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篇: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春秋篇: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
战国篇: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春秋篇: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
暂无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中国的行政区域边界管理由传统逐渐走向现代,其间发生了大量的界限纠纷事件,这些事件解决的标志便是争议地区政区边界线的划定。本书以这些边界纠纷事件为研究案例,以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政区边界法定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了近现代政区边界从界限到界线的过程,并分析了该过程背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相互影响。本书的研究既有传统政治地理学方面的学术意义,也有为将来行政区划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的重要现实意义.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当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
《我的地理人生2:山区·政区·社区研究文集》是作者在改革开放以来对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的部分地区进行过多次考察的基础上,对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相关地理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全书将全国34个省市区(含港澳台)划分为10个地理单元(10章),以在各省市区考察的足迹为线索,以区域和城市为重点,对涉及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生态、政区等重要的地理问题进行探讨。本书的每页、每个问题都配以作者在现场拍摄的照片。
在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上海的历史著作中,1920年代出版的本书可谓是颇为的著作。这部二卷本《上海史》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委托兰宁(George Lanning)负责撰写,后由库龄(Samuel Couling)接手完成。两人前后经历十几年,搜集、整理英国驻沪领事馆、工部局的档案和《字林西报》等资料,全面地叙述了上海开埠至1900年前后上海区域的政治、商业、社会和外侨的发展。因其史料翔实、细节可靠,向来为学界所重视。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上海租界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引用了不少典故,给本书翻译带来的挑战。由上海档案馆马长林研究员领衔的团队精心翻译,对书中出现的历史典故和专名等进行了考证和说明,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本书内容和把握那个特殊的年代。
书作家埃里克·韦纳不是天才,变成爱因斯坦一样智商的人是不可能了,不过他的女儿可能还有机会。因此,他踏遍全球7座文化名城,研究历史上创造型天才涌现的时间和地点,进而思考如何在家中创造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将旅行游记、人物传记、历史与社会学的思考合为一体,一路上有很多发现:为何混乱的环境有利于天才涌现(贝多芬是个十足的懒虫),为何行走有利于思考(即使是在跑步机上),为何牡蛎对于启蒙运动至关重要,为何没有瘟疫爆发文艺复兴可能不会发生?……天才不仅仅是基因或勤奋与否的问题,孕育天才关键在于文化。这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大众责任,正如《天才地理学》中所述“村落抚养孩子,城市培养天才。”
本书收录500余幅 老沈阳 速写作品,作品时间跨度从1909年至1943年,创作素材多是来自日本人、德国人、俄罗斯人拍摄的照片,展现了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清末到解放前的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习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作者在每一幅作品上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地题满了字,对沈阳风土人情作出了注解和诠释。各种人物脸上的表情丰富、生动,集通俗、朴素和温情于一身。老沈阳的一景一物,也就这样显示出它们特有的风采,呈现出沈阳城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作者吕洪臣为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副主席,沈阳日报书画院院长。
《秦交通史》本书以秦人在渭水上游及西汉水上游的早期经营为起始点考察秦史,提取秦交通与秦帝业的兴衰、国家运输与民间商运、秦国君主远行、秦军远征与军需运输、秦通信制度、秦交通管理、秦交通礼俗等多个视角,深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古代舆图数量众多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可以从 加形象直观的角度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 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本书按照中国古代舆图的类别——天下寰宇图、疆域政区图、沿海图、河工图、交通图、城市图,进行研究整理,不囿于中国古代舆图研究传统的技术层面的探讨,而是能够专注于中国古代舆图作为史料价值的挖掘和其所蕴涵的思想信息的揭示。同时拓展了海内外所藏中国古代舆图调查与整理的成果,披露了迄今为止尚未被深入认知的舆图资料信息,并利用传世古代舆图图像作为基本史料,进行中国历史或历由地理学的专题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