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 、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项目 2021 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成果。 本书以1973年出土的已经炭化残碎的定县八角廊汉墓竹书为整理对象,利用最新的广域图像采集和竹简保护技术,从定县汉简中选取已经缀合且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竹简175支整理发表,收录竹简的广域图像、2.5倍放大图像及定县简初次整理时的释文卡片。内容包括《论语》《儒家者言》《太公》《文子》《保傅》《哀公问五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以及数术类文献等共八种。通过广域图像,首次向学界展示定县简的原始面貌、简文书写等内容。
《中兴遗史》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 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发现南北成列的5个陪葬坑,其中K2~K4等3个陪葬坑发现装满食物的瓮、罐等陶容器,K1出土467件构件、工具类青铜器。青铜构件用于连接木质杆件,通过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组成一座可拆装的帷帐。出土时,帷帐的木质杆件、框架之外的有机质部分已经锈蚀,经多年努力,并结合多学科手段,本报告成功复原了帷帐。复原帷帐结构基本完整,其平面为长方形,为类似房屋的五开间四面坡式结构,面阔约10米,进深超过4米,顶高约3米,规模宏大。帷帐搭建部件结构复杂,但拆装简单,体现了极高的设计水平。曾侯乙墓陪葬坑及帷帐的发现是研究曾国及东周社会、生产的重要材料。
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汉代王侯墓葬及中小型墓葬的墓外设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汉代墓外设施的内容、类型、功能、作用、等级及其发展演变等诸多内容,探讨了墓葬及相关内容所体现的两重空间和三维世界,阐述了汉代墓葬所反映丧、葬、祭的有机结合与综合发展,是对汉墓研究的一项重要补充。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秦始皇陵考古所形成的材料虽纷繁芜杂,但总体上没有脱离考古学研究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如何在这一范畴下,界定概念、确定方法、明确方向、梳理材料、解决主要的核心的问题,乃至形成研究的体系与结构,本书以四部分内容初步探索、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部分为绪论。研究的问题包括从考古学意义上对秦始皇陵概念的界定,对秦始皇帝陵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进行梳理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就秦始皇陵研究的定位、理论与思路方法等进行讨论。第二部分从形式与技术层面研究秦始皇陵建造层面的问题。第三部分秦始皇帝陵的礼仪系统构成,是本研究的重点。第四部分,从物质技术、礼仪结构上升到重点研究秦始皇陵的思想与理念层面内容。作为陵墓的始皇陵实质是始皇本人及其主要官僚思想主观能动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产物;而
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的版图曾横跨欧亚大陆,对这一广阔地区的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关于蒙古民族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和传说,至今尚无准确定论;蒙古民族的早期发展史也因史料甚少,记载不详,且考古资料零散,从而制约了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重要成果,整理汇编了自20世纪初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源研究方面的论文、著作章节和译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历史、考古、语言学等方面对蒙古族起源和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研究;二是关于蒙古族源传说故事的研究,多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三是对原蒙古人室韦—达怛的研究。
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研制和活人实验的犯罪核心部门,本书即是反映该遗址发掘与研究的考古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分上下两编:上编以丰富的*手发掘资料,详细地介绍了细菌实验室、特设监狱、中心走廊及庭院等各种遗迹现象和出土遗物,尤以爆炸穴点和掩埋灰坑的发现备受关注;下编通过科学测定、模拟实验的数据分析,对当时的建筑技法和施工工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参考历史图片资料制作了部分复原图像。另在结语中,对本次发掘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一方面,重点描述兴盛期和繁荣期的典型墓室壁画,同时强调地下埋藏的保存条件;另一方面,重点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沿革有序特征,认识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价值。后,首次制作了完整的中国墓室壁画遗存年表,提供考古成果方面的基本信息。
大遗址是指遗址或遗迹等遗存本体与其相关联的环境载体共同构成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综合性景观场所。本书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建筑学、地理学、管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融贯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遗址和大遗址保护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中国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的必要性;基于对大遗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辨析,提出了大遗址景观论;在价值论、系统论、控制论、人地关系论和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下,对大遗址的价值、保护技术措施、展示与解说、保护利用模式、保障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构建起了适合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一篇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备的著作,对于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调查了兰州、临夏、定西、白银、庆阳、天水及陇南、甘南等地,同时对藏于博物馆的大量宋金元时代画像砖进行了搜集。在此基础上对所获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完善和补充以往公开发表的资料,又对未发表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所获画像砖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测绘,有些重要的资料,制出了发展脉络图,在此基础上,对画像题材进行了研究。
上石河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市区南部、石河西岸约100米处的原上石河村中,是三门峡地区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较大规模的春秋早期中小型贵族墓地。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 较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107座、马坑9座,出土各类文物达3549件(颗)。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墓地的发掘成果,从地理环境、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组合和特征以及墓葬年代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和分析,为探索和研究豫西地区春秋时期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书适合于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柯南省桐柏县一号春秋基出土玉器的科学研究报告。作者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俗学、矿物学、化学、工艺技术等方面,就其考古发现、价值意义、历史人物、社会背景、文化传承、玉器类型、玉石特质、工艺技术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襄阳市搏物馆、老河口市博物馆对安岗墓地因取土制砖发现的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BR》 本报告以墓葬为单位逐一介绍了4座墓葬的全部资料.4座墓均为土坑坚穴墓,其中Ml、M2为中型墓,平面"凸"字形,单棒重棺,共出土祭器、乐器、燕器、兵器、工具、车马器、葬仪品、装饰品、杂器和竹筒10大类10种质地随葬器物千余件(支);M3、M4为小型基,平面长方形,单棒单棺,共出土铜、陶、石、料器22件。《BR》 4座墓为战国中期晚段的典型楚墓;Ml、昭墓主人身份分别为下大夫、元士,阳、M4基主身份则为中士或下士;Ml、胞为夫妻异穴合葬墓。《BR》 本次发掘的4座基葬只是安岗墓地的一部分,对探索基地葬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刘连香*的这本《民族史视野下的北魏墓志研究 》的北魏墓志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上图录和研究*作, 将北魏墓志作为基础材料,通过全面梳理,从墓主的 人员构成、墓葬分区、反映的乡里结构等方面探讨其 民族融合过程,这种研究尚属首次,期望通过此项研 究能够丰富民族史学研究内容。
东岗头遗址位于江苏省句容市。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初,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经国家文物局考执字(2006)第44号同意,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确认遗址范围包括1957年南京博物院调查发现大山边和小山边两个遗址及相连部分等,发掘面积共计约3000平方米,遗址包括时代主要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以及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对开展湖熟文化的工作、准确把握湖熟文化的典型特征提供了启示。
刘建国编*的《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镇江 古代城市的心脏与主脉(精)》对北固山铁瓮城,以及 西门、南门古道的历史渊源、考古历程、保护利用现 状进行了详尽介绍,并就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见解。既 有可考的古书文献,又有遗迹现场图和示意图。附录 部分收录了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和论文。
唐代家族墓葬非常盛行,上至皇亲勋臣、贵胄高官,下至百官幕僚,府衙小吏,都有为故人堆坟立墓的葬地思想意识。很多墓志碑刻不仅是墓主政治风云宦海沉浮的生动写照,也是家族聚散变迁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是唐人家族葬地资料的汇集,为我们认识唐代家族提供了*直接的资料,作者将墓志石刻转换成文本线索,将家族的碑石变成了纸本素材有益于流传四方、嘉惠学界,使我们可以感受碑刻上的历史烟云、墓志里的家族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