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宋墓》是新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成名之作。全面报道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宿白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确立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自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仍为学界所重。但由于之前印量有限,在市面上已断档很长时间,本次三联再版,作为 宿白集 之一种推出,旨在向世人整
本书从人类学功能学派以及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图像题材与墓葬空间及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石室墓中的墓葬石刻视为巴蜀地区一种重要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读。宋代的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丰富,那么丰富的墓葬石刻背后的核心主题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建墓核心之所在?关于此问题,目前学界根据墓葬石刻的内容、图像或者画像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看到的是各种石刻题材或者儒释道三教在墓葬中的影响,但显然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来审视。那么立足于古人的视角,这些石刻题材与其所处空间与墓主人的关系是什么?其背后的文化指向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追问,更有助于理解区域宋人的丧葬观念和制作石刻的旨趣所在。另外,巴蜀地区石刻墓葬广为流行,它的载体大量选用石头
本书在对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和图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该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做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由上、中、下三卷组成。上卷介绍了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概况及研究现状,并对汉唐河西壁画墓形制流变及墓葬壁画发展变化轨迹进行梳理。中卷对汉唐河西墓葬壁画中的 庭院家居图 儿童图 启门图 帷帐图 作了专题研究。下卷依据墓葬壁画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汉唐河西社会史、民族史或丝绸之路历史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一方面,重点描述兴盛期和繁荣期的典型墓室壁画,同时强调地下埋藏的保存条件;另一方面,重点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沿革有序特征,认识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价值。后,首次制作了完整的中国墓室壁画遗存年表,提供考古成果方面的基本信息。
本书调查了兰州、临夏、定西、白银、庆阳、天水及陇南、甘南等地,同时对藏于博物馆的大量宋金元时代画像砖进行了搜集。在此基础上对所获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完善和补充以往公开发表的资料,又对未发表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所获画像砖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测绘,有些重要的资料,制出了发展脉络图,在此基础上,对画像题材进行了研究。
本书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菊生论坛举办的“历史记忆与考古发现——秦汉祭祀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全书结合文献(主要是《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偶尔也涉及《左传》)与考古发现(主要是山东和陕西,也旁及甘肃、宁夏和浙江),聚焦秦汉时期 重要的祭祀遗址、仪轨及其政治意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类祭祀设施的功能大致分为祭天地、祭五帝(青帝太昊、赤帝炎帝、黄帝、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祭山川(五岳四渎)、祭鬼神,由此组成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对于官方正统的祭祀体系,考古学界的关注相对较少,所以本书可以算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文集,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唐代帝陵为中心,讨论了汉唐宋时期帝陵陵园结构的演变,以及汉唐宋帝陵及西夏陵陵地的布局原则。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帝陵有着其内在的承袭和发展的脉络,这不仅表现在陵园结构及其名称的继承上,而且还表现在汉、唐、宋时期对帝陵陵地中诸陵相对位置关系对五音昭穆制度的采用。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考辨,以唐陵布局为切入点对唐陵制度进行探索,并成功地将唐陵布局的空间跟帝国的统治秩序相联系。认为其核心精神是“斟酌汉魏,以为规矩”;唐陵布局及其变化蕴含着帝国的政治及礼制;而汉魏至赵宋帝陵制度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则体现着共同的政治伦理,是传统社会共同的历史文化精神影响的产物。
本书以广宗“沙丘平台”这一深具历史传奇色彩的地点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辨析考证,从多维度、多视角重新阐发、研究、总结了关于“秦二世继位”“沙丘政变”“沙丘政治文化象征意义”“秦汉战国历史文化”“广宗区域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及广宗历史文化的 研究成果。本书史实翔实、视角新颖,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现象等进行了论述,有助于推动秦汉史尤其秦始皇研究,也为将学术研究与地方历史文化深度结合,发挥历史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在2009年开始进行,许卫红担任了前期工作的领队。这次历时十余年的工作采取了“保护与发掘同时,展出与发掘同步”的模式, 添加了“讲好故事”的理念。于是,有了这本关于秦代历史的社科科普作品。 看过兵马俑, 要看懂兵马俑,夯实中华民族的文脉之基。本书基于作者三十余年的秦汉考古经历,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为线索,在记录考古工作方法、研究推理过程中,引导公众正确解读兵马俑蕴含的历史信息,了解大秦帝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完成跨越千年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