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自述的视角,对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的一生——他的童年、上学、婚姻、战场生涯以及所感所思——做了深入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浓墨重彩讲述南北战争的前后全过程,并引用了大量私人信件、手稿等手资料,从而真实、客观、细致的揭示了美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研究美战的崭新视角。在总统任职期间,他力主大赦“叛乱”者,发起重建南方计划。他执行“中立”的外交政策,集中精力处理事务,为美国的工业革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南方建立了黑白同校的公立学校,为美国的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是横戈马上行 野战主将粟裕》基本按照粟裕一生的时间顺序,选取粟裕一生中有关战争和生平逸事等珍闻片段,采取流行的散文笔法,叙议结合,叙述了粟裕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和杰出贡献,生动地反映了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不事张扬、谦逊让人的人格魅力。重点讲述了粟裕如何从战场上成长,又如何筹划、指挥华东野战军的重大战役,特色是表现粟裕的杰出军事才干和指挥艺术,采取了很多身边人和老部下的回忆佐证真实性,不涉及其他人事和蒙冤平反以及生活侧面等方面内容。
《驰骋抗日疆场的中共黄埔生/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以黄埔军校的中共学员在十四年抗战历史中相关的史料为基础,记述抗战烽火岁月中黄埔军校中共学员的事迹,全书分为八章,记述了赵尚志、赵一曼、林彪、陈赓、徐向前、左权、许光达、罗瑞卿、陶铸等中共著名人物的史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该书是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的一种,该书的出版,对黄埔军校历史、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全集:要揽》包括奏稿、批牍、书札、文集、家书、日记、要揽等,全面反映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实践。《曾国藩全集:要揽》包括功业、事略和年谱三个部分,全方位阐述了曾国藩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叶挺独立团是第1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其前身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由周恩来亲手改组,而叶挺独立团又是周恩来一手组建起来的。她之所以能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誉,其自身又被誉为“铁军”的铁拳头,这除了她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所不同的由共产党领导和掌握等诸多因素之外,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独立团内的许多官佐出自于孙中山亲自主办的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铁军铁拳头(黄埔军校出身的叶挺独立团官佐)》就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铁军铁拳头的众多官佐中介绍影响较大的诸位,为读者了解和认识叶挺独立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军中智囊蔡申熙/英烈故事丛书》介绍了英烈蔡申熙的生平事迹,彰显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 蔡申熙(1906—1932),湖南株洲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1928年起,历任中共江西省军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1930年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任军长,参加一次反“围剿”。1931年任红四军第十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同年5月起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为鄂豫皖苏区培养大批军政干部。1932年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予敌重大杀伤。9月底,为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出发西进,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河口镇地区作战中壮烈牺牲。1989年被中央军委审议评定为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
1945年,备受争议的巴顿将军在德国的一场车祸中丧生,究竟是意外还是暗杀? 福克斯新闻主播O'Reilly与合著者凭借他们的历史写作找到了他们的制胜法则——以“杀害”为题夺人眼球:《杀害林肯》、《杀害肯尼迪》和《杀害》。这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二战中美国著名的陆军上将——巴顿将军。 在将搭乘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专机回国前一天,巴顿和他的参谋长霍巴特?盖伊少将最后一次去打猎,巴顿坐在右后座,另一个军士开着一辆吉普随行。一辆卡车从对面开来,离他们车不到6米时突然转弯撞过来。巴顿被惯性向前甩去,头部重重地撞在司机座后面降得很低的隔板玻璃上,前额的头皮掀起,创口在眉骨上方大约3英寸处,颈椎断裂。 车祸后人们给两辆车和两位司机都拍下了照片,但唯独没有人给巴顿将军拍下照片,以致人们至今都无法对证。车祸现场清理得很迅
《刘寅传》是一部长篇传记力作,完整地记述了传主的一生,从家事、教育背景直至参加革命,以及随后的专业技术和电讯事业生涯。《刘寅传》以传主生平事业为主线,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军无线通讯、电子侦察和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过程,其中许多情况是十分重要而又鲜为人知的,这就使得此书的价值超过了一般单纯的人物传记。《刘寅传》史料翔实,不仅查找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利用了许多回忆录,还对不少当事人进行采访。《刘寅传》内容丰富、细节生动,读来十分有趣。
贺龙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是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为了新中国:贺龙元帅的征战岁月》以文学传记的形式,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了贺龙元帅从青年时期追求真理,寻找解救中国问题的道路,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建红二方面军,直至新中国成立初1950年3月西昌解放的整个征战岁月和伟大历史贡献。从一个开国元帅的征战岁月切入,再现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客观反映了贺龙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性格特点、愈挫愈奋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胸襟、百战百胜的军事才能,艺术地展现了贺龙的独特形象和伟大人格魅力。“整个书稿传播的都是正能量,是反映贺龙元帅历史的一本好书”。
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的《朱可夫传》是俄罗斯历史著作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书的出版,对的卫国战争时期的历史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件盛事。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历时11年时间收集并研究外关于朱可夫的档案文件和材料,作者采用了很多新发现的史料,比如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馆收藏的朱可夫私人信件,向读者展示卫国战争中的主要军事行动,重现那些更鲜为人知的前线斗争,讲述了朱可夫的戎马一生。作者没有避而不谈这位的统帅在失宠那些年月所经受的磨难。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许多他曾认为是战友的人都把他当作对手、敌人。朱可夫的悲剧可谓是国家的悲剧,这个国家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却不能战胜最原始的人的天性:嫉妒、恐惧。然而,朱可夫的没有黯然失色,失宠也没有将他的荣誉一笔勾销,更没有夺走人民对
本书是拿破仑的私人秘书布里昂对拿破仑的回忆,时间跨度从拿破仑的童年直到去世,完整呈现了拿破仑波澜壮阔的一生。书中披露了许多详实而离奇的情况,作者在书稿中声称:对拿破仑许多流传已久的故事,作者进行了辨伪,例如拿破仑指挥军校同学打雪仗的轶事,布里昂指出其实当时指挥者另有其人。大量的细节描写构成了本书独特的魅力,例如拿破仑对自己四十岁之后发胖的深深担忧;拿破仑亲自写信给普通士兵在军队中赢得更大的支持,以便登上皇帝的宝座;拿破仑将办公地点迁往历代法国国王居住的杜伊勒里宫,以增加称帝的正统性,同时又让人从意大利带回刺杀过恺撒的布鲁图的胸像,标榜自己对的厌恶。丰富又矛盾,暴虐又善良,知道的越多越迷人,这就是布里昂笔下的拿破仑。
《战功卓著的开国上将邓华/英烈故事丛书》介绍了英烈邓华的生平事迹,彰显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 邓华(1910—1980),湖南郴县(今郴州)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八路军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吉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古田会议、长征、湘南起义、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等,组织指挥了海南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协助彭德怀指挥抗美援朝一至第五次战役,组织指挥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
《战士》共10章,讲述了雷锋从应征入伍、初到军营到成为军中模范代表,再到身后成为影响后世的 “永生战士”的历程,近距离剖析了一个形象诞生的全过程。全书运用大量与雷锋有关的日记、诗歌、讲话、报告、书信、珍贵照片等史料,全面翔实地为读者再现了一个鲜活、可爱的雷锋形象。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是知名学者张雄文十几年来粟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主要针对时下关于粟裕生平的一些争论而写就。作者以大量史料性的著述为参考,攫取粟裕人生的精彩传奇片段,从战争岁月的铁马、谈兵论战,到和平年代的人事纠葛、含冤忍辱;分战事、人事、威望、战绩、蒙冤、战史、战友、部下八个部分,篇章独立又互相呼应,爬梳辨伪,探幽发微,回顾了粟裕大将无比辉煌的功绩,解开了战史军目前的诸多未解之谜,揭露了他跌宕起伏人生背后的历史隐情,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粟裕。
《八路军中的日本兵:延安工农学校纪实》是由十多位特殊作者所撰写及口述的一套特殊的回忆录丛书。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作者及口述者为日本人,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以不同途径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日籍战士,阶段性参加了抗日战争、全程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建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1953年至1958年期间,这些在我国的日籍留用人员分批返回日本。回国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相继发表了不少演讲、文章和回忆录,本套丛书所收录的是其中部分回忆录。在书中,这些日籍老战士以质朴的文字详细记述了他们在我国、在我军的经历,真实感人,具有特别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