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学术、生活的自述,由其学生陈宁整理成书。书中以漫谈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刘先生在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上的主要思考,如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并将问学经历、治学经验、学术转向、为人处世等相关方面统摄其中,较全面地呈现了刘先生的学术底蕴和人格风范,令读者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织的语境中,领略刘家和先生的勉力为学、淡泊处世的人格魅力。
他的馆,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他的人,江湖义气,豪气干云,浑身是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唯馆唯史唯物到极致。 他,就是朋友戏称双料妖精,江湖人称蜀地舵爷,自称馆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zui为人熟知的是他建了一群博物馆,但少有人完整了解他的过去:下乡、当兵、上学、任教、从政、从商,是怎样的契机和人生经历,让他zui终转向收藏事业,成就今日以博物馆为终生事业的馆奴第yi人;历时十余载,建馆时的风风雨雨,又怎样在樊建川的情怀智慧与各路贵人的鼎力相助下消散,终让散落人间的文物聚积川渝,重现世纪风云,敲响民族历史的警钟。
这是一本集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手册,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准确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指导从业者避开陷阱和错误。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筹划?如何行动?如何开辟经费资源 ? 访谈时如何察言观色?如何保护受访者的版权?访谈者如何通过访谈技巧搜集有用的资料?如何保存访谈的记录?如何利用口述历史?等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细致入微和富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答案。 全新修订的第 3 版,引导读者把握数字技术时代给口述历史带来的机遇,也为迎接新的挑战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本书是一部由谢雪萍口述、朱洪海撰稿的口述历史作品。谢雪萍18岁奔赴延安,是开国少将张学思的夫人,也是张学良将军的弟妹。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了谢雪萍奔赴延安与张学思相识相爱,1940年,随张学思率领的 东干队 奔赴冀中前线,亲历了八路军在抗日前线血与火的斗争,以真实经历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坚持抗战的历史。第二,张作霖以及张学良时期的张氏家族状况。第三,对张学良的记述和回忆,尤其谢雪萍曾经两次去夏威夷面见张学良,有关晚年张学良的生活状态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为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日先烈们,书后扫码欣赏《在太行山上》,由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演唱!
本书通过对胡福明、袁宝华、王梦奎、陈锦华、刘鸿儒、伍绍祖、龙新民等49位老领导、老同志的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写作和修改经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兴建三峡工程决议通过前后,香港、澳门回归,中国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等。书中所有文章均由亲历者以*人称讲述,他们中有的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有的在党和国家重要部门任职,是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堪称改革开放史的 活字典 活资料 。本书既有对史实的回顾,也有亲历者和见证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历史,可以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手资料,也可以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新时期党史读本。
《邹逸麟口述历史》细述了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家庭及家族数十年间的变迁,记载了口述者先后在教会学校和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求学成长过程,重要的当是详述了师从谭其骧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而开启的治学之途。此书实录了一个衣食无忧、怯弱本分的上海少爷,由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转型,跋涉于史林、遨游在学海,并成为学界翘楚的耕读生涯。由口述者娓娓道出的一个个历史场景,情节生动、细节真实,一如其平实质朴的治学风格,充满着对亲人的深情,对学术的挚爱,对后辈的期许,呈现了一位学者的八十年华。他的生命历程再度诠释了先贤的经典: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本书稿为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学会原会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原副主
《曹雷口述历史》客观记载了著名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曹雷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部分有:作为浙江浦江乡个秀才的祖父曹梦歧,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留下独特经历的父亲曹聚仁,更有鲜为人知的母亲邓珂云。抗战时期的苦难记忆,在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重要驿站复兴中学和上海戏剧学院。从艺后从舞台到电影,从幕前到幕后,从演员到导演,每段经历与时代变迁的息息相关,个人悲欢与社会变革的无从选择,写就了女演员的幸与不幸。这是一位自信、努力、不畏挫折、极具才华并坚持崇高艺术追求的艺术家的个人史。
本书是在宦乡日记及笔记,宦乡子女、朋友及同事的口述及回忆文章,相关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写就的,内容丰富翔实,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宦乡这位饱经民族忧患和在以救国图强为己任的人生经历中淬炼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生,同时也对了解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些重要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宦乡 (1909~1989),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前线日报》总编辑;抗战胜利后,1947年任上海《文汇报》副主笔,1949年初任天津《进步日报》总编辑,后至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任筹备组副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外交部欧非司司长。1954年奉调出使英国,任驻英代办处常任代办。1962年回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研究室主任。1976年恢复工作后,奉调出使欧洲共同体,兼任驻比利时
本书作者1977 1980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胡乔木同志的秘书,由于工作原因,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一些高层决策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对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背景、会议期间的进展,以及会议文件的形成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重点叙述了会上关于若干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个别领导同志的错误问题、真理标准的问题、中央人事安排问题的讨论,特别是邓小平 主题报告 的形成情况。既具有宏观的历史高度,又不乏微观的历史细节,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本书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历者口述史 丛书之一。丛书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者及亲历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访谈记录,鲜活而生动地呈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动态过程。刘魁立是我国民间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民间文学、民俗学学术专著若干,是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本书真实记录刘魁立先生的人生经历,展示其对非遗保护的丰富经验和前瞻性理念。语言平实、细节生动,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历程。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直面黑暗,为真实的历史发声,数百位日本亲历者首度公开血腥残酷的战争经历。 二战中,日本对亚太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创伤延续至今。然而日本官方自始至终都对战争的根源、过程、代价以及后果避而不谈,更从未表达过任何歉意。为何会如此?而与之相反,被拖入战争深渊的日本平民,在数十年后回顾那场战争时,用得更多的词是难以启齿、不堪直面? 本书堪称一部开创性的口述史,西方著名历史学家西奥多 F.库克夫妇通过实地走访数百位日本本土的战争亲历者,参考众多未曾公开的信件、遗嘱、日记、军用笔记、政府档案等,力图重现战争全貌,并首度公开当今日本人回忆 二战 时的矛盾心态。本书的受访者众多,从外交官到神风特工队队员、731部队军医、战俘监管员、侵华士兵等战犯,从核弹受害者到记者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 波罗行纪》(又名《马可 波罗游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富有的国家 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行纪》英译本的注释本以伯希和的《马可 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为精细深刻。
著名水墨画家、指画家、美术出版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龚继先有关其家世、求学和从事美术创作与出版事业六十年的经历见闻。他在北京宅门的生活与成长经历,是近现代北方民众庶常和京华风情的珍贵记忆。他就读中国蕞高美术学府,受教于当世蕞著名的一群美术教育大师,如李苦禅、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郭味蕖、王雪涛、田世光、俞致贞等名家。毕业后工作于全国美术出版重镇,与一众海派大师结为师友。他的艺术,兼具南派之细腻灵动和北派之浑厚质朴,在海上画坛别具一格。这份口述历史,既是大时代变迁下的美术家人生经历,也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特具三亲和细节性的史料,极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史和美术史价值。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本书由20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优秀作家对20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进行面对面访谈后,形成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力求多角度地刻画老兵形象,关注军人在战场中的成长和蜕变;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不仅描写战场上的生死之情,同时关注人们对于和平以及美好生活的期盼。 br 本书以战争中的青春身影,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通过对这些英雄的战火青春的讲述,再现革命前辈追求革命初心,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本套丛书是作者历经几十年田野踏查,从一个个匠人口中听来,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从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抢救挖掘出来的诸多工匠的创业故事和敬业精神写实,包括铁匠、木匠、皮匠、粉匠、糖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人们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字号 ,这些 字号 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都是历史的缩影。这里工匠的每一个 点 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 个案 ,发展成工匠,给人展示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本书主要记录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之一 粉匠。粉指的是以土豆淀粉制作的粉条。以倪粉匠个人的经历,来展现这门行当的兴衰发展史。全书分粉匠工具、粉匠故事、粉条文化、粉
本书由张力奋教授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 项目组撰,采用新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调查并记录了平凉路2767弄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是一部关于 都市考古 的社会学著作。 平凉路2767弄位于上海东北角,为原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与工房区所在地。前身为日商公大纱厂及职工宿舍,1921年创建,2021年完成旧区改造,恰好一百年。本书通过15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档案大事记和各阶段图片140余幅,不仅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发掘与保存了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更记录了该社区进行旧区改造过程中,为回应居民关切、征求居民意见、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造方案和更新机制、程度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所
本书是迈克尔 巴克森德尔对其早期生活和创造力形成的精彩记录。描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他在剑桥拜F.R.利维斯为师的求学生涯,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游学经历,在维多利亚与阿尔贝蒂博物馆的生活细节,与约翰 波普-亨尼西的共事经历,以及他决心追随格特鲁德 宾和恩斯特 贡布里希加入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的缘由,展现了他在精神、情感以及文化上成熟的过程。
本书为口述历史国际周2017 第三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学术研究者,既有资深教授也有青年学者、学生。 本书一方面呈现多学科视角阐释下的口述历史理论,从计量语言学、人类情感研究、女性研究、华侨华人研究等领域探究口述历史;另一方面呈现社会传承与记忆构建中的口述历史应用,既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濒危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进展,也有构建历史事件亲历者的个体记忆,以及个人文本记录等方面的成果。
该书为民俗学研究专著。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各行业的赫哲族同胞为调查对象,书写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务员、教师等人的口述史。严格遵循口述史的记录规范与书写原则,如实记录诸位被访谈对象接受访谈时的情境。所有口述史内容都经过当事人的授权。通过被访谈对象(赫哲族文化持有者)具体讲述分析赫哲族同胞在生产生活、求学工作等方面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个人经历,从而系统揭示作为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赫哲族在文化传承方面 合宜 的选择和他们的精神世界,系统揭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这是一部关于大屠杀历史极致清晰的讲述,它不仅很好地解释了大屠杀的起因和怪诞心理,而且厘清了它的混乱发展脉络。 安东尼 比弗,《诺曼底登陆》的作者 这部杰作是*的,它以极具可读性的方式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其中既有这段历史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有大屠杀受害者的痛苦回忆,以及作恶者令人不寒而栗的讲述。 伊恩 克肖爵士,《地狱之行:1914 1949》的作者 本书中有许多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大屠杀受害者和纳粹施害者的证言,它探寻了大屠杀的每一个方面,从这一想法的开启,到灭绝营的解放,里斯为我们完整讲述了那段令人类蒙羞的历史。 安德鲁 罗伯茨,《战争风云: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史》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