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为《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 马衡卷》,内容包括故宫博物院藏马衡捐赠甲骨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马衡辑《甲骨刻辞拓本》两部分。其中后者又分为《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和《国学门甲骨刻辞拓本》两种,作为附编。此次整理,项目组以《甲骨刻辞拓本》为底本,校核北大藏霍保禄捐赠甲骨的著录情况,厘清了长久以来困扰学界的国学门藏甲骨的著录等问题。 马衡先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和文物收藏家。自1924年受聘 清室善后委员会 ,参加点查清宫物品工作起,便与故宫结缘。此后长期在故宫博物院兼职,1933年任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主持文物南迁,次年任院长,至1952年卸任,在故宫工作了近30年,为中国的文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马衡先生生前及故后,将其收藏的所有文物悉数捐赠国家。 马衡旧藏甲骨分两类:一类是有字甲骨
本卷为《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 谢伯殳卷》,内容包括故宫博物院藏谢伯殳旧藏甲骨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藏谢伯殳等甲骨两部分。 谢伯殳名棨涣,字伯殳,号瓠庐,又号庸斋,以字行。浙江余姚人。清末著名银行家、中国通商银行华经理谢纶辉之孙。谢伯殳早年毕业于澄衷学堂、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时期曾任上海美大火油公司董事长、中央信托公司、绍兴大明电气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等职。 谢伯殳一生研究金石甲骨,他的殷墟甲骨收藏与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齐名,深为考古学界所重。谢伯殳旧藏甲骨大部分为故宫博物院购藏,小部分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7年,故宫研究院课题组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展合作,对华东师大历史博物馆所藏谢氏旧藏甲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谢伯殳旧藏甲骨对中国史学及古文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将两处甲骨
本辑以中期密教注疏以及曼荼罗造像为主题,分为印度 尼泊尔 中国藏传密教、中国汉传密教、日本密教、韩国密教四个专题进行讨论,共22篇论文。所谓中期密教是指7世纪以来流行的真言密教和瑜伽密教,8世纪先后传入中国内地和西藏,再由中国内地东传到韩国、日本以及爪哇,出现了一批经轨注疏以及曼荼罗造像,本辑论文即集中反映这两派密教经轨在起源地和传播地区再加阐释和演绎的历史面貌。
宜昌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15号,该馆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区博物馆,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并,更名为宜昌博物馆。新馆舍于1993年8月建成并对社会开放。该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经建档的三峡宜昌地区内出土文物藏品17035件,主要为当阳赵家湖东周楚墓,宜昌市前后坪秦汉墓,宜昌中堡岛、枝江关庙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种类有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金银器、漆木器、书画等。本册为杂项卷,从馆藏铜器中精选140件。
由于甲骨断损严重,许多甲骨文无法通读,甲骨残文的整理与研究成为甲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书围绕甲骨残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确定残文的相关概念,阐明残文整理与研究的作用,把残字进行分类整理,对《字编》等工具书残字进行校补,梳理残辞类型,据残文进行缀合。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包括三项内容:明确残文概念,进行解题;梳理研究历程;阐明研究意义。 第二章甲骨残字,主要讨论甲骨残断字、缺刻字的整理与研究,对残字进行校订与补正等。主要运用比较和对照的方法,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是把残字与完整字进行比较对照,从而确定残字的完整字形;二是把残辞与相对完整的同文刻辞、同类刻辞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补出缺刻字;三是把不清晰的拓片与清晰的拓片、摹本或照片对照,从而补出残字。 第三章,
金璋是英国人莱昂内尔?查尔斯?霍普金斯(Lionel Charles Hopkins)的汉名,他是20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驻华外交官,也是英国著名的甲骨收藏家和研究者。他1874年来华,1908年退休回英,最高官职是英国驻天津总领事。 金璋在任及退休期间不惜重金购买甲骨,并且专注于甲骨刻辞的研究。1908 1913年间共购买甲骨1013片(含护身符等伪刻),其中真品600余片。1908 1949 年间共发表论文56篇,书评27篇。其中,与甲骨研究相关的论文49篇,书评3篇(分别评论了《殷墟卜辞》《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七集》三种著录书)。此外,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金璋档案中还有10余万字与甲骨研究有关的手稿资料。这些著述涉及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甲骨刻辞的释读、甲骨文字的考释、商王世系和高祖称谓、商代的天象、动物、占bu及占bu用语、数字、家谱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