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书中以四色印刷方式呈现。
随着人类认知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不断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在今天,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地理学的帮助下,人们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相处。近年来,大众对地学知识关注度有升温的迹象,鸟瞰山西,像是飘落在大地上一片南北走向的菱形树叶,山脉纵横,河流相依。表里山河是她最真实的写照!本书以地理单元为中心,从数十亿年前地壳惊天动地的变动讲起,山西大地历经多次海进海退、造山运动,造就了独立而封闭的表里山河之地形地貌。
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钩沉前尘旧事,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 以志岁月云 。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要探索并解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社会人文空间衍变的复杂过程。它将人的能力(理性的与感性的)与大地紧密结合起来,并展示人类历史行为的空间维度,这是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是理解历史的必要路径,这种视角与路径是不可替代的。 历史地理学作为学科的形成,是人类智识发展的必然成果。它以生存世界的丰富性为前提,揭示其间隐含的错综关系;它以人类的本质为旨要,论证文明的多维特征;它以理性反思为基础,为前瞻提供智慧。历史地理学所关注与叙述的知识类型、人文理念、地方习俗,乃是构成当下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所以历史地理学离每个人都不远。
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 地理思维 ,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懂地理的人,有一种 地理头脑 ,看问题有地形、地利、空间的一套思维框架,谈出来的东西都能落在实处
油田、管线与跨国企业,为何带不来想象中的美好?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 黑丝路 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 五千公里 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这是*次有人追溯源头,捎来能源生产地与消费
作为一个英文词组的 Historical Geography ,至少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欧洲国家。其研究对象大致经历了从神圣地理学、古典文明地理学、地理史,到古典地理文献、古旧地图,再到现代区域历史地理的转变过程。作为西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 重镇 之一,剑桥大学地理系为历史地理学的长期发展和科学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以剑桥大学地理系的学科建构、日常教学、学术研究与传播过程为中心,详细论述了 19 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变化和特点。透过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剑桥历史地理学的独特发展魅力,看到学者们为推广和深入研究历史地理学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剑桥大学在世界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当今中国城市研究以实证为主,在理论化以及对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注方面,都还稍显不足。《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既是一本针对21世纪城市问题的城市研究专著,也是一本涉及诸多城市理论的力著。本书作者尼尔 博任纳(Neil Brenner)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 城市理论 教授,也是该学院 城市理论实验室 主任,是近年在北美乃至世界城市研究领域*影响力的学术新星,尤其擅长理论思辨与批判。本书涵盖了博任纳近20年来对于城市问题、城市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诸多思考,其中既有作者早期的研究,如尺度政治与西欧区域及国家重构,也有其近期对全球 星球城市化 的系统研究以及对传统城市化理论的全面批判。本书可以说是了解21世纪西方城市理论的***物。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象;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 历史决定论 及其对地理学想象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 勒菲弗等 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 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本书意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赋予持续的时间以经久不衰的批判人文地理学的视野。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对话之路。中阿文献对丝绸之路相向而行的记载彼此呼应,表明丝绸之路通衢广陌,是*活力的国际贸易走廊。本书着眼于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丝绸之路的中国段进行研究,详细梳理了中阿丝绸之路交往的历史,有助于拓宽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视野,寻找失落的东西文化的交流轨迹,推动两个民族间在地理知识方面的跨文化交流。
1845年,大英帝国如日中天,也是风帆战舰最为辉煌的时代。59岁的约翰 富兰克林爵士率领幽冥号和恐怖号以及129人的队伍前往北极探索西北航道。这支装备精良、人员配置极高的皇家探险队却诡异地消失在了茫茫冰海。无数人,无数支探险队,无数次的搜寻都没有找到这两艘船。直到170年后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本书最大程度还原了西北航道探险历史过程。作者以可靠史料的重组,讲述了西北航道探险的历史过程,再现了在北极荒原上探险队队员的生活状况及其悲惨结局,并分析了导致悲剧的各种可能性。本书内含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包括航海图、绘画、打捞上来的船员遗物等。
文化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学的一种研究范式。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中包含的文化,或文化中的空间安置。由于文化与人密切相关,因此文化地理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尤其是人的想法。相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中抽象的信息或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物质实体,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人之思想具有 人性 ,或者说更具有 温度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地理学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地理学发展的思想脉络。
《闽中诸公赠诗》是晚明福建高级官员、乡绅秀才、底层文人和教徒创作的天学诗合集,收录了由71位诗人创作的84首诗歌;目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抄本部。该诗集是晚明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重要记录,涉及西士入华航海历程、唐代景教碑的出土、泉州十字架碑的发现、西方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的传入、中士与西士的互动和友谊等内容;即展现了闽文人群体对外来宗教和西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又包含了他们对国家运途的关注和个人境遇的忧思。本书在笺注的基础上,挖掘诗集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晚明文人群体的内心世界。
W.G.霍斯金斯的《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一书,开创性地考察了英格兰景观的古今之变,成为景观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在地方史、英国史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影响深远,自1955年出版后不断再版。该书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辅以田野考察报告及时人记述,系统地梳理了从公元前2500年到20世纪中期英格兰景观的变化历程,勾勒出了景观形成的清晰线索,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进的作用。在书中,霍斯金斯表明了自己对前工业时代英格兰如画景观的追忆与缅怀,以及对其现代景观的反思与批评。该书用大量的图像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书收录作者十余篇解读早期中国 城 的论文随笔,其中既有关于古代城市考古的学史回顾,十分细致严谨,亦有从考古材料出发对城市轨迹的探索和解析,良多见地和思考。本书配有多幅考古城址图,可谓图文并茂。在 踏墟寻城 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城邑、城市遗址的特质进行揭示,处处彰显着学术精神上的坚守: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真相,但仍怀着*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壮哉雄安:英文》由李春雷,史克己著
作者在《世俗主义简史》中试图探索和厘清 世俗主义 演化的定义,它通常指的是 此世 ,即一种不诉诸 神 来理解世界的意识形态。书中探讨了西方世俗主义的古希腊罗马源头,中间穿过了中世纪的做礼拜和朝圣旅行,启蒙主义的效果,以及当代的伦理社会。尽管世俗主义被认为是对宗教束缚的摆脱,但作者却语出惊人地声称,若不理解其基督教根源,就无法理解世俗主义。作者在此书中指出了世俗主义的一大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迅捷发展导致对宗教信条的质疑,并描述了西方世俗社会的双重身份:科学心态和灵活的基督教伦理。 西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予此书高度好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欧洲思想史教授约翰 \;格雷认为此书提出了解读世俗化的新鲜视角,可供学者进行新的辩论和探讨。剑桥大学政治理论教授约翰 敦认为史密斯的这本书企图解释英国社会
地理学博大精深,如大海浩瀚。地理学认知人地关系,直指生存与发展的紧迫问题。地理学伴随你我,乃 修身 要义。本书通过作者对地理学性质的认识、对地理学同人成果的评介、对导师和几位地理学泰斗的感怀、对自己成长至关重要的地理学平台的颂扬,以及作者本人的 恋地情结 和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感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地理学如何探究天人之际、谋求经世致用,也彰显了当代公民地理素养的重要性。
未知的海洋,传说中的宝藏!自由、荣耀与梦想!我们是10世纪的维京人,15世纪的西班牙人,17世纪的荷兰人!我们活跃在爱琴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和世界上任何有关宝藏的海湾!我们是勇者,我们是诗人,贪婪的冒险家们从来不会铸就不朽,但是他们会成为传说! 陶红亮主编的《海盗》中所涉及的海盗众多,既有维京海盗、西班牙海盗、加勒比海盗、印度洋海盗、地中海海盗、索马里海盗,还有中国近代的海盗,让你看的眼花缭乱,让你的好奇心再一次被点燃。
《闽中诸公赠诗》是晚明福建高级官员、乡绅秀才、底层文人和教徒创作的天学诗合集,收录了由71位诗人创作的84首诗歌;目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抄本部。该诗集是晚明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重要记录,涉及西士入华航海历程、唐代景教碑的出土、泉州十字架碑的发现、西方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的传入、中士与西士的互动和友谊等内容;即展现了闽文人群体对外来宗教和西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又包含了他们对国家运途的关注和个人境遇的忧思。本书在笺注的基础上,挖掘诗集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晚明文人群体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