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 卡梅隆凭借一系列独具开创性的电影作品引领全球电影的潮流,每部作品都深刻地触动了大众的想象力。在运用尖端电影制作技术来实现他独特的视觉效果之前,他早已通过画笔在素描本上定格关键一幕。 在这本艺术自传中,卡梅隆首次全面公开他的创作历程,集结数十年来个人创作手稿、插画、故事板等,再现《终结者》《异形2》《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灵感轨迹。从孩童时期的涂鸦到未能成片的创意草图,再到那些将被永远载入电影史册的标志性影像,卡梅隆还为每张插画加上了创作背景和理念,阐述他的创作故事。 这是对电影界最富想象力的创新者之一的终极探索,感受传奇导演是如何突破想象的界限,最终把梦想搬上大银幕的。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 1997)是20 世纪著名钢琴家,出生于乌克兰。他以极广的演奏曲目、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1995年,里赫特指定著名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 蒙桑容为其作传。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两人进行了多次对谈,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与日俱增。这段交往的成果,除了获誉无数的里赫特纪录片之外,还有这本《谜:里赫特》。 本书是蒙桑容在里赫特访谈、里赫特日记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包括里赫特自述和里赫特听乐笔记两大部分。《自述》是里赫特对其人生经历和钢琴家生涯的完整回顾,生动彰显了这位与众不同的钢琴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听乐笔记》收入1970 1995年间的里赫特日记精选,内容包括音乐会和唱片聆听记录,对音乐作品、音乐家和同时代演奏家的评价等,与《自述》形成互补,是里赫特思想和生活的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 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 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者、传记作家亚历克斯 丹切夫所撰写的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详尽传记。勒内 马格利特(Ren Magritte,1898 1967)是福柯和维特根斯坦在智识上的对话者,也是备受设计师和广告商青睐的画家。丹切夫致力于 用跨学科来探索艺术想象 ,著有多部艺术家传记,《马格利特传》是他的封笔之作。 本书通过大量第一手材料,还原了马格利特漫长的艺术生涯,解读了这位 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图像提供者 的众多谜题。与多数传记作者对传主的追捧式书写不同,丹切夫以一种幽默又略带讥讽的语调来讲述马格利特的生平故事,与此同时,以较为客观的批评家眼光来对马格利特代表性画作进行逐一解析,探讨了画家如何将个人经历、梦境和现实融合,创作出充满奇幻色彩又深富哲理的艺术作品,揭示了马格利特作为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想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 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 本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 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神秘、受人们喜爱、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保罗 麦卡特尼选取了他创作生涯中154首最有意义的歌曲,以此为线索,以无与伦比的坦率和华美,回忆并评述了自己的音乐与生活。同时,也首次呈现出了这154首歌曲权威版本的歌词。 相较于中规中矩依照时间顺序编写的回忆录,《保罗 麦卡特尼:歌抒人生》选择了更为跳脱的组织形式。全书以歌名首字母为序排列,揭示了歌曲的创作背景、过程,以及那些非凡而又平凡的灵感来源。每首歌背后都是对日常生活体验的一种诚挚的兴趣,这154个片段串联起的不仅仅是一张自画像,而是如万花筒一般,呈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又千变万化的人生全景。 保罗 麦卡特尼极少数的不仅未受到时代影响,而且其作品实质上定义了那个时代的人之一。从青春期到披头士乐队,再到羽翼乐队和单飞艺术家生涯,《保罗 麦卡特尼:歌抒人生》跨越了64年,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曲
本书是配合展览同期出版的中英双语图录。内容包括:UCCA馆长前言;巴黎毕加索美术馆策展人Emilia Philippot撰写的展览介绍文章;中央美院吴雪杉教授关于毕加索对中国影响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所有展出作品的精美图片120幅左右。全书分6个主题,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30年。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宗师董其昌的全景式传记作品。作者孙炜经过多年研习、分析与考证,对这位近四百年前的里程碑式的艺术宗师进行了全方位描摹与解读。 本书以董其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其青年时期颇为艰辛的宦旅之路开始,讲述了其 北漂 经历中诸多的酸甜苦辣,从穷苦出身的落魄潦倒到 连中三元 的书生意气,再到成为皇长子的师傅,董其昌凭借自己的非凡天赋和不懈努力,成为晚明文坛的中流砥柱。此后,在晚明的复杂政事中,董其昌几起几落,经历了颇为艰难的宦海沉浮,终于依靠艺术创作和经营富甲一方,成为晚明时期官居一品的大宗伯 本书不仅对董其昌的生平事迹进行描写,同时将其在书画、艺术、历史等领域的造诣与成就,乃至其宦海商海两沉浮的人生经历放入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讲述,将个体命运的走向与时代密
2020年,伟大的艺术家马蒂斯的150周年诞辰之际,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举办了大规模特展向他致敬,本书即为配合该展览编撰的画册。本次展览除了将蓬皮杜所藏的马蒂斯经典画作悉数呈现,还展出了来自巴黎毕加索国家博物馆、格勒诺布尔博物馆、卡托-康布雷齐马蒂斯省立博物馆、尼斯马蒂斯博物馆收藏的马蒂斯杰作,可谓是史上关于马蒂斯的颇具影响力的展览。因此,本著作也成为了目前市面上关于马蒂斯的全面和重磅的图文画册,可以说填补了中文图书市场的出版空白。(因为马蒂斯、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的图片授权费非常高昂,所以之前鲜有出版社授权出版他们画册的中文版。) 马蒂斯与毕加索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两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毕加索曾经说: 没有人比我更仔细地研读马蒂斯的作
《克劳德 德彪西书信全集》(上卷)收录了德彪西 1872 1902年的全部书信和部分收信人给他的回信,具体内容包括家书、与出版商探讨合约条款、作曲家成长道路上的感慨和对现实生活的吐槽,还有德彪西对周遭音乐人物、音乐事件、音乐作品的独到见解。 通过 1872 年他写给外祖母到 1902 年答谢数位乐界巨头,我们见证了德彪西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发展成一位成功的年轻作曲家,与他一起重温了青少年时期的烦恼与压力。此外,我们也对《牧神午后前奏曲》《三首夜曲》《佩雷亚斯与梅利桑德》等第一批代表作品及其创作始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一封封书信就如同一本日记,还原了德彪西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以及成长历程,展现出一个对人亲切幽默、对创作一丝不苟、对创新坚定不移、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伟大作曲家。通过阅读该书信集,读者可以穿越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畅销书再次出版,将让你再次沉浸到《哈利 波特》的电影世界中去。《哈利 波特电影魔法书》(第2版)将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中的霍格沃茨之战和其他精彩时刻,同时还新增了三种可拆卸的电影周边藏品:一张霍格沃茨城堡的设计蓝图和一张魔法部的警告及8部电影剧照相册。本书是在与那些把J.K.罗琳的知名小说搬上银幕的演员和剧组成员的合作下写就并设计而成的,不仅会给你带来迷人的互动体验,还将把你传送至魔法世界,让你一探电影制作的秘密,欣赏到未发表的照片和艺术作品,以及获悉关于那些明星的独家故事,让你优先一瞥《哈利 波特》电影的内幕和那些创造出真正电影魔法的麻瓜天才们。书页里满是可拆卸的道具复制品和纸质的电影周边藏品,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是美国诺顿出版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由六部专著组成,分别是《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二十世纪音乐》,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著名学者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断代史论的优秀文本。这本书对巴洛克时期西欧国家的音乐与音乐生活提供了广范而平衡的概述。作者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举例说明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是如何促进了巴洛克音乐风格与常规的发展,通过对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分析、宫廷文化、宗教改革与对应宗教改革的讨论,提出了巴洛克音乐的风格、体裁与文化的意义。
《德拉克洛瓦》 欧仁 德拉克洛瓦(1798 1863年)的高超画技集提香、委罗内塞、鲁本斯、伦勃朗等人之大成,但他的作品又引领了一种全新而现代的风潮,着重于画面表现,以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他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开创者,他富有表现性的笔触和他对色彩的研究,对后来的印象派影响深远,而他对异域风情的热情也激发了象征主义运动中诸多艺术家的创作。 本书是关于这位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大师的全新研究,作者将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和艺术放在他生活的迷人而动荡的年代,对其艺术与生平做了精彩的评述。结合德拉克洛瓦的重要作品与诸多文字材料,带领读者探索这个 一面着眼未来,一面回望传统 的浪漫主义灵魂。 《大卫》 雅克 路易 大卫(1748 1825年)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之关系,比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更紧密。作为一位政治家,
本书详细介绍了声音的重现的各个环节,以及人耳对客观声音的主观感知的各种特性,并且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详细论述了人耳对音箱/耳机系统声音的主观感知与客观测试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讲的是人耳的听觉特性,包括人耳听觉极限/听觉阈限、不同人群的听音能力、人耳听觉可能受到的潜在干扰因素和主观听音测试的必要条件等内容;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在声音的重现过程中,音箱本身的声学特性、房间与音箱的相互作用,以及人耳对各个环节的主观感知的差异;第三部分通过大量实验和测试,论证人耳在主观感知时的共性,以及人耳主观感知与客观测试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家用立体声音箱、家庭影院音响、电影院音响、耳机、车载音响、录音室音响等各种常见的声音回放系统。 本书罕见地以大量科学、客观的测试