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书后附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都城风物 选取中国古代著名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相关的名著四种: 包括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录从西周、汉唐到宋元的长安古迹,以及相关史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时代洛阳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关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开封的皇城建筑、城内各坊、民众的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谷好一(1934 2016年)的代表作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劲草书房1985年版)是日本东南亚学丛书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堪称日本有关东南亚生态学与农业史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山之作,被日本学界誉为 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的划时代性金字塔尖 。 为阐明东南亚土地利用的整体情况,高谷好一在东南亚各地多次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查阅了东南亚各国大量史料,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东南亚农业史进行了深入论述。该著作不仅全面解析了东南亚各地区大相径庭的土地利用情况,还阐明了东南亚各地区土地利用在结构上的相互关联,堪称利用交叉学科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典范。 该著作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对东南亚的生态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并将其分为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该章首先阐明了东南亚的基本轮廓,
本书是三卷本《欧洲历史地理》的缩写精华版,围绕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个因素,选取欧洲历史上七个关键时期,来呈现欧洲在过去的2500年历史中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空间模式。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者始终互相作用:环境一方面促进或约束人类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被人类所改变,以符合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观念和组织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因素;而在整个历史中,人和环境的关系已被人们掌握的技术所改变。本书运用大量地图、表格,直观体现历史变化,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随着中国走进国际舞台的中心,使得其迫切需要对世界主要国家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这不仅是中国探索世界的需要,更是对一个崛起中大国的必然要求。因此 重新探索世界地理 成为摆在地理学者面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本书基于地理视角及各类地理要素,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印度尼西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内部区域地理,论述了印度尼西亚在全球、南海、东南亚(东盟)等不同尺度下的战略位置及其与大国间关系的演变和今后发展趋势。本书为国人重新审视这一海上近邻提供了详细的地理信息与空间分析视角,也为相关管理部门、学者及区域国别研究提供基础的参考借鉴。
2014 年5月19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侯杨方教授开发的《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利用研究团队几次前往帕米er地区实地考察所获成果,精确呈现了包括商队经常通行的玄奘东归路、卡拉其古路和19世纪 大博弈 时英国探险队经过的纳兹塔什路,以及东下葱岭到喀什方向的喀什-英吉沙路和到叶er羌方向的蒲犁驿路。侯教授为何要精准复原丝绸之路?为何首先选择如此具有难度的帕米er地段进行考察?怎样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实现路线的精准复原?侯教授在他的新作《重返帕米er: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中对这些疑问一一作了解答。 本书分以下几部分: 一、对百年来各国探险家斯坦因、斯文 赫定、寇松等人追随玄奘足迹所作的中亚探险回顾。 二、侯杨方教授带领复旦科考队复原玄奘之路的考察记。 三、帕米er是丝路*重要的枢纽。 精确 的概
本书首先阐释阿富汗国家的基本地理国情,在分析阿富汗地理位置与疆域变迁的基础上,简要讨论 19 世纪后期以来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的大国博弈与地缘竞争,以充分说明阿富汗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之后,分别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以及区域地理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和探讨阿富汗地理问题。
《从 史记 到 人物志 》主要是从 人 入手讨论汉代文学与文化。《史记》是西汉描写人物的名著,《人物志》是汉末以来人物品评的总结。司马迁处在中国文化大变革的时期,他用文学的眼光叙述历史,描写了英雄的悲剧、平凡人生的悲愤。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是从 人心 入手探讨文学和历史的生成,昭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自觉,而《汉志》 诗赋 的独立和赋分四家说,是从学理上对文学自觉的宣示。由对文章的理性判断,到对人物的理论品评,正是刘邵《人物志》的本质所在,因此成就了我国一部系统研究人的才能和个性及政治作为的著作。
本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配有100余幅图片,视觉呈现效果较好。全书的特点是,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同时又不断切换镜头,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各篇文章均来自周刊记者的采写,既有记者的视角,也有受访者的观点,较为客观生动地展现了 诗经地理 这一主题。
本书以 快速发展的文明古国 为主线,通过大量翔实数据与深入分析,系统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交通地理)、人口与城市化、社会文化地理、全球经贸地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全书多维度探讨了印度地理的独特性、复杂性与多元性特征,分析了印度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本书在宋代佛教石刻整体坐标中考察宋代舶载输日佛教石刻的形制谱系及雕造年代,以日本现存宋代输日佛教石刻为研究核心,以浙闽沿海宋代佛教石刻遗存为比照对象,对日藏宋制佛教石刻进行了跨海溯源。在此基础上,由 物 及 场 ,由 场 及 人 ,由 人 及 史 ,采用文物考古调查与文献史料解读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对石刻的存置场域、关联文脉、输日背景、利用社群、海运路线等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多维度、多层面揭示了宋代输日佛教石刻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本书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作者以扎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对国学、 西藏问题 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本书由历史学家马雍择其研究西北边疆历史地理以及古迹文物等问题的论文而成,共收有关古代西域史的论文十七篇、书评一篇,书评一篇,目次由他亲自编定的。马雍先生有关古代西域史研究成果的精粹,可谓略备于斯。其内容,从涉及时间来看,大部分属于东汉末和魏晋南北朝,只有少数几篇上溯西汉,下至隋唐以降,从涉及地域来看,跨过葱岭以西的不多,主要是葱岭以东,即今新疆地区。因此,可以说本书集中反映了马雍先生有关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史地的研究成果。马雍先生治古史始终密切注意着考古学界的每一个新发现,在全面占有、认真研究文献资料的同时,注意利用实物资料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记载,从而得出翔实可靠的结论。本书绝大多数篇章都是结合文献和实物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这是此书的*特色。
本书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地理研究》第1-3辑之后的延续出版。以展现复旦史地所学人最新的具有原创性和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的多个领域,包括历史疆域与政区变迁、历史自然地理与环境史、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史、GIS与地图学史、人口史、历史文化地理等,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对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主要讲述老北大自建校(京师大学堂)的校园空间拓建历史。 现代校园的出现,是城市与教育近代化的产物。老北大(前身为京师大学堂)自清末建校以来,经历了校园空间从无到有、逐步拓建的过程:从清末改造旧式公主府,到民国时期增建新楼、拓展校区,再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形成三院五斋的校园核心格局,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操场等新式要素基本完备。抗战胜利后,老北大的校园建设又有所发展。直到1952年,北大整体迁往燕园,生长于老城中的现代校园才最终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在近60年的校园空间变迁历程中,北大师生的校园生活、空间认知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人与校园的互动呈现出丰富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校园记忆。
本书注重区域多元主体关系与博弈的复杂性,以地理为基础,融合经济、社会、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从环境、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选择了典型案例进行细致剖析,构建跨行政区合作的科学分析路径。主要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结合研究背景与意义,提出本书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点开展研究的具体学术问题; 第二,全面回顾和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概念内涵、研究对象等进行科学界定; 第三,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等宏观背景,融合经济学与地理学分析方法与基础理论,构建跨行政区合作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系统回顾了长三角地区跨行政区合作的发展历程,总结跨行政区合作的范围领域、主要类型和合作成效; 第五,选择跨界水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及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置等领域跨界环境合作典型案例,梳理案
该书为一本大学本科生历史地理信息化方向的教材,全书共包括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趋势、应用软件与工具、分析方法与模型、应用GIS处理古旧地图方法以及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