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向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楚简、秦简、汉简是其中体量优选的部分。郑威著的《出土文献与楚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以楚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地理资料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楚国的封建制、县制及秦汉郡县等历史地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具价值的观点;书中大致勾勒出了楚秦汉封建、郡县的不同状态,可供学界参考。本书适合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学者和研究生,以及历史学爱好者阅读。
《丝路文明》(辑)收录了包括尚永琪、王子今、冯培红、刘进宝、荣新江、孙英刚等人的20篇文章,或是书评、或是会议论文,有关丝路文明的探讨,对推进丝绸之路研究,当有助益。
韩茂莉著的《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是近三百年间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专著。作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入手,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方法,结合田野调查的亲身体验,对山西乡村农户的构成与农业生产空间、基层管理与空间秩序、婚姻圈的空间范围、商业活动与村民出行距离、乡间祭祀的空间表现、水利管理与社会组织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合考察,从而呈现出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基本面相及其村民生活发展的历史轨迹。作者提出一个核心论断:“十里八村”乃是近代山西乡村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空间、村民认知的大致范围和见识的地理空间。进而认为,通过集市交易构成的社会交往范围奠定了婚姻、祭祀等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本书揭示了近代社会剧烈变动情势下,传统理念与习俗对山西乡村社会或村民生活的实际影响和控
《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在系统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宋代地理术数知识类型、传播方式、地域分布,以及与政治、科举、聚落等诸多方面的关联问题,较为全面地复原了宋代地理术数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与当时社会的互动过程。除了在实证方面纠正一些常见定说之外,在理论上对传统的王朝学术史偏于儒学、诸子的状况提供了很有意义的补充。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认识论的发展,具有原创性,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以及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新视角。
《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在系统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宋代地理术数知识类型、传播方式、地域分布,以及与政治、科举、聚落等诸多方面的关联问题,较为全面地复原了宋代地理术数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与当时社会的互动过程。除了在实证方面纠正一些常见定说之外,在理论上对传统的王朝学术史偏于儒学、诸子的状况提供了很有意义的补充。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认识论的发展,具有原创性,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以及历史文化地理、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新视角。
《丝路文明》(辑)收录了包括尚永琪、王子今、冯培红、刘进宝、荣新江、孙英刚等人的20篇文章,或是书评、或是会议论文,有关丝路文明的探讨,对推进丝绸之路研究,当有助益。
张兴照著的《商代地理环境研究》系统梳理甲骨文、殷金文中与地理环境相系的文字及辞例,探究殷人视野中的地理空间与地理景观,考察甲骨文地名的自然与人文属性。借助环境考古及科技考古,对商代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变迁等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对商代居址择建进行解读,探讨商代聚落选址的地理表征以及聚落规划与建筑的环境适应。
在中国古代的舆地学问中,海是被长期边缘化的,原本就不多的古代海洋图,历经战乱能够传世的就更少;加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普通读者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见不到。作者从发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图集中、民间收藏家手里和海外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整理古代海洋地图,将它们的来龙去脉、背后故事,以及中国古代海洋思想的形成等一一介绍给大家。如,较早绘出大海的汉代帛书地图、较早完整描述中国海疆并绘出海上航线的宋代石刻地图、以及明清以来的海防、海运和远洋航海等经典的古代海洋地图……通过百余幅珍贵古代海图,描述了古代中国海上交往活动的历史进程,以及由大航海所带来的大发现、大变革,借此构筑一个简约版的中国古代海图史和中国古代海洋思想史。《海国上的中国: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展现了我国几千年来“辉煌与
《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从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的视角,对曾经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族群巴人从历史地理学和生态人类学角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多种研究手段综合运用,复原并梳理了巴人族群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过程以及巴人时代巴地气候、植被、动物、水文、矿产资源等地理原貌及其变迁过程,并运用生态人类学相关理论阐释巴人族群地域系统内巴人族群与地域环境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动态的巴人族群生态系统模型。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为论文集。内容分为三部分,历史地理研究、地名研究、怀念及其他。历史研究包括《有关炎、黄二帝的若干史实考》《西周营建成周考辨》《穆天子西征试探》等19篇文章;地名研究对地名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如《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有关地名考证的几个问题》等;“怀念及其他”对谭其骧先生的治学进行了追怀,以及书序,如《〈布衣刘邦〉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