址年代和史前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引江济淮工程发掘涉及多处古遗址,获得大批考古成果,丰富的材料将推动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研究的开展。
北朝时期,山西是北魏、东魏和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是民族融合的熔炉、文化汇聚的舞台。山西出土的北朝墓葬壁画,在已经面世的中国古代寺观及墓葬壁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方便美术院校的临摹教学,我们从《北朝九原岗墓室》《北齐娄睿墓室》《北齐徐显秀墓室》,这几个北朝墓葬壁画中精选出 代表性的局部精印出版,让广大艺术爱好者、工作者与早已面世并被大家熟知的寺观壁画相互对照,临摹欣赏。同时透过这些近乎原大的精美图像,使读者感知北朝气息、文化,认识墓葬壁画背后的北朝人、北朝社会,了解中华 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本书紧扣审批、审查的关注点,循着设计的渐进过程和审批时序,展开陈述。第1章作了综述,介绍设计的目的和作用,设计的基本任务、设计阶段、涉及的专业范围、设计文件深度等。第2章说明了建筑设计需要收集的设计依据,包括政府批文、建设方任务书、基础资料,以及相关 及地方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等;说明了设计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深度。第3章结合浙江省杭州市的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文件申报及审批程序,详细说明了设计申报文件的关注要点。行政职能部门或其认定(或 )的技术机构,从各自分管的职权角度出发,阅读、审批设计文件,设计文件的格式应能便捷、清晰、针对性地向审批者表述设计所采用的技术策略。审批环节关注程序的合法性、送审文件的格式和深度。评审依据政策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其中技术标准除主管部门作原则性审查
本书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之后第一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各种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相关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
《永受嘉福陕西古代帝王陵墓/考古陕西》以考古、文献资料为基础对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做以介绍。对于那些以讹传讹的陵墓按照新考古成果和认识予以介绍,如传说的周王陵实为战国秦陵园,则列入秦公王陵;对于似是而非的陵墓暂不予介绍,如延川县的赫连勃勃嘉平陵;有些帝王陵墓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确认,对原误传的陵墓同样不予介绍,如隋炀帝墓在江苏扬州已经发掘并确认,对于武功县的隋炀帝陵则不介绍。另外,有些陵墓的主人生前虽未做过帝王,但却是按照帝王陵墓规格修建的,这类墓葬规模大,设施复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永受嘉福陕西古代帝王陵墓/考古陕西》一并做以介绍,如汉太上皇万年陵、汉薄太后南陵、前赵永垣陵、北周文帝成陵、唐顺陵等。
本书是关于潍县乐道院历史、建筑特征与保护现状的研究著作,为科学、全面地认识潍县乐道院,保护、利用乐道院起到积极作用。全书分为研究篇和保护篇。研究篇主要梳理乐道院的建立背景与发展过程,描述其文物构成并分析现存建筑的营造特征。保护篇通过梳理我国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及国内外文物建筑保护理念,提出乐道院在保护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剖析近年来乐道院建筑所面临的病害类型及成因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及保护建议,使乐道院得到 好的保护、利用和发展。本书在探索近代建筑的保护理念和措施,分享保护经验和收获的同时,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近代建筑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在近代建筑的保护、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