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酒池和药堆里打滚了近40年后,奥兹?奥斯本决心远离毒品,于是去一位医生那儿寻求帮助。 “我骑四轮摩托摔断脖子和八根肋骨,昏迷期间两次险些挂掉……我在纽约吞下一整瓶可待因,呼吸差点停止,在德国滥用‘迷奸药’罗眠乐,全身肌力丧失……”奥兹随便说出一些既往病史,都能让医生瞠目结舌。 “你怎么还活着?”问诊结束后,医生问奥兹。 这几乎是所有摇滚乐迷埋在心里的疑问。就连这位重金属魔头自己都说:“从医学的角度根本没法解释我怎么还活着,更别提我还活得很健康了。” 的确不合逻辑,考虑到奥兹嗑药酗酒的疯狂程度。医院里给他抽血,检验科医生说还是头一回见到这种血样血液里的酒精和可卡因多到能致人死命,另外还含有多种药物成分。而*后的检验结果更是把他吓得半死,艾
一部浙东运河宏伟史诗,一篇越地文化璀璨华章,一幅宁绍山水风物图卷。本书按时间顺序,以水利、航运为主线,工程体系为重点,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浙东运河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其与经济、社会、人文以及对外交流活动的紧密联系,凸显了浙东运河的历史地位、特殊价值与地域特色。本书是在作者以往对浙东运河长期、多学科研究基础上的又一次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体现了学术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既是浙东运河历史文化普及读本,也是学者研究对外交流历史的重要文献。
一、该书汇集古今学者研究《晋书·地理志》的主要成果,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晋书·地理志》的研究状况。%26nbsp; 二、该书以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2003年6月第8次印刷)为工作底本
大运河文化主要包括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三部分。作为shou部有关浙东运河工程文化遗存、水文化的综合性著作,本书广收手资料,重视田野考察并广泛结合考证研究,图文并茂,融史料性、原创性、可读性为一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对浙东运河水利工程体系遗存进行了分类介绍,对大禹治水与历代浙东治水核心精神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厘定,并辑录、整理了一批相关文献,以供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下篇收入十余篇相关考证文章,涉及浙东运河的多学科研究和浙东运河沿线重要文化论题。本书意在为大运河相关研究留存史料,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促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书分两卷,本书为第二卷。本卷叙述了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有相当有益的。卷末附索引及译名表。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书分两卷,本书为第二卷。本卷叙述了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有相当有益的。卷末附索引及译名表。
1902—1914年,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先后四次对丝路北道沿途的石窟与寺院进行考察。本书为卡恩·德雷尔博士倾注多年心血对德国考察历史背景、具体行程、文物资料的系统梳理。百余年后,书中所涉诸多遗迹已消失作土,这批材料的及时刊布极具说服力且意义重大。300余张过去不曾公开的历史照片以及大量博物馆藏品照片,再现了丝绸之路文化的独特风貌。
一、该书汇集古今学者研究《晋书·地理志》的主要成果,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晋书·地理志》的研究状况。 二、该书以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2003年6月第8次印刷)为工作底本。与校点本正文无关的研究成果,除必要者外,原则上不予收录。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均提行排在所属正文之后。 三、据本丛书的编例,该书所汇集的成果列“中华校”“斠注”“集释”“编者按”四项: “中华校”辑入中华书局点校本所附的全部校勘记。 “斠注”辑入除“中华校”以外《晋书斠注》的全部注文。《晋书斠注》的“案”前均补入“《斠注》”以示突出。 “集释”基本按照时代早晚或刊载先后,收入除《晋书斠注》以外的其他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中华校”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部分考古发现等。所收入成果止于2011年。诸家所引文献和观点
一、该书汇集古今学者研究《晋书·地理志》的主要成果,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晋书·地理志》的研究状况。 二、该书以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2003年6月第8次印刷)为工作底本。与校点本正文无关的研究成果,除必要者外,原则上不予收录。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均提行排在所属正文之后。 三、据本丛书的编例,该书所汇集的成果列“中华校”“斠注”“集释”“编者按”四项: “中华校”辑入中华书局点校本所附的全部校勘记。 “斠注”辑入除“中华校”以外《晋书斠注》的全部注文。《晋书斠注》的“案”前均补入“《斠注》”以示突出。 “集释”基本按照时代早晚或刊载先后,收入除《晋书斠注》以外的其他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中华校”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部分考古发现等。所收入成果止于2011年。诸家所引文献和观点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柬埔寨出土的铜鼓概貌和研究现状,全书由序言、柬埔寨铜鼓概说、柬埔寨铜鼓分类说明三部分组成,其中分类说明部分分别介绍每面铜鼓的出土地点、时间、尺寸和基本情况、流转收藏信息等。本书以中、柬及英文三语 相结合,收录的铜鼓虽然只有 12 面,但这是柬埔寨国内目前能查找到的、*全面的铜鼓资料汇集。 柬埔寨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古铜鼓流失严重,而且保存下来的铜鼓残缺很多。中国铜鼓研究项目课题组联合柬埔寨诺吞大学科学学院的博士,深入柬埔寨各地开展了一次田野调查,采用规范的考古学方法,对柬埔寨所有馆藏铜鼓进行了测量、描述和拍照,并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与柬埔寨的村民、公务人员深入访谈,了解铜鼓使用的仪式和习俗。本书是此次田野调查的结晶。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兰宁、库寿龄两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书分两卷,上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历史大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从上海开埠前的时代背景写起,写到上海本地,如何开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况,叙事截至1857年。下卷叙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历史,既有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有按事件类别划分的。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兰宁、库寿龄两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书分两卷,上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历史大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从上海开埠前的时代背景写起,写到上海本地,如何开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况,叙事截至1857年。下卷叙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历史,既有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有按事件类别划分的。
1902—1914年,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先后四次对丝路北道沿途的石窟与寺院进行考察。本书为卡恩·德雷尔博士倾注多年心血对德国考察历史背景、具体行程、文物资料的系统梳理,百余年后,书中所涉诸多遗迹已消失作
养马岛古村落是胶东半岛北部海滨的养马岛上八个古村落的统称,形成于元、明时期,因漕粮海运、烟台开埠、东北开禁、中日与中朝通商,在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得到了极大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海上航运贸易以及东北地区近代面粉和油料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岛上村落的建设布局有着鲜明的海岛地理环境特征,庙宇及祠堂学校的建设既有浓郁的海洋民俗文化特征,也有着深刻的大陆文化背景和近代向洋看世界的因子,民居建筑则体现出更为深刻地的文化交流内涵,古老的八字木、美好的诗经符语、东洋的簸箕瓦、西洋的水刷石与拉毛工艺,以及工匠跨海往来和建造技术传播学习的历史,使养马岛古村落具备了十分突出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价值,值得认真保护。
《在文坛边缘上(增订本 套装上下册)》是作者以平实的笔法撰写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文坛恢复活动之初,劫后余生的中国文艺界拨乱反正,文艺复苏,新时期文学诞生和发展的亲历记。按照时间顺序,从1977年文艺的早春写到1982年底,这六年的时间里,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文学界如何冲破来自“左”的方面的种种干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兴起,以及一大批新起的作家如何崭露头角,不同文艺思潮此起彼伏,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这一时段的历史图景。以具体的人物、事件、创作、思潮为线索,填补了已有文学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